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陝甘邊特委批判了“左”傾錯誤對創建發展革命武裝的束縛和影響,使陝甘邊黨的組織能夠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劉誌丹等人的正確思想,終於為多數人所認識,為陝甘邊黨的組織所接受。由於製定了建立陝甘邊根據地的正確決策,使得紅26軍和根據地建設走上了發展的軌道。陝甘邊黨組織終於擺脫了“城市中心論”的幹擾,掌握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特點和戰爭持久性的規律,在陝甘邊的廣大農村開展遊擊戰爭,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經過艱苦的探索和頑強的鬥爭,革命武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使紅26軍成為西北地區的一支主力紅軍,由小片遊擊區變成穩固的紅色政權區域,由原來的一個中心蘇區,發展到東、西、南三個戰略區,最後成為鞏固的根據地,使紅軍和遊擊隊有了可靠的依托。

1935年1月,劉誌丹由陝甘邊到達陝北。2月5日,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劉誌丹(一說謝子長)當選為軍委主席。2月21日謝子長病逝。5月1日,紅26軍42師與紅27軍84師正式會師,成立了統一兩軍領導的前敵總指揮部,西北軍委主席劉誌丹兼任總指揮,全軍約4000人。針對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他采取在運動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法,連續作戰,一個多月殲敵50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槍3000餘支,解放了安定、延長、延川、安塞、靖遠、保安6座縣城。在20餘縣建立起工農民主政權,將革命根據地擴大到東臨黃河,西接環縣,南至淳化、耀縣,北接長城的廣大地區,把陝北、陝甘邊兩塊蘇區連成一片,成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紅軍長征的落腳點。

@@靈活作戰 發展擴大革命武裝

大革命失敗後,陝西省委雖然認識到抓革命武裝的重要性,但通過什麼途徑、在什麼地方組建革命武裝,還在探索之中。以劉誌丹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兵運屢遭失敗後,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利用軍閥部隊“借雞下蛋”是行不通的,必須準備條件,創建屬於工農群眾自己的、獨立的、在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力量。陝甘邊黨組織抓住當地既無工業、又無產業工人的特定環境,首先把依靠兵運骨幹力量、改造農民武裝、組建農民遊擊隊作為組建紅軍部隊的主要方式。二是注重改造綠林武裝。認為對綠林武裝應當進行階級分析,其中多數是受苦農民,隻要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就可以爭取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對“遊民無產者”既利用他們能勇敢戰鬥的一麵,又注意引導他們,防止有破壞性的另一麵。三是緊緊依靠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農民階級,使之成為紅軍遊擊隊的主要力量。四是健全了政治工作製度。把支部建在連上,逐步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極端民主化、單純軍事觀點等錯誤思想。五是建立統一戰線。對不攻擊紅軍、保持中立的民團和軍閥武裝,主動做統戰工作,互通情報;同時對階級出身好、同情革命的力量,則積極爭取,使其站在人民一邊,達到了分化瓦解敵對勢力的目的。通過有效的鬥爭策略,使紅軍和遊擊隊爭取到了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孤立了反動勢力,使弱小的紅軍部隊得以生存發展壯大。在戰法上,采取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不打大仗打小仗、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方針,依托有利的地勢,采取誘敵深入、疲憊敵人等戰術,擊敵之弱,揚我之長,消滅了敵人,發展了自己。劉誌丹等指揮員身先士卒、勇敢戰鬥、指揮果斷、部署周密,官兵團結和根據地人民的支持也是取得勝利的主要因素。部隊由原來的1個團發展為5個團,人數由原來的200餘人發展到三四千餘人,赤衛隊擴大到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