正文 第11章 看準了你再跳(1 / 3)

人的一生,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工作當中度過的,所以職場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與我們大家密不可分。但是現代社會,一個人一輩子總在一個企業工作變得越來越不現實,關於“跳槽”,很多人都會遇到。

那麼,什麼是“跳槽”呢?跳槽其實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策略。正所謂“人往高處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跳槽一定更要跳得有理有據,它包含了為什麼“走”、怎麼“走”、什麼時候“走”,以及“走”了以後怎麼辦等一係列問題。那麼當麵臨跳槽時,如何才能順利地完成跳槽,從而取得職業的成功呢?

現實生活中,很多職場人士並沒有真正弄清楚自己的動機,盲目的跳槽。你真的非跳不可嗎?跳出去真的比現在好嗎?你能勝任跳過去的工作嗎?如果你不能馬上回答這幾個問題,那麼請三思。職場跳槽並不可怕,但一個聰明的職場人,麵對重新選擇職業的危機時,一定要看準了再跳。

職場跳槽的類型

“跳槽”一詞盛行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當時一些大膽的有識之士勇於辭掉“鐵飯碗”,投身於社會商海具有很大的風險性,被稱之為“下海”。自1995年實施《勞動法》和後期的勞動和社會保障製度的不斷完善,原國有企業和政府機構的束縛逐步放鬆,加之現代企業製度的推行和用工製度的改革,企業失去了對人的禁錮,使人才的流動由過去的“調轉”政府管理控製行為變為“辭職”和“簽訂《勞動合同》”簡單模式的企業個人行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跳槽”變得更加隨意和便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個人調整工作崗位的一種普遍現象。

麵對職業的選擇危機,“跳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不好一概而論。現代社會的“跳槽”大概有以下幾種類型。

1.被迫辭職型

這種類型是指個人工作能力低下或水平有限,下屬不尊重,上司不得意,所在部門或企業管理混亂,如果繼續做下去可能被上司或上級部門問責免職。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他將無法在原單位或原部門供職,從人格臉麵考慮,被迫辭去職位,另外尋求其他企業或部門供職,以保留一點個人麵子。

之所以說是被迫的,是因為前提是無法正常行使工作職責,上司或上級已經準備將其免職,或預讓其引咎辭職,厚著臉皮賴在那個崗位上和提出辭職的結果是一樣的,此類人多指在職場上無能的人。

在用人原則上,對這種人,要根據其價值觀察、培養、使用,一般情況下,培養價值不大,有特殊情況,可重新使用。

2.被動拉攏型

在《企業積蓄優秀人才的6種途徑》中提到“窺探”和“挖牆腳”,許多企業的優秀人才早已被其他企業的老板或經理人所關注,會經常與之取得聯係和溝通,表達與之共圖大業的意思。

這種人,在原企業獨當一麵,或在某專業、技術上有某些專長,具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所到之處,能予以解決重大難題,或為企業帶來很大的經濟利益。

說他是被動的,是由於這種人非常敬業,對本職工作非常負責,敢於負責,本人並非三心二意,企業所給的待遇已經滿足了他的個人需求,是原企業的上司或老板非常欣賞的人。

這種人,是有技術專長或綜合素質優秀的人才,其中一些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們是老板和經理人重點關注的人,所以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動向和心態反映,及時與他們溝通,表達本企業與他的利益相關的意圖和信息,多多建立與企業的感情交流,使他的利益同企業的利益掛鉤,想盡辦法留住人、養住人。

3.隨意無常型

這種類型的人比較普遍,是在企業經曆比較淺,沒有什麼特長和技能,“站這山望那山高”的人。這些人平時不被上司或老板所重視,企業給予的待遇總嫌低,不知自己“半斤八兩”,“跳槽”後仍然不能改變其原來的狀態,在思維觀念中有種“懷才不遇”的感覺,到了一個新的單位,還有一種“跳槽”的願望。

