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大唐第一辯論賽(四)(2 / 2)

“燕王殿下,微臣鬥膽請問如何解釋長城的建立?”林楓有些好笑,如果隻是想這樣簡單地證明貼經可以治世,也太小兒科啦吧?

“這……”李弘冀一時不明白林楓跳躍的思路,無法再接下去。李璟其他幾個人也都蠻有興趣地看著這兩個人爭辯,自隋朝開科試舉以來,科舉都是這樣設置的,這林楓又有什麼新的論調不成?

“如果脫離了中原內部的紛爭,站到更廣闊的角度來看曆史,自古以來,其實南北對抗才是這個天下的主旋律。南呢,主要是指漢族,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北呢,就是我們所說的蠻夷,從有曆史的春秋戰國時期起,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契丹、突厥、回鶻、羌等強悍民族紛紛先後稱雄,鷹視中原。”說到這裏,林楓環視一下,發現幾個人都是若有所思的模樣,知道這種新鮮的曆史論是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

“我們經常自稱漢民族強大無敵,但看看曆史,我們被少數民族壓著打的時刻遠多過於我們威震四方的時刻,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就是最好的明證。眾所周知,遊牧民族可從來不講什麼墨義、貼經、詩賦,軍力強弱與貼經並沒有多大關係。這正說明了治理國家、稱雄天下單純地依靠墨義、貼經之類的,隻怕不是十分可靠。”林楓語調放緩,有些沉重地說道。

“以前,林楓曾跟鄭王殿下談過以北統南者眾,以南統北者鮮的論調,其實,原因很簡單,北方政權從來都是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較量中成長起來的,磨礪出來的,所以北方軍力才能一直雄於南方;長城呢,其實是我們漢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隻能被動防守的最直接證明。長城,可以說是我們漢民族最大的恥辱!”

林楓長籲了一口氣,仰起頭來看了一眼殿頂,努力平靜一下心態,繼續說道:“現在,晉石敬瑭這個兒皇帝贈燕雲十六州於契丹,連長城這道地理屏障都不要了,中原天下隻怕從此無寧日矣。”

“是,漢武帝曾遠征匈奴,曾勒石燕然,但漢武帝能贏是因為有了建漢近百年的積累,而此戰過後,漢朝國力大損,再難現‘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慷慨激昂和渾厚底氣。林楓今天說了這麼多,繞了那麼遠,絕不是針對燕王殿下,隻不過是想從軍力的角度說明,治理天下是一項非常繁重複雜的龐大工程,如果單靠熟讀一兩本經書、會背三五句名言,那隻是一種神話,甚至是一種笑話。”

林楓說完,殿中幾個人都沒有接話,他們都是在傳統儒教的長期教育之下成長的,對這種顛覆性論調的衝擊力感受最為明顯,正處在心神振蕩的過程中。

“永遠不可否認,墨義、貼經對於我們的國家統治、選擇優秀人才不無裨益,但微臣認為這些不應該是全部,也不應該是唯一。前唐軍隊得以征服四方,恐怕誰也不能否認馬蹬的普遍使用和唐刀的鋒利無比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吧,這就是科技的力量。”林楓緩緩結束了自己的長篇陳詞。

林楓在心裏發誓,隻要他在這裏,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努力避免宋朝那種躲在儒學裏意淫,對外自我閹割、自解武裝直至喪權失國的羞辱局麵。

好久,都沒有人說話。

“林愛卿,剛才朕以為你的神夢已經夠嚇人,誰料想,你的思想認知更嚇人啊,隻怕朕與大家都要好好思量一番才行。現在,朕有些理解你的招賢十題啦,你且細細講解緣由吧。”李璟有些艱難地說道。

看來,我的洗腦還是起到了一定效果。林楓心中暗想,這也是沒有辦法,在變革不能在基層星火燎原的情況下,隻能從李璟這樣的金字塔頂尖開始改變思路。如果自己的想法連最高決策者都不理解的話,下麵的人更不會理解,也更不會去執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