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中的傑出貢獻(3 / 3)

劉誌丹來自貧窮的陝北農村,雖然出生在比較殷實的人家,但從小生活在群眾之中。軍閥官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以及民間富有反抗精神的傳統,孕育了他對舊勢力仇恨的種子。他在榆林中學讀書時曾將黑暗勢力比做萬惡的狂風,將自由、光明和革命風暴比做清風使者、細雨神仙,將勞苦大眾比做被狂風肆虐的小草、小樹葉。他呼喊著小草、小樹葉要“趕緊召集同伴,拿起百折不回的精神,拚命的與狂風飛沙相抵抗”,爭取自由與光明。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立誌改造舊社會、渴望組織民眾投入鬥爭的壯誌雄心躍然紙上。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更堅定了他為祖國、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他表示要“不怕犧牲,殺開血路”,“決心為民要共產”。在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劉誌丹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係群眾,時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他走到哪裏,就把革命道理講到哪裏,了解民情的工作做到哪裏,帶領軍隊積極配合地方黨組織開展群眾工作,建立地方蘇維埃政權,組建人民武裝,發動群眾打土豪、鬥惡霸,分糧分田,為窮苦百姓解決困難。同時,他還非常善於啟發、團結那些同情革命、傾向革命的各種人一起奮鬥,他認為“革命需要建立統一戰線,敵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團結廣大民眾,團結各界人士。因此,團結在他周圍的人越來越多。人民群眾十分熱愛劉誌丹,熱愛紅軍遊擊隊,編了許多民歌歌頌他們。廣大人民群眾的無私奉獻、支持和信任,是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得以壯大發展的力量源泉。

劉誌丹是西北紅軍的主要領導人,但他虛懷若穀,作風樸實,平等待人,處處關心、愛護戰士。在極端艱苦的遊擊戰爭中,他和普通戰士一樣行軍打仗,同甘苦共患難。一到宿營地,他總是搶著查崗哨,幫著碾米做飯,照料傷員。籌集的衣物他也總是讓先發給傷員和別的同誌。行軍中他的戰馬經常讓給傷病員騎,並親自牽馬。他的夫人給戰士幹部縫衣做被已成為經常。每當革命受到挫折,他總是循循善誘地鼓舞士氣,教導指戰員們堅定革命信念。他常說,革命在一時一地的失敗算得了什麼,失敗了再幹,“咱們道理正,窮苦人都站在咱們這邊”。正如朱德評價的那樣,劉誌丹這種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是建軍的基本條件。他從不攬功歸己、委過於人,打了敗仗首先自己承擔責任,做自我批評。他這種無私的戰友深情、自覺的模範行為、不怕艱難險阻的革命精神和英明幹練的指揮才能樹立了共產黨人的光輝榜樣,戰士幹部都非常信賴他、支持他。正因為如此,雖然經過了無數次失敗,但失敗和挫折並沒有壓倒以劉誌丹、謝子長為傑出代表的西北革命戰士。從南梁遊擊隊到紅26、27軍的建立,從南梁遊擊區到大塊的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人民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

劉誌丹不同於一般的人格魅力和高貴品質體現在他那光明磊落、襟懷坦白、既堅持真理又能顧全大局、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赤膽忠心和黨性原則上。劉誌丹1924年入團,1925年轉黨,在榆林中學時是團組織負責人和“宣傳成績最佳”最活躍的黨團員,經常受到組織表揚。黃埔軍校的深造、大革命軍隊工作的錘煉和血與火的考驗,更賦予他堅忍不拔、堅定不移的軍人氣質和知識與膽魄。回到陝西後,他就任過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陝西省委候補常委、陝北特委軍委書記並主持一段特委工作。這些高層職務使原本就具有領導才能又忠誠熱情的劉誌丹更加成熟和具有了全局眼光。正像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道路充滿曲折一樣,劉誌丹個人的政治道路也因為堅持正確路線而不斷被杜衡等黨內錯誤路線代表者指責為“遊擊主義”、“梢山主義”、“逃跑路線”、“右傾機會主義”,受到不公平待遇,幾起幾落,甚至被關入牢房。麵對個人的得失,劉誌丹從不計較,無私無畏,襟懷坦白,堅持自己正確意見的同時,處處以大局為重,仍然積極工作,盡一切可能維護黨和軍隊的團結,體現了極強的黨性原則。

三嘉塬繳槍事件中,他以極大的耐性,協助謝子長穩定隊伍;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時沒有給身為同盟軍副總指揮的劉誌丹安排任何職務,他也毫不計較,依然按組織安排去省委彙報工作;在寧縣麻子掌南下北上、分與不分的爭論中,他堅持北上把部隊帶到橋山中段南梁地區活動的主張,更堅持紅軍不能分裂的原則。1932年底,紅26軍第2團成立時,劉誌丹、謝子長等陝甘遊擊隊的創立領導者卻被杜衡開除出部隊。由於廣大指戰員的強烈要求,劉誌丹才被留下,任政治處長。他不計職位高低,熱情支持、幫助王世泰團長指揮作戰。就是在1934年7月的閻家窪子會議上,紅26軍仍然受到“一貫的右傾機會主義領導”、“濃厚的土匪色彩”等等不實之詞的指責。永坪會師後,他又被不公正地排斥在新的省委和軍委領導之外。更具有曆史性也更能體現劉誌丹高貴品質和黨性原則的是他在錯誤“肅反”中的大義凜然和高風亮節。

