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江永(1681~1762年),清代經學家。字慎修,江西婺源人。學識淵博,貫通古今。專心於《十三經注疏》,對於《三禮》的研究尤其精深。在學術上對戴震影響很大,後人稱江戴。著作較多,主要有《周禮疑義舉要》、《禮記訓義擇言》、《儀禮釋例》、《禮書綱目》等。
(75)金榜(1735~1801年),清代經學家。字輔之,一字蕊中,號檠齋,安徽歙縣人。師事江永,與戴震友善,治禮宗鄭玄,博采舊聞,摭密擷要。著有《禮箋》、《周易考占》等。程瑤田(1725~1814年),清代經學家。字易疇。與戴震、金榜問學於江永。以授館為生,篤誌治經。長於旁搜曲證,不為經傳注疏所束縛。著有《禹貢三江考》《、宗法小記》等。
(76)淩廷堪(1755~1809年),清代經學家。字次仲,安徽歙縣人。慕其鄉人江永、戴震之學,遂究心經史,長於考辨,對六書、曆算、古今疆域沿革、職官之異同無不通達。尤精於禮,撰有《禮經釋例》及《燕樂考原》等。
(77)匡衷,胡匡衷,清代經學家。字樸齋,安徽績溪人。著有《周易傳義》《、三禮記》《、周禮井田圖考》等。承珙,胡承珙(1776~1832年),清代經學家。字景孟,號墨莊,安徽涇縣人。著有《儀禮古今文疏義》。另對《毛詩》也有精深研究,撰《毛詩後箋》。培翬,胡培翬(1782~1849年),清代經學家。字載屏,一字竹村,安徽績溪人。傳祖匡衷之學,又學於淩廷堪。精於《禮》,認為唐賈公顏疏解《儀禮》多有失誤,乃積四十餘年之力,纂述《儀禮正義》,書未成而卒。由弟子楊大皚續成。
(78)任大椿(1738~1789年),清代經學家。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蘇興化人。長於對《禮》的名物研究。著有《深衣釋例》、《弁服釋例》等。盧文癹(1717~1795年),清代經學家。字召弓,又作紹弓,號抱經,浙江餘姚人。與戴震、段玉裁交善,潛心研究漢學。校刊《抱經堂叢書》,合經史子集三十八種,摘字而注,輯成《群書拾補》。孔廣森(1752~1786年),清代經學家。字眾仲,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孫,襲衍聖公。師戴震、姚鼐。博涉群經,尤長於《春秋公羊傳》。著有《春秋公羊通義》等。
(79)段玉裁(1735~1815年),清代經學家、文字學家。字若膺,號茂堂,江蘇金壇人。師事戴震。潛心著述,治學廣泛,尤精於小學。以《說文解字注》影響最大。另有《古文尚書撰異》《、毛詩古訓傳》等。王念孫(1744~1832年),清代經學家。字懷祖,號石皛,江蘇高郵人。少通《尚書》,世稱神童,受業於戴震,精音韻、文字訓詁。著有《群經字類》《、讀書雜誌》《、逸周書雜誌》等。
(80)《六書音韻表》,清段玉裁著。共有五表,即“今古韻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諧聲表”、“古十七部合用類分表”、“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群經韻分十七部表”。今本《說文解字注》後列有此表。
(81)疏《廣雅》,指王念孫所著《廣雅疏證》。凡三十卷,搜羅漢魏以前古訓,詳加考證。
(82)引之,王引之(1766~1834年),清代經學家。王念孫之子。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幼承父學,與其父並稱為“高郵王氏父子”。發展其父的文字訓詁之學,取得極高成就。著有《經傳釋詞》《、經義述聞》及《周秦古字訓解》等。《經傳釋詞》,十卷。王引之著。共釋經傳中虛字一百六十個,對正確訓解經文有相當價值。
(83)《字典》,指《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編撰。康熙五十五年印行。共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另附古文字一千九百九十五個。修《字典》,指道光年間,王引之奉命作《字典考證》,改正該書引書訛錯兩千五百八十八條。
(84)俞樾(1812~1907年),清代經學家。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遷居仁和(今浙江杭州)。治經宗王念孫父子,力倡通經致用。學問淵博,對群經、諸子、語言、訓詁及小說等,皆有著述。著有《經說》《、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孫詒讓(1848~1908年),清代經學家。字仲容,浙江瑞安人。同治舉人,曾任刑部主事,不久稱病回家。潛心於經學和文字的研究,長達四十年。著有《周禮正義》《、周禮政要》《、墨子閑詁》等。
