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中的傑出貢獻(2 / 3)

然而,正在根據地軍民團結一致抗擊敵人“圍剿”蘇區的關鍵時刻,發生了“左”傾錯誤的代表人物杜衡強迫紅軍主力南下渭華地區的極其錯誤的行動。此時,劉誌丹堅決反對盲目南下,仍然堅持以橋山山脈中段為依托發展鞏固陝甘邊根據地的正確主張,他說:我們費盡心血才搞起這一塊根據地,哪能輕易放棄,紅軍脫離根據地就是自己毀滅自己。但卻被杜衡扣上“一貫右傾”的帽子。結果紅2團南下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渭華地區遭到嚴重失敗,劉誌丹與少數骨幹曆經艱險才回到照金。根據地軍民在陝甘邊特委和紅軍臨時總指揮部領導下,與敵軍進行了頑強戰鬥,但在叛徒出賣下,薛家寨於同年10月中旬陷落。血的教訓證明劉誌丹的意見是十分正確的。

根據地中心究竟建在什麼地方,成為薛家寨失守後紅軍指戰員和陝甘邊特委最為關心的問題。在又一次選擇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時刻,時任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參謀長的劉誌丹起了關鍵作用。在他的積極建議下,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和陝甘邊特委於1933年11月3日在合水縣包家寨召開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聯席會議。會議總結了照金根據地的鬥爭經驗和教訓,清算了杜衡的“左”傾冒險錯誤,統一了思想。根據劉誌丹的構想,會議作出三項重要決定:1.建立紅26軍42師,撤銷臨時總指揮部。2.建立三路遊擊區,組建三路遊擊總指揮部。第一路以安定為中心,積極向南發展;第二路以南梁為中心,向南北兩麵發展;第三路以照金為中心,向北發展;紅26軍南北策應,逐步把隴東、關中和陝北連接起來,形成廣大的根據地。3.建立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地區,包括葫蘆河發源地的各支流川道,地處橋山山脈中段大梁山南麓,中心是位於慶陽,與合水、保安、甘泉交界的南梁堡。而橋山山脈連接著陝甘寧3省18個縣,回旋餘地大,劉誌丹、謝子長曾在這裏從事兵運活動,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境內敵人多為小股地主武裝,敵人統治力量薄弱,具有建立根據地的許多有利條件。1934年1月,劉誌丹接任紅42師師長後,紅軍不斷出擊,很快建立了2、3路遊擊區,並幫助裝備了地方遊擊隊,使2、3路遊擊隊總指揮部領導的武裝力量迅速發展,根據地基本形成了主力紅軍、地方遊擊隊和赤衛軍三位一體的遊擊戰爭的軍事體係。2月,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和土地革命有了統一領導。5月,恢複健全了中共陝甘邊特委,劉誌丹任陝甘邊特委委員和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統一領導紅軍和各路遊擊隊。在他親自指揮下,根據地軍民曆時7個月,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根據地迅速擴大,並恢複了照金蘇區。11月初,在荔園堡正式選舉成立了以習仲勳為主席的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以劉誌丹為主席的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和邊區赤衛軍總指揮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軍事建設得到全麵發展。隨著南區的發展、東區的開辟、西線慶北地區的擴大,陝甘邊的遊擊戰爭走上了軍事戰略上的統一。慶陽、保安、安塞、靖邊、富縣、甘泉、旬邑、淳化、中部、耀縣、宜君、華池、寧縣、正寧、合水等縣蘇維埃政權建立後,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這時,紅42師已經發展到5個團、1500餘人。同時,立足於南梁根據地,陝甘邊與陝北兩塊根據地,紅26軍與陝北紅軍的配合行動更加密切,隊伍日益壯大,西北土地革命的新局麵將要到來。實踐證明,劉誌丹不愧是英明的戰略家、軍事家,更是敢於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的,具有開拓精神、深邃眼光的優秀的紅軍將領和群眾領袖。

@@二、為統一和鞏固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建立統一的西北革命根據地和西北紅軍,可以說是劉誌丹早就有的想法。他在1932年發布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布告》中就宣告,陝甘紅軍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創造西北工農紅軍”。這一想法經過數年遊擊戰爭的考驗更加明確和成熟。包家寨會議關於建立三路遊擊區的構想和決策,就是統一兩塊根據地的具體步驟。1934年7月,中共陝甘邊特委在《目前政治形勢與陝甘邊區黨的任務》決議中明確要求紅42師和各路遊擊隊配合地方黨的力量,“把陝北蘇區與照金蘇區打通(即是由三原的武字區起一直到綏遠的邊境止),徹底解除國民黨豪紳地主的反動武裝與肅清一切反革命分子”。為此,邊區黨和紅軍積極進行了各方麵的準備工作。為提高指戰員的軍事政治水平,在南梁荔園堡開設紅軍軍政幹部學校,劉誌丹兼任校長,並親自編寫《軍事教育大綱》;在根據地周圍普遍開展遊擊戰爭,不斷擴大根據地和人民軍隊;深入土地革命,發動群眾鬥爭;開展群眾工作,組織群眾團體。7月下旬,陝北遊擊隊總指揮謝子長率領1、2、5支隊南下陝甘邊,與42師在南梁會合後,於慶陽閻家窪子召開了中共陝甘邊特委、紅42師黨委和中共陝北特委、紅軍陝北遊擊隊總指揮部聯席會議,決定謝子長兼任紅42師政委,率紅3團開赴安定、清澗一帶,配合陝北遊擊隊粉碎敵人對陝北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發展擴大革命根據地,爭取盡快地把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同時,在劉誌丹的熱情支持下,撥給陝北遊擊隊100支槍、數百枚銀元以作軍需。通過閻家窪子會議,加強了兄弟部隊的團結友誼,統一了紅軍步調。紅3團北上後,劉誌丹指揮紅3團和各地遊擊隊在陝甘邊南線和北線作戰,策應陝北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保衛發展了陝甘邊根據地。1934年年底,劉誌丹又親自率領26軍2團北上陝北,這樣,兩軍的相互配合支援更加密切,兩塊根據地都得到很大發展,為統一打下了基礎。

