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孔》第二(2 / 3)

通論,指《禮記》中屬於“通論”的各篇,如《檀弓》、《禮運》、《哀公問》等。

(20)觸擊,矛盾,相左。

(21)孟軻,即孟子,名軻。戰國時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故事,舊事。

《史記·太史公自序》“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以上三句意為,孔子與孟軻相比,在熟悉掌故方麵要強點,在智慧和德行方麵則有所不如。

荀卿以積偽俟化治身(22),以隆禮合群治天下。不過三代(23),以絕殊瑰(24),不貳後王(25),以綦文理(26)。百物以禮穿(27),故科條皆務進取而無自戾(28)。《荀子·王製》上言:“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下言“聲,則凡非雅聲者舉廢;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夫是之謂複古。”二義亦非自反。雅聲、舊文、舊器,三代所用,人間習識。若有用五帝之音樂(29)、服器於今,以為新異者,則必毀廢。故楊注曰(30):“複三代故事,則是複古不必遠舉也。”

其正名也(31),世方諸仞識論之名學(32),而以為在瑣格拉底、亞曆斯大德間(33)。桑木嚴翼說(34)。由斯道也,雖百裏而民獻比肩可也(35)。其視孔氏,長幼斷可識矣(36)。

(22)荀卿,即荀子,名況,字卿。戰國後期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偽,《苟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又《禮論》“性者,本始材樸;偽者,文理隆盛也。”積偽俟化,指以後天的積習改造先天本性。

(23)不過三代《荀子·王製》“道不過三代。”楊注“論王道不過夏、商、周之事,過則久遠難信。”

(24)殊瑰,特殊奇偉。

(25)不貳後王《荀子·王製》:“法不貳後王。”楊注:“言以當世之王為法,不離貳而遠取之。”

(26)綦(qí棋),極,甚。綦文理,亦作期文理。《荀子·富國》:“致忠信,期文理。”楊注“期,當為綦。極文理,謂有條貫也。”

(27)(liáo聊),縫綴。《尚書·費誓》:“善乃甲胄。”孔穎達疏引鄭玄雲“謂穿徹之。”以禮穿,指以禮貫穿萬物。

(28)科條,法規條令。自戾,自相矛盾。

(29)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均在三代之前。參見《史記·五帝本紀》。

(30)楊,唐代學者,曾注釋《孫卿新書》,並將書名改為《荀子》。

(31)正名,荀子有《正名》篇,對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學問題進行了討論。

(32)世,世人。方諸,比之於。仞,通“認”。仞識論,即認識論。名學,即邏輯學。此兩句意為,人們將荀子的“正名”比作西方認識論中的邏輯學。

(33)瑣格拉底、亞曆斯大德,即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及邏輯學家。

(34)桑木嚴翼(1874~1946年),日本哲學家,引語見其《荀子的論理說》一文。

(35)民獻,民之賢者。《尚書·大誥》:“民獻有十夫。”傳:“四國人賢者有十夫。”比肩,並肩而立。言眾多。

(36)長幼斷可識矣,高下可以區別了。章氏十分推崇荀子,曾作《尊荀》,收入《訄書》初刻本。

夫孟、荀道術皆踴絕孔氏(37),惟才美弗能與等比,故終身無魯相之政,三千之化(38)。才與道術,本各異出,而流俗多視是崇墮之(39)。近世王守仁之名其學,亦席功伐已(40)。曾國藩至微末,以橫行為戎首(41),故士大夫信任其言,貴於符節章璽。況於孔氏尚有踴者!孟軻則躓矣(42),雖荀卿卻走,亦職也。荀卿學過孔子,尚稱頌以為本師。此則如釋迦初教本近灰滅,及馬鳴、龍樹特弘大乘之風(43),而猶以釋迦為本師也。

(37)踴絕,超出,超過。踴絕孔氏,超過孔子。

(38)魯相之政,三千之化,指孔子為魯司寇,攝魯相及教化三千弟子。

(39)視是崇墮之,指根據一個人的才能來褒貶其道術。

(40)王守仁(1472~1528年),明代哲學家,心學的代表人物。字伯安,餘姚(今屬浙江)人。世稱陽明先生。亦席功伐已,指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而取得盛名。參見《王學》第十注(1)。席,憑借。伐,同“閥”。功勞,功績。

(41)曾國藩(1811~1872年),清大臣。字滌笙,號伯涵,湖南湘鄉人。

道光進士。曾組織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戎首,軍隊主帥。

(42)躓(zhì),跌倒,困頓。以上一段意為,曾國藩是一個渺小的人物,但他靠鎮壓農民起義成為軍隊首領,士大夫相信他的話,勝過官璽印章,何況人們對於孔子的崇拜,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孟子自然要被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