(85)《凡將》《、急就》,皆古字書名。《凡將》,漢司馬相如撰。《說文》常引其說。《隋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作一卷,已佚。有輯本。《急就》,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也稱《急就章》。為蒙童識字課本。今本三十四章,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未一百二十八字為漢以後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
(86)皗密,稠密。《說文》“皗,發稠也。”嚴皘,嚴密。
(87)蘇州諸學,即吳學。因惠棟為蘇州人,故稱。
然自明末有浙東之學,萬斯大、斯同兄弟(88),皆鄞人,師事餘姚黃宗羲(89),稱說《禮經》,雜陳漢、宋,而斯同獨尊史法。其後餘姚邵晉涵、鄞全祖望繼之(90),尤善言明末遺事。會稽章學誠為《文史》、《校讎》諸通義(91),以複歆、固之學(92),其卓約過《史通》(93)。而說《禮》者羈縻不絕。定海黃式三傳浙東學(94),始與皖南交通。其子以周作《禮書通故》(95),三代度製大定。唯漸江上下諸學說(96),亦至是完集雲。
(88)萬斯大(1633~1683年),清代經學家。字允宗,晚號跛翁,學者稱褐夫先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從父萬泰之令,師從黃宗羲治學。精於《禮》學,著《周官辨非》,認為《周禮》非周公作,疑後人偽托之作。另有《儀禮商》《、禮記偶箋》《、學禮質疑》等。斯同,萬斯同(1638~1702年),清代經學家、史學家。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以布衣入史局,手定《明史》,於經史皆博通,尤長於史。有《曆代史表》《、曆代宰輔記考》等。
(89)黃宗羲,明清之際思想家。見《王學》第十注(44)。
(90)邵晉涵(1743~1796年),清代經學家、史學家。字與桐,一字二雲,號南江,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博聞強識,深於訓詁,亦長於史,搜集明末遺事,撰有《南都事略》等。全祖望(1705~1755年),清史學家、文學家。字紹衣,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人。學術上推崇黃宗羲,並受萬斯同的影響。所著《鮚亭集》收明清之際碑傳極多,富有史料價值。另續修黃宗羲《宋元學案》。
(91)章學誠(1738~1801年),清思想家、史學家。字實齋,號少岩,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繼承清初“通經致用”的傳統,提出“六經皆器”“六經皆史”說,主張考證史料和發揮義理相結合,把治經引向治史,開學術思想擺脫經學傳統束縛的風尚。《文史》,即《文史通義》。八卷,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內篇多半泛論文史,《易教》等十一篇闡明“六經皆史”之旨,認為六經是古代典章製度的記載。外篇論修誌體例,闡述甚詳。《校讎》,即《校讎通義》。三卷。總結劉向以來目錄學的豐富經驗,對鄭樵的學說有所糾正和發展。創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研究目錄學的門徑。是古代目錄學的名著之一。
(92)歆、固,劉歆、班固。劉歆著有《七略》,班固修《漢書》列有《藝文誌》,為文獻目錄之學的倡導者。
(93)《史通》,二十卷四十九篇。唐劉知幾撰。內篇三十六篇,多論史書源流,體例和編撰方法;外篇十三篇,多論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得失。認為史家必須兼有“史才”“史學”“史識”三長,而特別重視史識。對當時官修史書的弊病,多所揭發,是中國第一部有係統的史學論著。
(94)黃式三(1789~1862年),清代經學家。字薇香,浙江定海人。博通群經,尤精三禮之學。著有《論語後案》《、周季編略》等。
(95)以周,黃以周(1828~1899年),清經學家。式三子。本名元同,後改以周,而以元同為字。精於三禮之學,撰《禮書通考》一百卷,博采眾說,論述精核。另有《禮說》《、禮說略》《、禮易通詁》等。
(96)漸江,今浙江。