說他是隨意無常,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缺乏對企業或專業技能方麵的了解和努力,或夢想一夜之間“當大官”、“發大財”,往往對自己的一些小的成就沾沾自喜,賣弄自己的成績,總覺得企業對他的成就沒有認可,對自己的能力沒有重視,沒有得到重用而自卑,總有另謀高就的想法。

當前大學生在職場上發生這樣的情況比較多,原因種種,有的在原企業學了些東西但比較浮淺,有的知識麵和業務技能功底薄。

這種人,大多是一事無成的人,或者是“一瓶不滿半瓶晃”的人,到一個新的企業也不會被重用,個別人也許能找到合適的位置,展現某些特長。對這樣的人,不可重用,培養價值不大,他的性格喜怒無常,僅適合做一般的事務性工作。

4.賭氣逃避型

在企業中,一些人的性格各異,有些人與上司的性格不盡相同,很難共處,溝通交流困難,或上司不欣賞他的“才能”與“成就”,處處“頂牛”、“撞車”,在工作接觸中產生敵對和逆反心理,很難展現自己的才能與特長。

這往往是兩個方麵造成的,一是上司的問題,“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長”,對下屬的才能予以壓製,不給任何表現的機會,凡事以自己為利,眾攬手下之功績。或是獨斷專行,凡事自己做主,不給手下表達意見和展現的機會,使手下的人不能發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無法與上司共事和溝通;二是下屬的問題,總覺得自己如此高尚,如此有才能,上司不如自己才華橫溢,把上司看做平庸的人。

這種人,不可成大器。他在職場,人不夠成熟,不知道如何與上司溝通和交流,自以為是,即使“跳槽”也不會有大的發展,也許有了一些小的成就,或更大的成就,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就會表現出他不成熟的一麵。在使用上,隻能利用他的某些專長,他不會委婉地周旋做事,沒有協調溝通能力,不可委以重任。

5.生活所迫型

這種情況,一般是指企業經營不善,企業所給的待遇低下,不能滿足員工的正常生活需要,或企業瀕臨倒閉,員工去向不明,麵臨失業的危險,員工們不得不采取“跳槽”逃生的辦法,來維持自己家庭和個人的生活需要。

這樣的人,情況比較複雜,什麼情況都有。有能人,也有平庸的人。在他們身上,談不上品德和人格問題,隻是正常的生存需求問題。對他們隻能是憑業績進行觀察。

6.利益驅使型

這種人是為了某種“蠅頭小利”的需要,辭去原本企業的職位。常見的有:一是本企業改製轉型,如果離開企業,會得到一筆“不小”的經濟補償金,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萬元,為了獲得這方麵的補償,生怕企業“有朝一日”經營不善,或說了不算,以眼前利益為重,放棄與企業同舟共濟,拿錢走人;二是本人負責企業某方麵的項目或有一定的“專長”,其他企業以“小恩小惠”為誘餌,使其放棄本企業,投奔到其他企業的懷抱。

這種情況的人,得到利益並不會長久。一是“錢一花就了”,不能保證其生存的長遠需要,到了其他企業,有的有一些特長,有的平平常常,大部分是庸庸碌碌的人;二是一些企業主在用“小恩小惠”把人吸引到這個企業後,隻是想掌握他的一些專長,得勢一時,一旦對他的專長掌握之後,便翻臉不認人,愛誰誰,要麼像狗一般地做下去,要麼滾蛋走人。

對這種人,企業要慎重使用,起碼沒有人格,他對企業沒有信譽感,甚至為了某種利益出賣企業,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人。

7.見利忘義型

這是一種可惡的人,為了某種利益的需要,出賣本企業利益,或損公肥私、內外勾結,將本企業的商業機密帶給其他企業,得到另一企業的職位或利益方麵的待遇,“跳槽”後得勢一時。

這種人的思想品質有很大的問題,在原企業掌握一些技術專長或商業秘密,以出賣這些東西為籌碼,到另一企業提升待遇。在出賣企業的同時,往往也會出賣朋友,隻顧個人利益,傷害原企業的核心利益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利益。

