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中的地位和作用(1 / 3)

center葉心瑜

center(中共中央黨校)

劉誌丹離開我們已68年多了,人們仍在懷念他,就是因為他牢記自己入黨的誓言:“加入黨,就要為共產主義信仰奮鬥到底。作為個人來說,奮鬥到底就是奮鬥到死。”在他短短的30多年歲月裏,對革命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就他對創建與發展陝甘革命根據地的貢獻作一大概論述。

@@開辟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奠基者

生於陝北的劉誌丹,童年和青年時代眼見辛亥革命雖推翻清代王朝,但未能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人民仍然受著壓迫,生活極端貧困,使他對舊社會十分不滿。小學畢業時的劉誌丹,已是19歲。他懷抱改造社會、複興中華的願望,於1922年考入榆林中學,在該校魏野疇、李子洲等共產黨員老師的影響和教育下,閱讀了《向導》、《新青年》等進步書刊,接受了五四運動之後的新文化、新思想。1924年,李子洲、王懋廷在陝北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劉誌丹等成為榆林中學第一批團員,不久轉為共產黨員。1925年7月,劉誌丹在進步組織共進社第二屆代表大會上,為大會題詞:“共進!共進!同誌引著被壓迫民族,向帝國主義者進攻!不怕犧牲,殺開血路!前途自有光明與幸福!”這時的他,尚不知如何具體“殺開血路”,有效爭取“光明與幸福”的前途。同年秋,黨組織決定選派劉誌丹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26年初,他進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學習,後又入炮兵科學習。這是一所在蘇聯幫助下,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創辦的革命軍事學校。劉誌丹一進入這所充滿革命救國的熱烈氣氛和共產黨員教師的啟發教育的學校,眼界為之一新。他和政治教官惲代英、蕭楚女,政治部宣傳科長王懋廷及在校工作的第一期學員陳賡、唐澍等交往甚密。在黨組織教育和同誌們關懷下,他刻苦學習政治和軍事,充實自己。1926年秋,劉誌丹在黃埔軍校畢業。這時,黨組織為了爭取、團結傾向革命的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聯軍,派他先後到國民軍聯軍總部和第4路軍馬鴻逵部任政治部組織科長、黨代表兼政治處長。其間,他進一步認識到革命的軍隊,要有革命的行動。他征得馬鴻逵同意,在軍、師、團、營逐級建立政治工作機關,製定新的軍容風紀,又開展了新式練兵,發展了一批黨、團員,結交了一批進步軍官。同時這支部隊後來在解圍西安、東出潼關、會師中原的戰鬥中,行動迅速,作戰有力,在策應北伐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劉誌丹在廣州學習和隨軍北伐期間,認識到革命武裝鬥爭對推動革命事業的重要性。雖然他當時尚不知共產國際的軍事顧問加拉罕1926年2月11日在聯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團會議上曾講述“力求利用國民軍的革命力量,由國民軍造就一批確實能成為真正革命軍的軍隊”,以爭取、團結傾向革命的馮玉祥國民軍的講話內容,但他已經按照黨的要求,進行了改造國民軍的嚐試。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派他回陝西工作。1928年春,中共陝西省委改組,他被派往中共控製的新編第3旅許權中部,準備組織起義。5月,他與唐澍等同誌率領部隊與渭(南)華(縣)地區農民暴動相結合,宣布起義。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他任軍委主席。渭華起義失敗後,劉誌丹等共產黨人認識到革命雖處低潮,但革命火種並沒有熄滅;必須到農村中去,特別到那些受過大革命風暴影響的農村中去,就會有革命發展的廣闊天地。他後來領導部分武裝,深入農村,開展遊擊戰爭,為創立和發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初步基礎。秋,他接受中共陝西省委派遣回陝北工作,任中共陝北特委軍事委員會書記,並主持特委工作。1929年,他返回保安,以主要精力從事兵運活動。