初,大湖之濱(97),蘇、常、鬆江、大倉諸邑,其民佚麗。自晚明以來,喜為文辭比興,飲食會同(98),以博依相問難(99),故好瀏覽而無紀綱,其流風遍江之南北。惠棟興,猶尚該洽百氏(100),樂文采者相與依違之。及戴震起休寧,休寧於江南為高原,其民勤苦善治生,故求學深邃,言直而無溫藉(101),不便文士。震始入四庫館(102),諸儒皆震竦之,願斂衽為弟子(103)。天下視文士漸輕。文士與經儒始交惡。而江淮間治文辭者,故有方苞、姚範、劉大(104),皆產桐城,以效法曾鞏、歸有光相高(105),亦願屍程朱為後世(106),謂之桐城義法(107)。震為《孟子字義疏證》(108),以明材性(109),學者自是薄程朱。桐城諸家,本未得程朱要領,徒援引膚末(110),大言自壯。案:方苞出自寒素,雖未識程朱深旨,其孝友嚴整躬行足多矣。諸姚生於紈絝綺襦之間(111),特稍恬淡自持,席富厚者自易為之,其他躬行,未有聞者。既非誠求宋學,委蛇寧靖(112),亦不足稱實踐,斯愈庳也(113)。故尤被輕蔑。範從子姚鼐,欲從震學;震謝之,猶亟以微言匡飭(114)。鼐不平,數持論詆樸學殘碎。其後方東樹為《漢學商兌》(115),徽章益分(116)。陽湖惲敬、陸繼輅(117),亦陰自桐城受義法。其餘為儷辭者眾,或陽奉戴氏,實不與其學相容。儷辭諸家,獨汪中稱頌戴氏,學已不類。其他率多辭人,或略近惠氏。戴則絕遠。夫經說尚樸質,而文辭貴優衍;其分塗自然也。
(97)大湖,太湖。
(98)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這裏指聚會。
(99)博依,廣泛地取助於比喻。《禮記·學記》“不學博依,不能安詩。”鄭玄注“博依,廣譬喻也。”
(100)該洽,全部通曉。該,通“賅”。百氏,指諸子百家。
(101)直皊,直接真實。皊“核”的異體字。《漢書·司馬遷傳》:“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是故謂之實錄。”溫藉,亦作“蘊藉”。寬容函蓋。《漢書·酷吏傳》顏師古注“少溫藉,言無所含容也。”
(102)四庫館,即四庫全書館。清乾隆於一七七二年(乾隆37年)根據禦史王應和安徽學政朱筠的建議,下詔征求國內所有的存書,次年指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官,設館整理編纂,題名為《四庫全書》,至一七八二年(乾隆47年)完成。全書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卷,三千五百零三種。
(103)斂衽,猶斂袂,整一整衣袖。《國策·楚策一》“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
(104)方苞(1668~1749年),清散文家。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進士。論文提倡“義法”,為“桐城派”創始人。所作散文,多為經說及書序碑傳之屬,立論大抵本程、朱學說,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姚範(1702~1771年),清文學家。字南菁,號塢,安徽桐城人。有《援鶉堂文集》、《援鶉堂筆記》等。劉大(1698~1779年),清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官黟縣教諭。提倡古文,要求作品闡發程朱理學。有《海峰文集》《、詩集》等。
(105)曾鞏(1019~1083年),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進士,官至中書舍人。散文平易,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歸有光(1507~1571年),明散文家。字熙甫,昆山(今屬江蘇)人。人稱震川先生。嘉靖進士。推崇唐宋名家,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有《震川先生集》。
(106)屍程朱為後世,意謂祭拜程朱於後世。屍,屍祝。
(107)桐城義法,清桐城派所提出寫作古文的準則。“義”指“言有物”,即作品要有符合儒家傳統的內容“法”指“言有序”,要求文章在組織形式上根據《四書》《、五經》《、史記》及唐宋古文家的文章規範,達到“雅潔”的標準。
(108)《孟子字義疏證》,三卷,清戴震著。借釋《孟子》字義,對宋儒所言的性、理、道、才、誠、明、權、仁義禮智、智仁勇都進行了否定,認為非六經與孔孟之言,而是用異學雜糅而成的觀念,提出了血氣心知的人性論,肯定了人欲在人性中的正當性。
