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德門千辛萬苦的尋出可以造成照相機上用的幹片的公式,而且做出的幹片有大公司來批發,比前此的濕片簡便得多,上回已經講過了,但是忽然有一個困難發生。什麼困難呢?就是他所做的幹片不能久藏,久藏了就沒有效驗,不能應用,這樣一來,已經批發賣出去的許多幹片,藏著預備夏天出售的,統統退了回來!伊斯德門不得不大虧其本,把退回來的統統擱起,連夜在他的小工作室裏麵趕造新貨;以應市上的需要。這樣拚命的幹去,在經濟上當然是完全白做;不過要維持信用,不得不做!
當時雖已勤苦不堪,幸而做出來的立時可用,總還算得順利。但是不久又發生一個更大的困難。又是什麼困難呢?忽然之間,他的公式不靈!造出的幹片一張都不能用!他千研究,萬研究,總莫名其妙。當時他真是一籌莫展,那種完全無望,走投無路的苦痛,真非身處其境的人不能領會。所以他自己也曾經說:“我生平所經過的艱苦困難,莫過於這一次所遇著的。”
於是他暗暗的跑到英國“紐克蘇魯”的地方,到造幹片的工廠裏麵去做工,經過煩苦,又回美國,重振旗鼓,但所得的結果總不及他從前自己所尋出的好許多。他想要解決這個難題,非更從基本科學下手不可,非研究化學利用顯微鏡考察不可。於是又經過許多煩苦,才發現須有一種特別的膠質,才有效驗。他最初碰巧用到相當的膠質,後來用著不相宜的膠質,所以公式雖同,前後的結果大異。同時有許多人聽了幹片的廣銷,也紛紛尋出一些公式,雖然不及伊斯德門的好,但是生意被他們搶去不少,所以在1884年的時候,伊斯德門的地位仍是很覺困難。
但是肯研究的人,肯進取的人,肯奮鬥的人,終究要位於更優勝的地位。往昔照相用的濕片,攜帶非常重笨累贅:後來由他改用幹片,已經比較的便當得多了,但是他還覺得不滿意。他要把照相機弄得非常簡便,要弄得隨手可以攜帶,要拍的時候隻要隨手壓一下就行。往昔所用的片子,無論是濕片或是幹片,總 是玻璃片,他想要達到他理想中的簡便照相機,非想法廢去呆笨的玻璃不可,他於是大用其化學的試驗工夫,做了無數次的試驗,千辛萬苦,發明現在“柯達”照相機中所用的薄膜的片子;這種片子透亮薄軟,可以卷藏的。這種重要發明的薄膜片子,不但替照相機開一個新紀元,而且影戲片子全靠有這種軟片。伊斯德門剛發明了這種軟片的時候,電學大家愛迪生正在研究電影的發明事業,聽見伊斯德門先有了軟片的發明,立刻和他接洽,就用他所發明的軟片。現在電影事業遍世界了!我們看電影的時候,不要忘記愛迪生,也不要忘記伊斯德門,他們倆真可稱“相得益彰”,在人類生活上做了愉快的有用的貢獻。天下事“苦盡甘來”,伊斯德門既發明了透明軟片,隨後的逐步勝利,不言而喻。現在“柯達”的名詞,各國文字裏差不多成了通用的名詞,美國路赤斯得的柯達照相機廠規模宏大,內有百餘幢大屋,直接從事工作的人近三萬,為全世界實業大中心點之一。
他所發明的東西是有益於全世界人類生活的東西。他是極窮出身的,現在他卻要把所得的萬萬金圓以上的資財,盡量捐做社會公益的事業,不以自私,這一點尤其使人佩服。
(原載1927年8月21日、28日《生活周刊》
第2卷第42、期、43期)諾貝爾獎金的創始者
諾貝爾獎金(Nobel Prizes),現在已世界聞名了,尤其是關於文學的獎金,世人更翹望得殷切,要急於知道是哪一位文學家得去。這類消息,想諸君在國內刊物上也常常有得看見。不過諾貝爾獎金的創始者自己為何如人,也很值得我們的注意,因為他自己對於人群也很有重大的貢獻,而他把一生所得的九百萬圓金洋完全公諸於世,作為促進世界文化之用,尤有他的偉大的精神。