劉誌丹搞兵運工作,抓革命武裝力量,為開展武裝鬥爭和建立革命根據地創造條件。首先,在白色恐怖下,他掌握了一部分武裝力量,以公開身份開展革命武裝鬥爭。他返回保安後,任縣民團團總職務。1930年春,他又打人軍閥蘇雨生部任16團副團長。1931年,他利用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打進平涼暫編13師陳珪璋部。他利用有利的條件,在橋山的南端寧縣成立一個旅,號稱11旅,自任旅長。於是他利用公開的身份,掌握了一部分公開的武裝,團結了一些進步的軍人。其次,對不配合的反動軍隊,他采取打擊和收編的辦法。如1930年10月擊斃甘肅合水縣隴東民團軍第24營營長黃毓麟以下10餘人,收編了該部。

在開展兵運、進行武裝鬥爭的實踐中,劉誌丹認識到,民間的武裝和民間的武裝暴動始終難以戰勝強大的敵人。在白色恐怖下,必須千方百計地創建中共直接領導的革命軍隊,發動與組織群眾開辟革命根據地。1931年,劉誌丹建立黨直接領導的紅軍南梁遊擊隊,率部在橋山山脈開展遊擊活動,進入了開辟陝甘邊遊擊根據地的新階段。1931年冬,在合水縣柴橋子,成立西北反帝同盟軍,下轄兩個支隊,謝子長任總指揮,劉誌丹任副總指揮兼第2支隊支隊長。1932年2月,根據陝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劉誌丹任副總指揮兼第2支隊隊長。1932年2月,根據陝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他離部隊赴省委彙報工作。5月,省委任命他為遊擊隊總指揮。8月,省委又派子長為總指揮。隨後,陝甘遊擊隊南下耀縣地區。9月,陝甘遊擊隊進攻保安失利,再戰又失利,他毫不氣餒,撤至合水一帶,決定分散活動。不久,各遊擊隊在合水地區會合,立即南下淳化地區開展遊擊戰。12月,省委常委杜衡(後來叛變)無理指責,撤銷了謝、劉的領導職務。特別是1933年6月,在杜衡錯誤決定紅26軍2團南下,造成全軍覆沒的嚴重情況下,他仍努力工作。10月4日,他曆盡艱難險阻,回到了照金根據地。11月初,陝甘邊特委和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在合水縣蓮花寺召開聯席會議,撤銷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恢複紅26軍,成立42師,他任師參謀長。後任師長。劉誌丹一心為黨的事業奔波,艱苦奮戰,百折不撓,親手創建紅軍,大力開展革命武裝鬥爭,為建立和發展西北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西北根據地的領導者

1933年夏,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宣告成立,紅一方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麵軍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上述新發展的革命形勢推動了陝甘革命鬥爭的發展。為了鞏固和發展陝甘革命根據地,劉誌丹領導了一係列鬥爭。

1.統一紅軍領導,鞏固發展陝甘革命根據地

1933年陝西敵軍調4個正規團和三原、耀縣、淳化等6縣民團共6000餘人,對照金根據地“進剿”。劉誌丹等認為敵軍兵力大於我軍,紅軍不宜在狹小根據地內與敵人周旋,必須轉移外線作戰,深入打擊敵人,才能粉碎敵人“進剿”。於是決定主力紅軍北上,遊擊隊堅持內線作戰。10月中下旬,劉誌丹、王泰吉率紅軍北上,配合遊擊隊一舉攻克敵人守備薄弱的甘肅合水縣城,接著在合水毛家溝門和楊家店子進行戰鬥,三戰三捷,殲敵數百人,重挫了敵人銳氣,大振了紅軍聲威。此後,紅軍繼續在合水、慶陽一帶遊擊,連獲勝利。劉誌丹回照金根據地時,曾聽習仲勳說過陳家坡會議情況。該會是8月14日陝甘邊特委在陳家坡舉行的黨政軍聯席會議,批判分散紅軍的錯誤,決定成立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統一指揮革命武裝力量。任命王泰吉為總指揮。10月劉誌丹回到照金,即被任命為參謀長。劉誌丹聽習仲勳說後,興奮地對習仲勳說:“這就好了!陳家坡會議總算清算了‘左’傾錯誤,回到正確路線上來了。現在需要把部隊集中起來,統一領導,統一指揮。我們重新幹起來,前途是光明的。”