作為企業,要嚴防核心技術和商業秘密掌握在這樣的人手中,如果這樣的人來到企業,帶來一些其他企業的商業秘密,隻可利用,不可作用,更談不上重用。

8.投親靠友型

有一些私有企業或一些親朋好友在企業任要職,有些人想從這裏獲得更高的待遇、或給朋友幫忙、或求得穩定的職位,跳到其他企業,這也是正常的“跳槽”行為。

這種人,在品德上不好過多評論,一般沒有傷害其他人的利益,隻是求得自己的一種穩定,但這種人缺乏獨立創新或獨立闖天下的決心和勇氣。

9.另謀高就型

有些企業人才較多,一些有才能的人一時得不到企業的重視,在職位和待遇上沒有得到滿足,在本企業顯得微不足道,但到其他企業顯得舉足輕重,“跳槽”後會被委以重任。

這種人是有才能的人,或有某方麵技術特長,或有一定的綜合能力,與第二種“被動拉攏型”相似。在企業管理中,應該注重建立對這種人的優惠政策,雖然不能完全滿足這類人的所有要求,但起碼在待遇上要讓他感到滿足。

10.戰略轉移型

有一些有才華的人,得到企業的重用,但提升的路線與自己想象中的路線發生了偏移,被提拔到一個沒有發展前景的職位,或是不能發揮自己專長的職位,長期做下去會變得暗淡,荒廢自己的才能。他采取到其他企業或部門重新任職,職位可能比原來低,待遇也趕不上以前,一切從頭做起,等待進一步的提升或經長期努力會有更大的提升,但具有很大風險。

這種人,是所謂的“高人”,綜合能力比較強,無論是技術專長,還是業務能力、組織能力等,都有很深的功底,並具有冒險精神和勇氣,對自己非常自信。在企業管理上,企業往往很注重對這種人的多方麵培養,要根據其本人的特點,安排到更適合他所喜歡的工作崗位上,製訂長期的培養計劃和培養方向。

職場跳槽的誤區

了解了“跳槽”的幾種常見的類型,我們再來看看職場人在“跳槽”的時候可能會麵對的誤區。

最常見的跳槽誤區就是盲目的跳槽。真正意義上的跳槽,是騎驢找馬式的行為。跳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往高處走”,你選擇要跳的那家公司,一般情況下會比現在的這家公司更有發展前途和更好的薪資待遇。否則,就不是跳槽,或者是盲目的跳槽。社會上有一部分職場人士,莫名熱衷於跳槽,而且很頻繁,但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據國內最專業最權威的金融獵頭公司聚賢華爾街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所有跳槽的人才當中,起碼有1/4的人才是屬於盲目且並不具備跳槽需求的。他們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或者同事一個個都去到了比自己公司環境更好、薪資更高的公司,他們也開始坐立不安,開始謀劃跳槽。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見得所謂的大公司就真的適合你的發展,不見得所謂的高薪資職位你就能勝任。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張先生從國外留學歸來,目前在國內一家基金公司任職,他覺得公司的戶外活動太少了,在國外的時候,公司經常組織員工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張先生就因為這個想跳槽。可能在國外生活久了,張先生的言談舉止都有“西化”的影子,但是他跳槽的備選公司能夠經常組織員工參加戶外活動嗎?他自己也說不定,隻是希望如此。別說中國的環境與美國、英國不同,就是不同的家庭,都有自己的管理體係和運作體係,老是拿過往的事物來衡量現在的準則是行不通的。事實上,張先生這家基金公司的發展空間很大,提供給張先生的薪酬也是非常優厚的。所以,張先生根本沒有實質的動機和需求,隻是一點個人的小抱怨而已。如果所有的人才都動不動想跳槽,那整個職場豈不亂了套!

有一位葉小姐,在一家公司工作十年了,絕對是元老級別的,突然間身邊很多朋友都勸她換個工作環境。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葉小姐覺得這話有道理,自己在這家公司也剛好做到瓶頸階段,於是她也想要換一家公司,哪怕薪資待遇沒有現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