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中的地位和作用(2 / 3)

4.粉碎敵人第二次“圍剿”

1935年2月,蔣介石對陝甘革命形勢的發展極度不安,調駐豫的高桂滋部84師及陝、甘、寧、晉四省軍閥部隊,總兵力共4萬餘人,對陝甘邊和陝北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當時紅軍主力隻有4000人左右,遊擊隊也不過3000餘人。如何粉碎“圍剿”,西北工委和紅軍領導人有分歧,以劉誌丹為代表主張向南發展,進攻延長、延川、保安、安塞,打通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有的主張攻打敵堅固據點綏德、米脂、佳縣、吳堡,以與神府革命根據地打通。多數同誌同意向南發展的意見。劉誌丹為西北軍委起草了粉碎敵人第二次“圍剿”的動員令,動員令分析敵我形勢,命令紅軍和遊擊隊緊密配合,打擊高桂滋部,因為高部對陝北人生地不熟,與陝北軍閥井嶽秀還有矛盾,互相戒備。動員令要求紅軍、遊擊隊、赤衛軍、少先隊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反對無組織無紀律狀態和散漫習氣。動員令下,整個根據地壁壘森嚴,眾誌成城,積極投入戰鬥。首先和敵人接觸的是紅27軍,接著紅26軍主力北上,配合作戰。4月22日,在橫山寺兒畔首戰告捷,殲滅井嶽秀一個精銳連。5月1日,紅27、紅26軍在赤源縣白廟岔勝利會師,並舉行盛大的聯歡會。會後又進一步動員廣大戰士和群眾,密切配合作戰,群情激奮,紅軍連戰連勝。在劉誌丹統一指揮下,先在吳家寨、馬家坪殲敵高桂滋兩個營又一個連,迫使駐安定(今子長)縣瓦窯堡和延川縣永坪鎮的敵人撤離逃跑。5月10日解放安定縣,這是西北革命根據地解放的第一個縣城,軍民歡呼勝利。根據地軍民乘勝再戰,又在清澗無定河邊,殲高桂滋部一個連。接著,劉誌丹以聲東擊西的奔襲戰術,親自指揮攻打延長城,30日,全殲守敵400餘人,解放了延長縣城。延川之敵,有的投誠,有的棄城而逃,延川遂告解放。為了打通陝甘邊與陝北根據地的聯係,劉誌丹根據前總決定,製定了先奪甘泉、孤立延安、再打安塞的作戰計劃,以拔除兩根據地中間的敵人據點。由於計劃被敵獲知,敵加強戒備,未能實現計劃。劉誌丹改變原計劃,先攻安塞,在政治爭取無效後,強占山寨,殲敵200餘人,於6月中旬解放了安塞縣城,基本上打通了兩根據地的聯係。6月下旬,劉誌丹又率師北上,經過激戰,全殲敵一個營,攻下靖邊縣城鎮靖鎮。保安守敵不戰而逃,紅軍不費一槍一彈解放了保安城。劉誌丹又令賀晉年率紅1團,攻高桂滋部殲其一個營,擊潰兩個營,擊斃敵團長。至此,在劉誌丹指揮下,粉碎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這次反“圍剿”,繳獲長槍3000餘支、輕重機槍200餘挺,俘敵約2000人,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塞、安定、保定、靖邊6座縣城,使陝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在20多個縣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遊擊區擴大到30多個縣,主力紅軍發展到5000人左右,遊擊隊發展到4000人。劉誌丹在指揮紅軍粉碎敵人“圍剿”中,審時度勢,捕捉戰機,勝不驕,敗不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善於發揮紅軍和遊擊隊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動群眾,突出軍民配合作戰,表現了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

5.率部參加第三次反“圍剿”

1935年7月,蔣介石為使中央紅軍在西北無立足之地。蔣介石調集陝、甘、寧、晉、綏5省軍閥軍隊,會同駐陝西的東北軍主力和國民黨中央軍一部,共10多萬人,對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這時紅軍隻有數千人,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劉誌丹製定了集中主力紅軍各個擊破敵人的作戰方針。他趁敵軍部署尚未就緒之時,先發製人,在東線的綏德、吳堡一帶,首先打垮了剛渡過黃河的閻錫山部的兩個旅,逼迫閻軍退回山西。接著,劉誌丹又集中兵力進攻北線敵人。這時,紅25軍到達陝北,劉誌丹起草了歡迎紅25軍的動員令,並派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劉景範,前往保安瓦子川熱情迎接。9月中旬,紅25軍和紅26軍、紅27軍在延川永坪鎮勝利會師。會師後,中央駐北方代表派駐西北代表團在永坪鎮召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陝省委聯席會議,決定撤銷西北工作委員會和鄂豫陝省委,成立陝甘晉省委,改組原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同時,確定三個軍合編為紅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統一了紅軍指揮。紅15軍團的成立,大大加強了第三次反“圍剿”的革命力量。紅15軍團成立後,徐海東、劉誌丹即率部南下。10月1日,在延安以南的勞山地區全殲敵110師兩個團和師直屬隊,擊斃敵師長何立中。勞山戰役勝利,大大鼓舞了革命根據地軍民的士氣,也震動了敵人。瓦窯堡守敵連夜棄城逃往綏德,紅軍乘勝追擊,占領瓦窯堡,革命根據地首府遷往瓦窯堡。上述戰鬥的勝利為迎接中央紅軍到達西北根據地打下勝利的基礎,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下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創造了勝利的前提條件。

