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資料記載:1943年春陵園竣工後,受黨中央委托,成立了由馬可、安波、劉熾、張魯、關鶴童等五名音樂工作者組成的哀樂創作小組,迅速創作一首葬禮樂曲,用於劉誌丹的靈柩遷移和即將舉行的公祭大會。他們根據當時廣泛流傳於晉陝一帶的民間送葬曲子以及人們熟悉的《繡荷包》、《珍珠倒卷簾》等民歌和民間曲牌加以改編、創作。為適應迎靈的悲傷氣氛和緩慢前進的步伐,樂曲的演奏速度比原來的民歌慢了許多。“1943年,在陝北人民公祭劉誌丹的大會上,首次由八路軍軍樂隊、‘魯藝’樂隊與民間樂隊合奏了這首淒楚動人的管樂曲,並由安波為此曲填詞並唱奏了這支歌,歌名為《公祭劉誌丹》。劉誌丹成為本曲最先追思的故人。這支樂曲後來多次被用於葬禮,漸漸流傳定型。建國後,新中國第一任中國軍樂團團長羅浪為了國家禮儀的需要將此曲進行了再創作,配置了和聲,成為我國現在通行的標準哀樂,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據報載:“哀樂是專用於喪禮或追悼的一種悲哀的樂曲。現今世界各國通行的哀樂不一。那麼中國現行的《哀樂》又源自何處呢?1943年,中共中央決定將劉誌丹的靈柩移葬於他的故鄉保安縣(今陝西省誌丹縣),在陝北人民公祭劉誌丹的大會上,首次由安波以此曲填詞並演唱了這支樂曲,由‘魯藝’樂隊演奏,歌名為《公祭劉誌丹》。建國後,新中國第一任中國軍樂團團長羅浪為了國家禮儀的需要將此曲配置了和聲,這樣,這支哀樂就被沿用下來。它節奏低沉緩慢,以此表現悲哀的氣氛。”
由安波填詞的歌曲《公祭劉誌丹》歌詞與樂譜在許多史料和音樂刊物被記載、刊登、引用。2003年紀念劉誌丹百年誕辰,西安音樂學院陳代霖教授根據由安波填詞的歌曲《公祭劉誌丹》,編創了合唱《公祭劉誌丹》,並首演於西安音樂學院。此外還有許多資料記載,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可見,《哀樂》來源於陝北民間音樂素材,最初是為公祭劉誌丹而作,後來被改編為管樂合奏曲,並一直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