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地宿營,劉誌丹總要找當地群眾或熟識的人談話。一方麵詢問周圍敵情,另一方麵了解當地的社會情況和群眾要求。因此他對陝甘一帶的山山水水,村莊道路,人情民俗等方麵的情況非常熟悉。部隊宿營時,黑夜裏遊擊隊去敲老百姓的門,隻要說是“老劉”的隊伍來了,老鄉馬上起來開門,讓戰士們休息。遊擊隊不論走到哪裏,都有群眾送情報、送飯吃,不論到哪裏,群眾隻要聽說是劉誌丹的隊伍來了,都很高興,熱情為部隊騰房子、做飯,有的還四處打聽誰是“老劉”,希望能見一麵。打罷吳堡慕家塬子戰鬥之後,在部隊返回駐地休息時,有個年高的老人,從幾十裏路外跑來看望劉誌丹,見到劉誌丹後,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動得久久說不出話來。周恩來在一次會上曾回憶說,他同劉誌丹同誌一起東征到清澗時,有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專程從遠處來看劉誌丹,他一見到劉誌丹同誌就激動得顫抖著雙手,把誌丹周身摸了個遍。

愛戰士同手足,是劉誌丹身上表現出來的又一美德。劉誌丹雖然在部隊先後擔任師長、軍長、總指揮等重要領導職務,但他從不擺官架子,耍威風、搞特殊,對待下級幹部特別是戰士像親兄弟一般疼愛。他總是把自己看成紅軍中普通的一員,與戰士們同甘共苦。大家吃啥,他吃啥,冬天穿著沒麵的羊皮襖,頭上紮著“虎頭包”的白毛巾,平時分不出他是指揮員還是戰士。有一次戰鬥失利,退到深山峽穀裏,處境十分困難,當時缺乏糧食,隻能弄些蘑菇、草根和米拌在一起煮著吃,可是吃飯的時候,劉誌丹總是先讓別人吃,等同誌們吃飽了他才吃。有時飯不夠吃,他就撿一塊鍋巴,或是摘些杜梨吃。劉誌丹有一手炒菜的本事,有一次部隊在安塞消滅了李家塔的守敵之後,群眾送來些羊肉慰勞部隊,誌丹親自動手爆炒了羊肉分給大家吃。還有一次行軍途中,由於長途跋涉走了一夜,到了宿營地,大家都蒙頭睡覺,醒來之後,發現劉誌丹用打下延長後發的一塊白洋,給大家包了一頓餃子。當時,他隻有一匹馬,一個馬夫兼炊事員。行軍作戰命令統統由他親手起草,每晚的口令,也是由他自己擬出。他遇到傷員時就把馬讓傷員騎,而自己卻徒步行走,有時還幫助抬擔架。1934年秋,他妻子同桂榮到根據地不久,劉誌丹就讓她給紅軍戰士縫補衣裳,並說:“紅軍戰士離家在外,為革命出生入死,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有同誌犧牲了,要多關心他們。你現在出來了,就是參加革命了,要盡力為革命多做些事,眼下你文不能,武不能,縫縫補補、做做針線、做飯總是可以的。”同桂榮回憶:一次誌丹跟她說,自己胳臂、腿常疼,於是她就找來很多碎布拚湊縫成一件棉襖,劉誌丹很高興地穿上了。過了幾天,發現他沒有那件棉襖了,問他咋回事,他說:“一個戰士行軍時掉到河裏,我就給他穿了。”其實他經常把自己的鞋、襪給戰士穿。他一生總是關心戰士,關心他人,態度和藹可親,大家一直稱他為“老劉”。

劉誌丹的群眾觀點表現於他革命實踐的各個方麵,無論是判斷革命形勢,還是總結失敗的教訓,都緊緊聯係著廣大人民群眾。1932年冬,紅26軍成立後,由於時任陝西省委常委的杜衡在部隊中推行“左”傾錯誤,使該軍幾乎全軍覆沒,劉誌丹率十餘人困於山穀,以野果充饑。在此種情況下,劉誌丹對戰士們說:“革命在一時一地的失敗,算得了什麼?失敗了再幹呀!咱們道理正,窮苦人都站在咱們這邊!”“天不能老是陰雨,總有個放晴的時候!”在他的鼓勵下,他和戰士們化裝成小販,曆盡艱險,死裏逃生,終於在1933年10月回到照金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