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丹的犧牲,確如毛澤東所說是“出於意外”。不過看似偶然的這一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當時紅軍幹部的指揮特點。綜觀紅軍時期的各次戰鬥,指揮員和黨員犧牲率非常高。那時部隊中共黨員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多數戰鬥的犧牲者中卻有一半以上是黨員。正因為這些群眾領袖在戰鬥中也是先鋒,才能解釋為什麼群眾能跟隨他們一往無前!
@@九死一生、屢折不撓創建根據地;一生清貧,犧牲時的遺物隻有幾份文件和六支香煙
劉誌丹從1928年渭華起義失敗後便苦心經營,為創建根據地奮鬥了7年之久。1929年,他到陝甘邊界的橋山,見當地是“三不管”的地方,一些土匪搞幾支槍就能在此割據一座山頭,便動員陝西省委的黨員說:“連土匪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稱山大王,弄得軍閥無可奈何,為什麼我們共產黨人不可以在這裏鬧革命呢?”翌年夏天,他拉起一支200人的隊伍上了永寧山。當地民謠傳唱:“劉誌丹練兵石峁灣,要把世事顛倒顛。”不久,在敵軍“圍剿”中,隊伍被打散,劉誌丹也被關進監獄,黨組織通過疏通楊虎城的關係,他才得以釋放。
此後,他又三次拉起隊伍,三次被打散。1933年6月,紅26軍(隻千餘人)南下,在藍田幾乎全部覆沒,劉誌丹帶著剩下的十餘人在深山老峪中轉了兩個月。突圍時多數人犧牲,他一個人脫險後也從一個高崖摔下,負了重傷。在幾天無食又無法行走的垂危關頭,幸虧遇到一個失散的戰士,才把他扶下山。劉誌丹在地下黨的照顧下傷剛好,便要返回陝北。他化裝成貨郎,在挑子的上層放貨。下層放駁殼槍。他不僅返回了陝北,還靠那幾支駁殼槍再次打開了局麵。
在陝北的鬥爭中,劉誌丹長年奔走在四季隻能披身老羊皮、連內衣都沒有的窮苦百姓中間,自己穿的也是粗布衣和草鞋。大家都用“咱們的老劉”稱呼他。他犧牲時的遺物,隻有幾份黨內文件和六支繳獲來的香煙。
在黨內收到要逮捕自己的命令,毅然赴保衛局;蒙冤獲釋後以大局和團結為重,要求挨整的同誌“過去了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
劉誌丹長期在軍閥部隊中開展兵運,在民團和土匪的夾縫中創建根據地又需要利用矛盾,難免要經常同各色人物打交道。某些極“左”的人便一再攻擊他“右傾”,甚至聽信誣告,認為他“同國民黨部隊有秘密勾結”。
1935年秋,紅25軍到陝北後,主管肅反的保衛局局長下命令給15軍團部其他人,讓他們把劉誌丹逮捕後押送瓦窯堡。送信的通信員不認識劉誌丹,恰好把命令送到他本人手裏。此時,陝北紅軍、地方遊擊隊以及當地群眾對劉誌丹都非常愛戴,他本人卻為避免引發紅軍內部衝突,毅然對那個通信員講:“你把信送到軍團部,我自己去瓦窯堡了。”
劉誌丹主動來到瓦窯堡後,極“左”的保衛局局長竟稱他“反而不跑,是狡猾地以使黨對其信任”,仍把他和一批陝北幹部關押起來。半個月後,毛澤東所率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得知當地正進行錯誤的“肅反”,馬上下令“刀下留人”。周恩來親自審查並辨清這一冤案後,當麵怒斥那個保衛局長:“像劉誌丹這樣的‘假革命’,是越多越好。像你這樣的‘真革命’,一個沒有才好。”中央馬上決定釋放劉誌丹等人,後來把那個保衛局長撤職,給予“最後警告處分”。劉誌丹出獄後,告誡因剛挨過整而情緒激憤的陝北幹部——“過去了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以大局為重,還是團結對敵。他自己以身作則,不計恩怨,照常工作,為促進和鞏固中央紅軍、紅25軍和陝北紅軍的團結,壯大陝北根據地做出了重大貢獻。周恩來後來一再讚揚說,劉誌丹同誌對黨忠貞不貳,很謙虛,最守紀律。
1943年5月,烈士陵園落成。周恩來副主席為之題詩:
上下五千年,
英雄萬萬千。
人民的英雄,
要數劉誌丹。
陝甘寧邊區主席林伯渠亦挽詩盛讚:
長使丹心貫日月,
拚將熱血洗乾坤。
拯民衛國更忠黨,
史績不刊千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