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來了!”
不久前,很多人聽見西邊傳來和田銅喇叭——“遺書”連續不斷的呐喊聲。
最先聽到的是玉門關和陽關,它們從夢中驚醒,看見城牆殘破,空無一人,便打個哈欠,重新入睡。接著,敦煌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也清楚地聽見來自昆侖山的呐喊。雖然質地很像古銅,但他們知道那是古代敦煌英雄懸泉的聲音,這預示著今年敦煌有很多雨水。當年,敦煌遇到大旱,莊稼被幹死,月牙泉快要幹涸,於是,十八歲的青年男子懸泉決定到昆侖山尋找水源。他翻過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走過九千九百九十九條彎路,終於在昆侖山找到一位白胡子齊腰長的老人。老人說:尋找水源很不容易,你能吃得起苦嗎?懸泉說:就是用我的血換來水也心甘情願!老人微笑著從懷中拿出一個綠色瓶子,交給他,說:拿好這個,你回到敦煌以後,站在三危山最高處,把水倒出,戈壁灘裏就都有了水,月牙泉再也不會幹涸了。記住,站得越高,水越大。懸泉一邊朝敦煌喊“來了!來了!”一邊匆匆往回趕。飽受幹旱之苦的男女到老幼從鳴沙山上看到懸泉的影子,高興地奔走相告:“來了!來了!”懸泉跑向三危山,剛爬到半山腰,瓶子跌入山澗。頓時,山腰裏湧出一眼泉。懸泉憂心如焚,身體化為一列火焰山,成了三危山餘脈。人們把那個懸掛在山腰裏的泉水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後,不管什麼人、不管有多幹旱,隻要對著懸泉高喊兩聲:“來了!來了!”泉水就溢出,供人畜飲用、洗浴。東來西往的人們也經常到這裏取水、歇腳,後來就形成驛站,築起城堡。
“來了!來了!”聲音還在傳遞。似乎,鳴沙山也在應和。高音清亮,低音渾厚,兩個聲部在組合莫高窟進行組合、排演。烽火台、古長城、銅箭頭和裸露在戈壁灘裏的屍骨終於警覺起來,想與烽火一起傳遞“來了!來了!”可是,他們的願望最終被大風吹散。
道士王圓籙第一次聽見震耳欲聾的“來了!來了!”時,正在抄經人楊大桶的陪同下接受信徒布施。他興奮地拋開《功德薄》,扔下施主,跑到九層樓前,準備迎接朝庭的欽差大臣。很快,他失望了。因為叫喊來自鳴沙山、玉門關、樓蘭、尼雅、約特幹或者和田,而不是他期待中的東方紫金城。
參加過西征軍的老兵誇父也聽到了呐喊。他立即向敦煌軍事長官林太清報告,說阿古柏裸奔到了敦煌,請派兵到玉門關外攔截。林太清大怒,以“造謠惑眾”的罪名將誇父腰斬於城外戈壁灘,並且組織全城人觀看。“喀嚓”聲後,“來了!來了!”像鷹那樣圍繞橫躺著的兩段屍體盤旋。很快,新的消息誕生:誇父是一位戰死新疆的著名英雄。左宗棠敬佩他的英勇剛烈,用表示自己抗戰決心的棺木盛殮英雄遺體,抬進玉門關,一場大風之後,棺木和英雄遺體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林太清張貼文告,辟謠。可是,每天正午時分,人們看見誇父的兩段身體跑進軍營,同時叫喊:“來了!來了!”
再後來,兩段身體變成一男一女,兩個人。男人叫誇父,女人叫於闐。誇父和於闐在眾人的注視中,跑向縣衙,報告敦煌知縣汪宗翰“來了!來了!”
汪宗翰問什麼來了?兩人說匈奴人搶青來了。汪宗翰哈哈大笑,然後從博物館裏拿出兩枝西征軍用過的鳥槍,鄭重其事交給誇父和於闐,鄭重其事命令他們到懸泉置駐守。
他們領命而去。
懸泉置城堡四周塢牆高大,用很厚的土坯壘砌而成,內部坐落著依靠牆壁建成的土坯牆體平房、馬廄和糧倉。西南角設有突出的塢體角樓,但從遠處看,仿佛就四三危山的組成部分,很難與周圍山巒分別開來。這座名叫懸泉置的方形小城堡位於安西和敦煌之間,北邊是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南邊是三危山向外延伸的支脈火焰山,地勢險要,東來西往的商旅行客,盡在視野之中。懸泉置從漢朝開始使用,一直延續到宋朝。以後,狐狼、野兔、盜賊、行商、牧羊人等等都做過它的主人,與官方相關的使用隻有兩次:第一次,是昆侖為西征軍運送糧草、軍火時把這裏作為儲量基地;第二次,就是剛剛到達的誇父和於闐。他們在角樓東南西北四麵的瞭望口晝夜巡視,一旦發現有可疑情況,就吹響篳篥,燃放煙火,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