(109)材性,又作“才性”。指人的自然本性。與宋明理學所言天理之性相對。
(110)膚末,膚淺微末。
(111)諸姚,指姚範、姚鼐、姚瑩。姚鼐(1732~1815年),清散文家。姚範之侄。乾隆進士。有《惜抱軒全集》等。姚瑩(1785~1853年),清文學家。姚鼐侄孫。嘉慶進士,有《中複堂全集》。紈絝綺襦,指富貴人家。
(112)委蛇寧靖,隨順恭敬。委蛇,隨順貌。
(113)庳,低下。
(114)匡飭,告誡,匡正。
(115)方東樹(1722~1851年),清代學者。字植之,安徽桐城人。師從姚鼐。初好文學,中年後宗主宋學,力辟漢學。《漢學商兌》,三卷,方東樹著。此書為反駁江藩《漢學師承記》而作。書中羅列自顧炎武以來數十家治漢學者之說,先列原文,次溯根源,論列是非。皮錫瑞在《經學曆史》中斥其“純以私意肆其漫罵”。
(116)徽章,標誌。
(117)惲敬(1757~1817年),清代文學家。字子居,號簡堂,江蘇陽湖(今武進)人。以詩文著名,世稱陽湖派。著有《大雲山房文稿》。陸繼輅(1772~1834年),清代文學家、詩人。字祁孫,一作祁生,江蘇陽湖(今武進)人。善詩文,工詩曲。著有《崇百藥齋詩文集》《、合肥學舍劄記》及傳奇《洞庭緣》。
文士既已熙蕩自喜(118),又恥不習經典,於是有常州今文之學(119),務為瑰意眇辭(120),以便文士。今文者:《春秋》,公羊(121);《詩》,齊(122);《尚書》,伏生(123);而排斥《周官》、《左氏春秋》、《毛詩》、馬、鄭《尚書》(124)。然皆以公羊為宗。始,武進莊存與與戴震同時(125),獨喜治公羊氏,作《春秋正辭》(126),猶稱說《周官》。其徒陽湖劉逢祿(127),始專主董生、李育(128),為《公羊釋例》(129),屬辭比事,類列彰較,亦不欲苟為恢詭(130)。然其辭義溫厚,能使覽者說繹(131)。及長州宋翔鳳(132),最善傅會,牽引飾說,或采翼奉諸家(133),而雜以讖緯神秘之辭。翔鳳嚐語人曰:“《說文》始一而終亥,即古之《歸藏》也(134)。”其義瑰瑋(135),而文特華妙,與治樸學者異術,故文士尤利之。
(118)熙蕩,嬉樂遊蕩。
(119)常州今文之學,亦稱常州學派。清代今文經學派,其創始人莊存與、劉逢祿為常州人,從地名而稱常州學派。該學派以發揮《公羊傳》為主,推尊《公羊》學大師董仲舒、何休。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受其影響,在清末產生極大社會影響。
(120)瑰意,奇異的思想。眇辭,美妙的言辭。
(121)《春秋》,公羊,指《春秋公羊傳》。漢代傳授《春秋傳》的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有《公羊傳》和《穀梁傳》,古文有《左傳》。《公羊傳》因由公羊高所傳而得名,起初為口頭流傳授受,漢初由公羊壽與胡毋生寫成著作。書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重在闡發《春秋》微言大義。
(122)《詩》,齊,指《齊詩》。漢代傳授《詩》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經有齊、魯、韓三家,古文經有《毛詩》。《齊詩》因創始人為齊人轅固生而得名。景帝時立為博士。以善說陰陽災異,推論時政著稱。
(123)《尚書》,伏生,指《今文尚書》。漢代傳授的《尚書》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書》二十八篇,由伏生傳授,用當時流行的隸書抄寫。另有相傳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劉餘從孔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
(124)《周官》,即《周禮》。見《儒法》第五注(9)。《左氏春秋》,簡稱《左傳》。解釋《春秋》的古文經傳。因相傳其作者為左丘明而得名。所記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記事詳實,多用事實解釋《春秋》經文。與《公羊》《、穀梁》專釋“春秋”之義理有異。《毛詩》《詩》古文學派。相傳為西漢初毛亨和毛萇所傳。據稱其學出於孔子弟子子夏。馬、鄭《尚書》,指東漢馬融作傳、鄭玄作注的《古文尚書》。
(125)莊存與(1719~1789年),清代著名經學家,常州學派的創始人。字方耕,號養恬,陽湖(今江蘇武進)人。精通《六經》,長於《春秋》,提倡今文經學,不拘文字訓詁,力主公羊家所謂“微言大義”,但也不排斥古文經學。著有《春秋正辭》《、易說》《、毛詩說》等。