2.製定正確的根據地建設方針

1933年11月上旬,陝甘邊特委和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在合水包家寨召開聯席會議,總結武裝鬥爭的經驗,劉誌丹在會上提出部隊改編和創建以南梁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的建議,他的建議被與會者接受,於是決定撤銷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恢複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先成立42師,王泰吉任師長,高崗為政委,他為參謀長。為了加強黨對紅26軍領導,決定建立師黨委,並決定開辟南梁革命根據地。南梁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距延安、慶陽、保安均遠,南臨原照金根據地,四周地形複雜,敵人統治薄弱,便於開展遊擊戰。他和王泰吉兵分兩路,掃蕩反動民團,殲敵獲勝,然後會師二將川,為建立南梁根據地打下了初步基礎。隨後,他指示部隊利用戰鬥空隙,分兵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糧食,建立農會和赤衛軍。與此同時,成立陝甘邊臨時革命委員會,以加強根據地的領導。僅經過一個月的鬥爭,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的範圍,擴大到北至黑水坡,南至蓮花寺,西至老爺嶺,東至平正川,幅員達百餘裏,紅軍和遊擊隊、赤衛軍達數千人。11月下旬,以橋山中段為依托的紅軍遊擊戰爭,燎原烈火似的發展起來。

3.領導革命根據地軍民粉碎敵人第一次“圍剿”

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引起敵人極大恐慌。1933年12月初,西安綏靖公署調集駐保安、合水、慶陽等縣的正規軍四個營及地方民團共5000餘人,分九股向陝甘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他和王泰吉縝密部署,決定紅42師南下作戰,以二路遊擊隊之一部打擊來犯南梁根據地之敵。後因福建事變發生,故未能立即發動進攻,他和其他領導者指揮紅軍乘機大力開展群眾工作,在正寧、旬邑、淳化一帶擴大革命武裝。在此期間,他寫了《軍事教育大綱》作為教材,對部隊進行軍事整訓,加強部隊的政治思想教育。1934年2月,敵又重新發動進攻,他指揮紅軍配合地方遊擊隊,連打九仗,均獲勝利。特別是4月份西華池一仗,全殲敵人一個團部和兩個整營,取得重大勝利。他根據師黨委決定,率紅42師南下三原、淳化、耀縣,開展遊擊戰爭。5月,敵人又跟蹤追來,進行“圍剿”。他又率部回師南梁。經過艱苦戰鬥,敵人第一次“圍剿”即被粉碎。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劉誌丹等在陝甘邊特委正確領導下,率紅26軍主力和遊擊隊配合作戰,從南到北,大小戰鬥30餘次,殲敵3000餘人,解放了陝甘地區10多個縣的廣大農村,建立了大片地區的工農兵政權和14個遊擊支隊或中隊。秋,在荔園堡正式成立了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及革命軍事委員會,他任軍委主席,習仲勳任政府主席。在劉誌丹等領導下,創建和發展群眾革命武裝,建立群眾革命組織,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使革命根據地日益繁榮。

1933年,以崔田夫、馬明方為首的陝北特委,領導開展遊擊戰爭。1934年1月,謝子長回到陝北,由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任命為駐西北軍事特派員。在陝北特委和謝子長領導下,陝北地區革命鬥爭有了很大發展,同年7月,謝子長帶領陝北遊擊隊來到陝甘邊根據地,參加陝甘邊特委召開的紅26軍和陝北遊擊隊幹部聯席會議,推謝子長為紅26軍42師政委。會後,謝子長率領紅26軍3團返陝北,先後在安定、綏德、清澗、橫山等地連打勝仗,粉碎了井嶽秀部對陝北根據地的“圍剿”。8月26日,謝子長在清澗河口戰鬥中中彈受傷。10月,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孔原指示統一陝北、陝甘邊兩個地區的武裝力量及改編陝北遊擊隊。1935年1月,陝北各路遊擊隊正式改編為紅27軍84師。其間,劉誌丹親率紅2團和陝甘5、6支隊赴安定,到水晶溝、燈盞灣等地,探望輾轉養傷的謝子長。他倆就陝甘邊、陝北兩地區統一領導和兩支紅軍統一指揮共同作戰等問題交換了意見。2月,劉誌丹參加了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的聯席會議。會議正式統一了兩地區黨和軍隊的領導,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劉誌丹當選為西北工委委員、西北軍委主要負責人。會議討論和通過了劉、謝提出的粉碎敵人新“圍剿”的戰略方案,為推動西北革命形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新的反“圍剿”開始,他又兼任前敵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