@@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點的創立者

劉誌丹等創建的西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共中央、中央紅軍奠基西北,接近抗日前進陣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935年9月,中央紅軍在哈達鋪期間,毛澤東從國民黨報紙上了解到陝北有相當大的一片革命根據地和相當數量的紅軍,他們的領導者就是劉誌丹。1935年9月20日,毛澤東出席陝甘支隊團以上幹部會議,他在行動方針與任務的報告中指出:民族的危機在一天天加深,我們必須繼續行動,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計劃。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裏有劉誌丹的紅軍。從現在到劉誌丹創建的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過七八百裏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從毛澤東的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對陝北根據地和劉誌丹領導的紅軍的重視。9月27日,毛澤東等率陝甘支隊到達通渭縣榜羅鎮。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再次提出陝北革命根據地問題,經過討論,常委會確定把中共中央和陝甘支隊的落腳點放在陝北,在陝北保衛和擴大革命根據地。28日,毛澤東在陝甘支隊連以上幹部會議上作當前形勢和任務報告,又強調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他講了五個問題:(一)日本侵略北方的嚴重性;(二)陝北根據地和紅軍狀況;(三)北方可成為抗日新陣地的經濟、政治條件;(四)避免同國民黨軍作戰,迅速到陝北集中;(五)嚴格整頓紀律,充分注意群眾工作,宣傳我軍北上抗日的意義,注意擴充新戰士。毛澤東在報告中,號召陝甘支隊突破長征的最後關口——固原、平涼封鎖線,同陝北的同誌會合。毛澤東的報告,說明中共中央對西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重視以及重視的理由,從中也可說明劉誌丹領導的西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曆史地位和意義。

10月中旬,毛澤東在途經甘肅、陝西兩省分水嶺時,對身邊人說,從江西算起到現在,我們已經走過了10個省,走下山去,就進入了第11個省——陝西省了,那裏就是我們的根據地、我們的家了。

10月18日,中共中央在陝西保安縣鐵邊城附近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陝甘支隊入陝作戰方針等問題。毛澤東在會上說,入陝作戰方針主要是在西邊打蔣。我們需要了解紅25軍和紅26軍的情況,以及陝北蘇區的情況。我們可以與他們聯係見麵,確定我們的方針。現在我們已到陝西,去保安尚有五天路程。到保安,如無特別敵情,把保安變為蘇區。現決定在保安暫停,如敵情許可,可把部隊放在吳起鎮、靖邊,派負責人到蘇區去。過去敵人對我們是追擊,現在改為“圍剿”,我們要打破這一“圍剿”。由司令部、政治部發一訓令下去:第一,整頓部隊,提高戰鬥力;第二,與群眾建立很好的關係,擴大紅軍,組織遊擊隊;第三,解決物質器材問題、衣服問題,自己解決,不要麻煩紅25軍和紅26軍。

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吳起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關於目前行動方針的報告和結論中說道:陝甘支隊自俄界出發已走2000裏,到達這一地區的任務已經完成。現在全國革命總指揮部到這裏,成為反革命進攻的中心。敵人對於我們的追擊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現在是敵人“圍剿”。我們的任務是保衛和擴大陝北蘇區,以陝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陝、甘、晉三省是發展的主要區域。現在以吳起鎮為中心,第一期向西,以後向南,在黃河結冰後可向東。要極大地注意同西北同誌的關係,應以快樂高興的態度和他們見麵。當前世界革命發展到新的階段,帝國主義到處衝突。日本帝國主義獨占華北,反帝運動高漲,反帝革命在全國醞釀,陝北群眾急需革命,這是粉碎敵人“圍剿”的有利條件。粉碎敵人“圍剿”還要有好的領導。毛澤東在結論中指出:結束一年長途行軍,開始了新的有後方的運動戰。提高戰鬥力,擴大紅軍,解決物質問題,是目前部隊的中心工作。要加強白區、白軍工作和遊擊工作的配合。要尊重地方群眾的意見,不要自高自大地壓製他們。動員群眾主要依靠地方工作,不依靠他們沒有辦法。毛澤東在報告中,把有後方的運動戰作為長征結束的標誌之一,可見西北根據地對中央紅軍開展新的鬥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會後,中共中央即派白區工作部部長賈拓夫作為先遣隊尋找陝北紅軍和劉誌丹,李維漢同行。

10月27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又講了陝甘支隊南下與紅25、26軍會合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問題。會上,他認為二萬餘裏行軍已完結,要向幹部解釋發展前途。

10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發布《告紅25、26軍全體指戰員書》,指出:陝甘支隊經過二萬餘裏的長征,與紅25軍、紅26軍會合,是中國蘇維埃運動的一個偉大勝利,是西北革命運動大開展的導炮,它將為開展西北蘇維埃運動大局麵、赤化全中國打下鞏固的基礎。

10月30日,毛澤東同彭德懷率陝甘支隊離開吳起鎮,向下寺灣前進。毛澤東在吳起鎮期間,已會見紅15軍團前來聯係的同誌,並寫信給徐海東、程子華,感謝在陝北堅持戰鬥的紅15軍團的同誌,並向全軍團同誌表示慰問。

西北革命根據地不但成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中國革命開創新局麵的出發點,同時還為中國共產黨的團結統一以及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東征作戰的奉獻者

為了鞏固和擴大陝甘革命根據地,並以實際行動表示紅軍抗日的決心,中共中央決定紅一方麵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實行東征,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委。在準備東征與東征進行中,黨內和軍內曾有不同看法,劉誌丹支持中央的正確主張,並且堅決執行中央的部署,為東征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