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與人生
天下極樂之根源莫如愛,天下極苦之根源亦莫如愛。然苟得愛之勝利,則雖極苦之中有極樂存焉。則謂愛亦極苦之根源,實表麵之談。謂愛為極樂之根源,乃真天地間萬古不磨之真理也。其勢力蓋足支配芸芸眾生,無有能越其界限者。得之則人生有價值,不得則人生無價值。知此則人生有樂趣,不知此則人生無樂趣。愛為人生之秘機,愛為人生之秘鑰。人獸之別,即係乎此。
天地間愛之最真摯者有二,曰母子之愛與夫婦之愛。孟子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母子之愛與夫婦之愛,雖赴湯蹈火,絕殊身,有不能損其毫末者。其精神直可動天地,泣鬼神,莽莽大地,芸芸眾生,至德極善,天以逾此母子之愛占人之前半生,夫婦之愛占人之後半生。人之一生,蓋為愛所撫養,愛所衛護,愛所浸潤,愛所維持。人生無愛毋寧死,人生有愛雖死猶生。
母子之愛與夫婦之愛皆本諸天性,與有生俱來,不過表顯有先後。其潛伏於本能中,則固其同為天地間最純最潔之愛,根源即在乎此。
兒童終日與慈母相依,親近撫愛,融和如春。無第三人離間其間。母子心目中,除愛外,無所用其顧忌,無所用其避嫌,無所用其抑製。故能存其天真,保其真愛。
夫婦之愛,其出於天性,與母子同。然在吾國則但見母子之愛,至於夫婦間則十八九皆冷淡如路人,與天性適相背馳,則又何哉。
吾固已言之,母子之愛占人之前半生,夫婦之愛占人之後半生。若僅得母子之愛而缺夫婦之愛,則謂大多數人僅生得一半。前半生有其生命,後半生雖生猶死,殆非過言。嗚呼,何吾國死人之多也。吾為此懼,請為國人一采其致死之由。
最先由於基礎之錯誤,正當婚姻應先有戀愛而後有夫婦。吾國之大多數婚姻固無所謂戀愛,即有戀愛亦往往在名分已定之後。其間出於不得已者居十之八九。此其遺憾,雖女蝸再世,無力填補。夫人無愉快欣慰之懷,而希冀其常有和氣迎人之笑容溫語,固不可得。若雖有愉快欣慰之懷,乃非由衷心,出於勉強,則其表麵即強作笑容,其實際蓋吞聲飲泣,有不足為外人道者。即有笑容溫語亦暫而不久,偽多而真少也。明乎此,則吾國夫婦間何以冷淡如路人,其原因可不待辯而自明。蓋本無所愛,不能強作愛之表現。猶之乎本無母子之情,而欲強一任何婦人視一任何兒童如己子,強一任何兒童視一任何婦人如己母,除於戲台上一時扮裝之外,遍天地間不可得也。嗚呼,彼本為路人又安怪其冷淡如路人哉。
其次由於腐儒之提倡陋俗。吾國腐儒所極力提倡之陋俗,足以摧殘夫婦間之和氣生氣,使之滅息無複有餘燼者,莫如“夫婦相敬如賓”及“舉案齊眉”各讕言。吾人聚素心人促膝談心於一室,無所拘束,無所顧忌,言笑自如,各暢所懷,行坐任意,舉止自由,其快樂安慰較與新客同座,端坐拱手,唯諾隨人,其相差豈可以道裏計。然而吾人對於素心人之情誼,較與新客之情誼,又何若。今以夫婦之親且愛,而勸其相敬如賓,已近囚獄,苟益以舉案齊眉之行為,則徑可以加以鑼鼓與猴戲比其優劣矣。此雖為例不多,常人未必皆嚐行此,然有腐儒舉為鵠的以示模範,其流弊所及,足以喪盡能醫眾苦之真愛而有餘。腐儒不足責,吾惟禱其速死。活潑有為之青年,安可不稍稍運其思想,一洗陋俗,而勿再為半死之人。當知“恭恭敬敬”、“客客氣氣”,皆為招待路人之良法。至於夫婦之間,則以融和怡悅為尊尚。
最後由於腐敗之大家族環境,一人前半生所享受之母子之愛,無人間之,後半生所享受之夫婦之愛,則在吾國之陋俗,有多端之離間。其最甚者,莫如腐敗之大家族環境。夫婦之愛,無論如何其受授及享用,皆絕對僅限於當局之二人,不容有第三人攙雜其間。吾信此實可為社會學中之一定律。欲保持此定律之價值及完備,其第一條件,在有小家庭製度。若在腐敗之大家族環境內,則欲攙雜或破壞,最少亦有阻礙之力者大有人在。苛虐之翁姑固無論已。即叔伯妯娌亦居間阻礙。此數人而能與此小夫婦團結一氣,則將二人之愛而推廣擴充之,成為數人之愛。愛之本身,固尚自若,無如夫婦之愛無論如何絕對限於當局之二人。謂此為我所發明之社會學中定律,亦無不可。即當局願讓,旁人亦無福消受。旁人既無能消受,乃無時不肆其讒謗傾軋之伎倆。當局為避嫌計,不得不斂其愛之形跡。於是雖於彼此言笑之間,苟非在晏居之處,未有不存戒心者。而其尤當力戒以避人耳目者,莫甚於親愛之態度。戒之既甚,易之者舍冷淡莫屬。冷淡既久,愛之精神亦隨之湮沒。蓋精神雖為表現之本,表現亦助精神之長存。久作愁眉哭臉之人,心境亦隨之俱移。此則心理學家所證明,非區區一人之私言也。嗚呼,腐敗之大家族環境。慶父不去,魯難未已。此惡不除,家庭永無改良之由。半死之人遍國中,永無超度之期矣。或曰,子喋喋言愛與人生,人生所貴亦在為人類“服務”Service耳。僅孜孜於愛之為言,何見之未廣乎。曰,基督教之精粹在為人類服務,而其精義則以愛置於希望之前,人生得全其愛則學識道德及事業皆得其滋養而日增光輝,服務之憑藉亦全在乎此。子乃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殆亦半死之流亞歟。吾複何言。
(原載1922年3月《約翰聲》第33卷第2號)外國人的辦事精神