1934年11月後,蔣介石集團調集陝、甘、寧、晉、綏5省6個師30個團約5萬軍隊,準備對陝甘邊、陝北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大規模“圍剿”。嚴峻的形勢迫切要求西北兩塊根據地和紅軍的盡快統一。於是,經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派駐西北巡視員建議,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於1935年2月5日在赤源縣周家嶮召開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統一領導兩塊根據地黨和紅26、27軍的鬥爭。劉誌丹主持了這次會議並擔任了西北軍委主席(一說謝子長)。會前,劉誌丹於1月下旬率領紅42師2團到達陝北後,即專程前往赤源縣水晶溝看望在河口戰鬥中身受重傷的謝子長。兩人就黨和軍隊的統一問題、第二次反“圍剿”問題及西北紅軍今後的戰略、部隊建設、土地革命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談,他們的意見完全一致。會後,劉誌丹再次看望了謝子長。2月21日,謝子長在安定縣燈盞灣病逝。劉誌丹統一指揮反“圍剿”鬥爭。

劉誌丹親自起草並簽發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粉碎敵人第二次“圍剿”動員令,分析敵我鬥爭形勢,闡明反“圍剿”的重大意義和必勝條件及鬥爭策略,號召蘇區軍民積極投入戰鬥。動員令發到各地紅軍、遊擊隊、赤衛隊和黨、政、軍、團及群眾組織,產生了巨大的鼓舞和動員作用。思想準備的同時,軍事上他下令把各地紅軍遊擊隊按作戰區域統一整編為遊擊縱隊,並對各地赤衛隊隊長進行短期輪訓。劉誌丹親自上課帶操做示範,講解遊擊戰術和紅軍紀律,操練各種武器,提高赤衛隊的戰鬥力。更重要的是調集紅26軍主力北上,於5月1日在白廟岔與紅27軍會師,在當日舉行的萬人聯歡大會上,劉誌丹做了鼓舞人心的動員,部隊情緒十分高昂,接著成立了西北軍委前敵總指揮部,劉誌丹任總指揮。他不辭勞苦調查研究,親臨實地選擇有利戰場,集思廣益,製定周密的作戰計劃。他決定先采取調虎離山、誘敵出籠之計,在運動戰中打擊敵人或采取伏擊辦法殲滅敵人,消滅分散在綏德、清澗、安定、延川中心蘇區的孤立之敵。第二步集中優勢兵力向蘇區外奔襲,打擊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城鎮,力爭盡快與陝甘邊蘇區連成一片。在劉誌丹的指揮下,從2月至6月底,紅軍轉戰千裏,接連攻克了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邊、保安6座縣城,使陝甘邊和陝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形成了廣大的西北革命根據地,從而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二次“圍剿”,西北紅軍的實力在戰鬥中得到很大發展,根據地日益鞏固。

1935年7月,國民黨蔣介石又調動東北軍、山西閻錫山和寧夏馬鴻逵部隊共10萬兵力發動了第三次“圍剿”,重點進攻陝北蘇區。在西北工委領導下,劉誌丹對敵情認真分析後決定,乘敵之隙,各個擊破。他不顧疲勞,繼續指揮和率領紅軍、遊擊隊英勇作戰,取得了高家塌、慕家原子、定仙墕等多次戰鬥的勝利,迫使晉軍退回山西不敢再過黃河。紅25軍到達陝北的消息傳到正在文安驛地區休整的西北紅軍後,劉誌丹親自起草了《歡迎紅25軍的指令》,專門召開幹部會議,號召部隊指戰員向紅25軍學習,並率部回到永坪鎮。9月中旬,紅26、27、25軍在永坪勝利會師,成立了紅15軍團,劉誌丹擔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又與軍團長徐海東指揮紅軍取得了勞山戰役的勝利,為迎接中央紅軍和粉碎第三次“圍剿”打了第一個大勝仗。

劉誌丹以卓越的戰略家眼光和軍事指揮才能、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經過多少次出生入死的戰鬥和鬥爭,在艱苦探索中,雖遠離中央,但能從革命實踐中體會馬列主義的精髓,使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西北具體實際相結合,終於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建立起人民的軍隊,創立了西北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唯一沒有喪失的一塊革命根據地,從而成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由此出發,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全國勝利,劉誌丹在其中的巨大貢獻是永不磨滅的。

@@三、以堅強的黨性和高尚的品德維護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大局

在創建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劉誌丹的傑出貢獻,不僅是率領人民軍隊進行了革命戰爭,單純是一個軍事將領,更使黨和人民群眾永遠敬佩、熱愛、懷念他的是,他那全心全意為人民謀解放、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的血肉感情;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革命意誌;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黨性原則;胸懷大局、不計名利、勇於犧牲的高貴品質和處處以大局為重的耿耿丹心。正因為他是一個具有崇高品德的領袖人物、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所以才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人民群眾和紅軍戰士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堅持黨的正確路線,與“左”、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進行不調和的鬥爭,才能在黨和紅軍中享有崇高威望,從而凝聚起民心、軍心、黨心,不僅使武裝鬥爭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建立起革命根據地,而且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維護了西北根據地的大局。這是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作出的又一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