(126)《春秋正辭》,十一卷,清莊存與著。除正文外,又有《舉例》、《要旨》各一卷,實十三卷。以闡發西漢公羊學派的“微言大義”為宗,是清代常州公羊學派第一部較為係統闡發今文經學的著作。
(127)劉逢祿(1774~1829年),清代經學家,常州學派的奠基人。字申受,江蘇武進人。少年時期從學於外祖父莊存與和舅父莊述祖。曾任禮部主事。在部十二年,常以經義決疑事,為眾欽服。著有《公羊何氏釋例》《公羊何氏解詁箋》等。
(128)董生,指董仲舒。見《學變》第八注(1)。李育,東漢今文經學家。字元春,扶風漆(今陝西彬縣)人。少習《春秋公羊傳》,為班固所器重,常隱居教授,門徒數百人。建初四年(79年),參與白虎觀議五經同異,以《春秋公羊傳》詰難古文經學家賈逵,著《難左氏義》四十一條。
(129)《公羊釋例》,劉逢祿著,全稱《公羊何氏釋例》,十卷,主要闡發何休《公羊解詁》中的微言大義及《公羊》學的“例”(原則)。
(130)恢詭,亦作“恢”。怪異。《莊子·齊物論》:“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譎怪,道通為一。”
(131)說繹,同“悅懌”。喜悅。《詩·小雅·弁》:“既見君子,庶幾說懌。”
(132)宋翔鳳(1779~1860年),清代經學家。莊存與的外孫,字虞庭,江蘇常州(今吳縣)人。治西漢今文經學,是常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撰《論語說義》十卷,認為《論語》是孔子言性與天道的“微言”所在。另有《周易考異》《、尚書略說》《、四書釋地辯證》等。
(133)始一而終亥,指《說文》部首排列“立一為端”、“畢終於亥”的原則。即以“一”部開始,而以“亥”部終結。《歸藏》,三《易》之一。杜子春說是黃帝之易;鄭玄說是殷人之《易》;歸藏以坤為第一卦,坤代表地,萬物皆歸藏於地,故名。
(134)翼奉,西漢經學家。字少君,東海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人。師後蒼,以治《齊詩》聞名於世。
(135)瑰瑋,奇偉,卓異。曹植《酒賦序》:“餘覽楊雄《酒賦》,辭甚瑰瑋。”
道光末,邵陽魏源(136),誇誕好言經世(137),嚐以術奸說貴人(138),不遇;晚官高郵知州,益牢落(139),乃思治今文為名高;然素不知師法略例,又不識字,作詩、書《古微》(140)。凡《詩》今文有齊、魯、韓,《書》今文有歐陽、大小夏侯(141),故不一致。而齊、魯、大小夏侯,尤相攻擊如仇讎。源一切混合之,所不能通,即歸之古文,尤亂越無條理。仁和龔自珍(142),段玉裁外孫也,稍知書,亦治《公羊》,與魏源相稱譽。而仁和邵懿辰為《尚書通義》、《禮經通論》(143),指《逸書》十六篇、《逸禮》三十九篇為劉歆矯造,顧反信東晉古文(144),稱誦不衰,斯所謂倒植者(145)。要之,三子皆好為姚易卓犖之辭(146),欲以前漢經術助其文采,不素習繩墨,故所論支離自陷,乃往往如語(147)。惟德清戴望述《公羊》以讚《論語》(148),為有師法。而湘潭王闓運並注《五經》(149)。闓運弟子,有井研廖平傳其學(150),時有新義,以莊周為儒術(151),說雖不根,然猶愈魏源輩絕無倫類者。
(136)魏源(1794~1856年),清代思想家、經學家、文學家。字默深,邵陽(今屬湖南)人。治經宗西漢今文學派,力主通經致用。詩文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著作繁多,計有《書古微》、《詩古微》、《董氏春秋發微》《、春秋繁露注》等。
(137)經世,治理世事。
(138)以術奸說貴人,當指魏源於道光二年入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及江蘇巡撫陶澍幕府,並對二者多有建議。奸說,幹求、遊說。奸,通“幹”。
(139)牢落,孤寂落寞。
(140)詩、書《古微》,指《詩古微》和《書古微》。《詩古微》,十七卷,以闡發今文《詩》為主旨,而多下以己見。《書古微》,十二卷,以闡發西漢《今文尚書》為主旨,認為不僅東晉時出現的《古文尚書》和《尚書孔氏傳》是偽書,連東漢馬融作傳。鄭玄作注的《古文尚書》也不可信。
(141)歐陽、大小夏侯,漢代傳授今文《尚書》的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歐陽指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今山東高青縣高苑鎮北)人。大夏侯,即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今屬山東)人。小夏侯,指夏侯勝從兄子夏侯建,字長卿。三家皆列於學官,立為博士。