前中華職業學校校長顧蔭亭先生新自歐洲考察教育回國,足跡遍曆十數國,經時四年以上。據顧先生所談,把國內的辦事情形與西人的辦事情形,比較一下後,深覺西人具有幾種特別的精神。我聽了很覺感動。他說第一是徹底,他們對於各事不辦則已,即辦必求徹底,決不肯隨隨便便,就心滿意足。即就造路一端而論,我們造路隻要在表麵上鋪平,就算了事。他們要挖下去好幾尺的深,上鋪石塊,石塊上麵還要加三合土,三合土上麵還要鋪浸過桐油的木塊,要弄得十分平穩,方始罷休。又在各國看所造房屋,無不精益求精,務求十分穩固結實,不但可經數十年不壞,且可耐久至數百年。反顧國內則造路造屋,無不十分容易,隻求像個樣子,就算了事,推至其他諸事,無不但求苟安目前,不計久遠。這種情形與國民性大有關係,我們不得不加以特別注意。顧先生說他在國內的時候,對此事還不十分覺得,在外國無處不發生這種感觸。
第二是堅忍。他們做事不怕失敗。第一次失敗,再做第二次;第二次失敗,再做第三次;……必至做好,方始甘心。他們失敗的人自己固不以此自餒;就是社會上對於這種失敗的人,也覺得失敗一次,多一次經驗,值得讓他再試,比較的易於成功。反顧我們中國則又不然:失敗的人就想改走別條路,無心再試;就是社會上對於這種失敗的人,也覺得他既曾失敗了,便不行了。
第三是專一。他們做事,責任分得很專,各人對於各人範圍內的事,十分認真;這一部分事錯了,他要完全負責。他們各人對於各人的事,無不積極的時常改進,增加效率,決不敷衍塞責,依樣畫葫蘆,便算盡職。
我聽了顧先生的話,覺得十分扼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當互相勖勉。
(原載1926年12月19日《生活》周刊第2卷第9期)有效率的樂觀主義
有一個名詞,個個人的腦子裏都應該有的;個個人的心裏都應常常想到,常常念著的,這就是“樂觀主義”。一個人的目的愈遠,計劃愈大,他的工作所經過的途徑也愈遠;在前進的時候,有許多愁慮、困難、窮苦、失望,都是當然要碰到的。樂觀主義的人,就是不怕這些惡魔,反而振起精神,抱著希望,向前幹去!倘被惡魔所屈服,便亡了;倘能戰勝惡魔,便是勝利!
凡是要做得好的事情,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行的,都不是容易的。你自己要立於什麼地位?要達到什麼地步?情願付什麼代價?你所希望的地位或地步總在那裏,不過必須先付足了代價的人,才能“如願以償”。沿著大成功的一條路上,有許多小失敗排列著,最後的成功是在能用堅毅的精神,伶俐的眼光,從這許多小失敗裏麵尋出教訓,盡量地利用它,向前猛進。而這種“尋出”和“盡量的利用”,惟有抱樂觀主義的人才能夠辦到。
牛頓發明地心吸力學說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哈費(Harvey)發明血液循環學說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達爾文宣布進化律的時候,全世界人反對他;白爾(Bell)第一次造電話的時候,全世界人譏誚他;萊特(Wrihgt)初用苦工於製造飛機的時候,全世界人譏誚他。講到孫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講革命救國的時候,有一次聽的人隻有三個。這許多人都要抱著樂觀主義,極強烈的樂觀主義,使他們能戰勝全世界的糊塗、盲從、冷酷、恐怖、怨恨、反抗。而且工作愈偉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厲害,簡直成為一種律令,對付這種厲害的反抗,最重要的工具是樂觀主義。
有許多人以為樂觀主義的人不過是“嘻皮笑臉”,“隨隨便便”,“一切放任”,“撒撒爛汙”,“得過且過”,“唯唯諾諾”。請君切勿誤信這種謬說。真正的樂觀主義的人是用積極的精神向前奮鬥的人,是戰勝愁慮窮苦的人。這類的苦境,常人遇著,要“心膽俱碎”,“一蹶而不能複振”的;隻有真正樂觀主義的人才能努力奮鬥,才敢努力奮鬥!所以講到樂觀主義還不夠,要有“有效率的樂觀主義”才行。
(原載1927年4月24日《生活》周刊第2卷第25期)什麼是真平等?
與民生有密切關係的民權主義之研究
民權裏麵包括平等;所以民權倘能發達,便爭到了平等。平等既與民權有這樣的密切關係,所以我們要研究什麼是真平等。
歐美的革命學說,都主張平等是人類受之天賦的。照實際的情形講,天地間所生的東西,總沒有真能完全相同的;既然沒有真能相同的東西,便不能說有什麼天生的平等。不過因為人類專製發達以後,專製帝王往往假造天意,說他們所處的地位是天所授予的,人民不應反對他。變本加厲,生出“帝王公侯伯子男民”的不平等階級,在特殊階級的人過於暴虐無道,被壓迫的人民困苦萬狀,所以發生革命風潮,革命學者便主張人類平等也是天所授予的,與帝王等特殊階級的假托針鋒相對,藉以推倒他們。等到帝王推倒之後,人民還是相信這樣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