勞山戰役剛剛勝利之後,還在大敵當前之時,“左”傾錯誤的執行者竟然在革命隊伍內部進行“肅反”。他們誣陷劉誌丹是“右派反革命的首領”、“白軍軍官”,以欺騙手段將身為紅15軍團副軍團長的劉誌丹調離前線要逮捕入獄。而逮捕密令及人員名單恰巧送到了劉誌丹的手中。在這種情況下,劉誌丹可以有躲避危險的多種選擇,但他為了不使黨分裂,不使紅軍分裂,不使西北革命根據地斷送在敵人的“圍剿”和內部的火並之中,麵對被槍斃的可能,他毅然作出了犧牲個人、保全革命大局的選擇,立即去到瓦窯堡。果然他一到,就被不由分說地投入監獄,戴上手銬腳鐐,受盡折磨,就連五歲的女兒也不能幸免被監禁的苦難。幸虧中共中央及時到達陝北才糾正了錯誤“肅反”,將劉誌丹和被捕人員全部釋放,挽救了唯一幸存、可以落腳的西北革命根據地。劉誌丹在嚴肅批評“左”傾錯誤的執行者表現了小資產階級的極“左”主義與瘋狂病的同時,不僅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而且一再強調團結,強調要相信黨中央和毛主席。他經常對受過監禁的同誌做說服工作,勸慰他們說,過去了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這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路線問題,黨中央會解決好,要求大家以大局為重積極工作。他向部隊講話時,每次都強調革命利益高於一切,要絕對服從中央領導,聽從中央調遣,向中央紅軍和兄弟部隊學習。在劉誌丹崇高精神境界的影響下,西北革命根據地的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緊密團結,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了陝北。對於劉誌丹在維護黨和紅軍團結、維護西北革命根據地大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黨中央給予高度評價,稱他為人民英雄、紅軍模範、一個真正具有共產主義品質的共產黨員,是值得我黨學習和效法的。

@@四、打通東進抗日北路通道,為民族解放英勇獻身

中共中央到達陝北和瓦窯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革命開始了由失敗走向勝利的新局麵。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領導體製隨著有了重大變動,成立了西北中央局、西北軍委和中華蘇維埃西北辦事處,統一領導西北根據地黨、政、軍的工作。1935年11月劉誌丹出獄後擔任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副主任、瓦窯堡警備司令、紅軍北路軍總指揮、紅28軍軍長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為保衛、擴大根據地和紅軍,為準備抗日,不懈地工作。他指揮地方部隊有力配合了直羅鎮戰役。12月8日,與毛澤東、彭德懷聯名發表《告陝甘蘇區勞苦群眾書》,號召根據地工農群眾踴躍參軍,粉碎敵人進攻,保衛蘇區,保衛家園,並受毛澤東派遣,考察黃河沿岸地形,為東進抗日作準備。

1936年初,為首先在西北實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和推動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共中央決定組織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進行東征,準備對日作戰。2月17日發表《東征宣言》,宣傳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1月25日,劉誌丹與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紅軍將領共同發表了《為紅軍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號召東北軍退出內戰,與中國蘇維埃和紅軍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同日本帝國主義直接作戰。在黨中央、毛澤東、周恩來的直接指揮下,劉誌丹率領紅28軍擔任側翼,為東進掃清北路通道。黨中央交給紅28軍的任務是:“主力須移於吳堡附近,第一步乘李生達撤退,肅清吳堡、佳縣、神木、府穀一帶;第二步配合沿河武裝相繼渡河,向柳林、軍渡以北山西地方發展蘇區。”

2月下旬,紅28軍首先在綏德義合打垮敵人一個團,接著在佳縣閻家峁打垮敵86師六個騎兵連和幾個步兵連的堵截,於3月中旬經佳縣城北和通秦寨以南到達神府特區境內,20日,在佳縣楊家堰殲滅敵人一個營。神府特委在賈家溝為紅28軍舉行了熱烈的歡迎祝捷大會,劉誌丹在會上作了東進抗日的重要講話,並參加了一次特委常委擴大會議,與特委同誌共同研究擴大蘇區加強地方工作的許多問題。接著他率軍攻占了神木縣沙峁鎮後,部隊沿窟野河南下到達靠黃河不遠的賀家川一帶休整,準備渡河,月底,紅軍占領吳堡、神木。劉誌丹對神府特區的領導非常尊重,經常向他們通報紅軍的戰鬥情況。神府蘇區的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積極為紅軍渡河準備了充足的糧食、鞋襪、船隻和水手,許多群眾把自己的樹和門板都捐獻出來,並幫助紅軍偵察敵情。劉誌丹親自和木匠、水手交談,登上天台山觀察敵情,選擇渡河地點。

3月31日拂曉,按照西北軍委命令,紅28軍在劉誌丹指揮下,冒著敵人的炮火,於當天渡過黃河,占領了興縣羅峪口鎮,開始掃除羅峪口至黑峪口一段黃河封鎖線,連獲勝利,並給神府特區支援了許多槍支彈藥。4月6日,毛澤東、彭德懷致電劉誌丹,指示紅28軍逐步向南行動,並從即日起直屬本部指揮。4月13日,為恢複黃河交通,打通前方與陝北的聯係,配合南線紅軍進逼汾陽,劉誌丹按軍委指示,率領紅28軍向離石以南黃河沿岸進擊。部隊從白文鎮出發進至中陽縣三交鎮(今屬柳林縣)。14日,當劉誌丹親自到第一線觀察戰鬥情況時,敵人的子彈擊中了他的左胸,不幸壯烈殉職,英勇犧牲。他以鮮血與生命實踐了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奮鬥到死的誓言。

劉誌丹的一生是短暫的,他犧牲時隻有33歲,然而他短暫的生命卻是偉大光輝、永垂不朽的。他高尚的情操、優秀的品質、寬闊的胸懷、頑強不屈的鬥爭精神和赤膽忠心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榜樣。他對中華民族和中國革命作出的傑出貢獻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鐫刻於中華史冊,千秋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