(142)龔自珍(1792~1841年),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字瑟人,號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一生困厄,博通經史。工詩文,與魏源齊名,時稱龔魏。後又受同代《春秋》公羊學派莊存與、劉逢祿的影響,是嘉道間提倡“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有《尚書序大義》《、春秋決事比》及《龔定庵集》等。
(143)邵懿辰(1810~1861年),清代經學家。字位西,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經學宗李光地、方苞等人,兼通漢儒經注。認為《儀禮》十七篇並無殘缺,以古文《逸禮》三十九篇為西漢劉歆偽作;並稱“樂本無經”“樂之源在《詩》三百篇中,樂之用在禮十七篇中”。著有《禮經通論》《、尚書傳授同異考》《、尚書通義》等。
(144)《逸書》十六篇,指漢代發現的《古文尚書》。《漢書·藝文誌》說是得於孔壁之中,較《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多十六篇。《逸禮》三十九篇,即《古文逸禮》。漢代發現的《儀禮》十七篇外的部分,共三十九篇,與《逸書》十六篇同出於孔壁之中,由孔安國獻於朝廷。東晉古文,指東晉梅賾所獻偽造的《古文尚書》。
(145)倒植,即“倒置”。與正常情況相反。
(146)姚易,輕浮妖媚。卓犖,卓絕出眾。
(147)語,囈語。
(148)戴望(1837~1873年),清代經學家。字子高,德清(今屬浙江)人。先好顏元之學,繼師從陳奐學聲音訓詁,後向宋翔鳳學《公羊春秋》(一說學《尚書》今文學)。為常州學派繼承人。著有《論語注》《、管子校正》《、顏氏學記》等。
(149)王闓運(1833~1916年),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字壬秋,湖南湘潭人。經學治《詩》《、禮》《、春秋》,宗法《公羊》。著有《周易說》、《尚書大傳補注》《、尚書箋》、《詩經補箋》、《周官箋》、《禮記箋》、《春秋公羊箋》等。
(150)廖平(1852~1932年),清末經學家。原名登廷,後改名平,字季平,先後自號四益(譯)、五譯、六譯先生。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早年信奉宋學,後受王闓運影響,改從今文經學。一生學經六變。六變中的第一變解決了經學史上二千多年未決的今古之分,最有學術價值;第二變的代表作《知聖篇》《、辟劉篇》,則啟悟了康有為《孔子改製考》與《新學偽經考》的成書,影響最大。廖平一生著述一百五十餘種,大部分收集在《六譯館叢書》中,其中《今古學考》《、穀梁古義疏》是其代表作。
(151)莊周為儒術,廖平在其《孔經哲學發微·道家出於〈六經〉》一文中說“《六經》為古道家所主《詩》《、易》之天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而慕之”。
大氐清世經儒(152),自今文而外,大體與漢儒絕異。不以經術明治亂,故短於風議(153);不以陰陽斷人事,故長於求是(154)。短長雖異,要之皆征其文明(155)。何者?傳記通論,闊遠難用,固不周於治亂。建議而不讎,誇誣何益(156)?鬼、象緯、五行、占卦之術(157),以宗教蔽六藝,怪妄!孰與斷之人道,夷六藝於古史(158),徒料簡事類(159),不曰吐言為律(160),則上世社會汙隆之跡(161),猶大略可知。以此綜貫,則可以明進化;以此裂分,則可以審因革。故惟惠棟、張惠言諸家(162),其治《周易》,不能無捃摭陰陽(163),其他幾於屏閣(164)。雖或瑣碎識小,庶將遠於巫祝者矣。
(152)大氐,大抵。
(153)風議,放言議論。《詩·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154)求是,求得符合實際。《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注“務得事實,每求真是。”
(155)皆征其文明《檢論》作“皆征其通雅”。
(156)不讎,得不到響應。《說文·言部》:“讎,猶也。”《玉篇·言部》:“讎,對也。”以上兩句意為,對治國提出建議,卻得不到響應,誇大其辭是沒有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