諾貝爾獎金的創始者就是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他是瑞典國人,於1833年生於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瑞典國的首都)。他的祖父是在瑞典北部做醫生。他的父親天性不近醫業,卻近於機械的和科學的方麵。但是機械和科學方麵的天才,在當時還不被人怎樣重視,所以家人因家境關係,不把他送進學校,卻叫他去學習航海的生涯。幸而後來他航海歸來,自己尋得機會研究建築工程,竟因成績優異,被斯德哥爾摩一個實業學校請去擔任“機械製造”教員,他便利用這個學校的設備,大做其發明的研究,在1837年他才三十六歲,已發明潛水艇炸彈,為俄國政府所知,重市聘往,為之開設試驗廠,供以充分經費,使他無經濟上之顧慮,得專心於發明,為俄國發明了好幾種重要的東西,後來他叫第二子在俄試驗,他自己回瑞典首都,和第一,第三,第四,三個兒子繼續研究炸藥發明,創始上述獎金的諾貝爾就是老三。有一次因在試驗室裏試驗的時候,忽然炸發,第四子傷生,他自己亦受重傷,終身未得複原,政府不準他再在岸上試驗,他的幾個兒子不為灰心,弄一隻船在湖中繼續試驗,終以艱苦的奮鬥,在1863年由老三諾貝爾發明一種炸藥,名dynamite,為很重要的一種化學品,其優點在用的時候,用者可免危險,歐洲經過阿爾卑山的鐵路,穿過山洞九英裏之長(叫做St.Gotthard Tannel),就是利用他所發明的炸藥開洞,因此減少五百萬圓的經費,節短數年的工程時間。
這位老三諾貝爾所受學校教育極有限,所幸助他父親工作,自己閱讀又勤,旅行的地方又多,所以精通數國文字,除瑞典文外,對於英文,法文,德文,俄羅斯文,都寫得很好。他在化學上的大發明,除上麵所說的dynamite之外,還有多種,共得八十五種發明品專利證書,他的發明事業對於人類的貢獻當然很大,同時他的一部分的財富,也是由這種發明品專利而得到的,還有一部分財富於利用他的發明天才,開油礦得來的。
他是獨身,於1896年死於意大利的聖勒摩(San Remo),六十三歲。他在死前一年,就備好遺囑,把他的遺產九百萬金圓作為基金,每年利息作為獎金,送給前一年對於人類有最大貢獻的人。獎金分為五個部分:一部分是獎給一年中在物理學上有最大發明者;一部分是獎給在化學上有最大發明者;一部分是獎給在生物學上或醫藥上有最大發明者;一部分是獎給在文學上有最理想的佳作者;還有一部分是獎給對於增進世界和平有最大之貢獻者。除最後一種係托瑞典國會特組委員會辦理外,其餘各種均委托斯德哥爾摩各該科最高學術機關辦理。雖文學一部分的獎金屢有人訾議,以為人選有未盡當,但此類獎金能促進科學家之奮勉,其貢獻於人群者實甚大。而且諾貝爾在遺囑中鄭重聲明以貢獻於人群之事業為標準,決無國界之畛域,尤有卓識。此項獎金自1910年開始支配,基金不動,利息得永遠地利用下去。
以一人而能對人群有如許之貢獻,且使其祖國由此而得世界之刮目相待,這位諾貝爾先生給我們的“煙士披裏純 ”為何如!
(原載1929年5月12日《生活》周刊第4卷第24期》)大發明家的特別腦子
伊斯德門
諾貝爾獎金的創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