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戰論(2 / 2)

林楓所提事情的本身並不離奇,這也是以前水軍的重大用途之一:運兵。但他提到的“海路”兩個字卻讓陳誨一怔,直接提出了開口問道:“茫茫大海也能運兵?迷失方向怎麼辦?耽誤作戰怎麼辦?”

“林大人的招賢十題中提到過解決辦法!”站在後麵聽課的楚州節度使兼楚州團練使何敬洙接道。

林楓趕緊起身,將自己的座位禮讓給幾位老將軍,但被拒絕了,隻是催促林楓繼續講下去。

“正如何大人所講,林某在招賢十題中提到指向儀器和海圖正是為了未來海上貿易和海路作戰作準備,而海戰的另一個基礎條件是建造出足夠大的海船。如果未來,我們可以造出四十丈長、十餘丈寬的樓船呢?自然不懼海浪,且可多載兵。”林楓繼續往外拋大餅。不過,這些數據並不是林楓胡編的。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也就是說最大可達148米,寬60米,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

“如此大船?能造得出嗎?能航行得了嗎?”歙州刺史、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驚訝地問道。皇甫暉本魏州人,於保大五年(公元947年)一月,在契丹滅晉後,以原晉密州刺史的身份攜家人逃至江南,投奔了南唐。皇甫暉一直率領陸軍,從未能想到水軍可以發展出如此巨船。

“水中的物體越大,受到的浮力則越大。按理說,再大的船隻都可以航行江上或者海上。”已經五十四歲的保義軍節度陳承昭在旁邊接話道。陳承昭,本金陵人,出生於公元896年,從小喜愛水利。據史載,陳承昭因興修水利而青史留名的事跡皆是在北宋攻淮南時他被趙匡胤俘虜之後發生的。陳承昭先後主持督治惠民、五丈二河以通漕運,多次成功治理黃河,最後官至右龍武軍統軍,死後被諡為太子太師。

林楓微笑著接道:“陳使相,好見識!請諸位大人相信林某,等陛下全國掄才之後,林某必然集中人力研製能用於實戰的大型戰船。林某想請各位大人想象一下:這艘大船船頭上可以裝上鐵甲,以梨破敵船;船身覆鐵甲,不怕敵撞擊或攻擊;船上闊大,可容兵千人;船上甚至可以裝上一種遠程攻擊的武器,就相當於一個可以移動的水上城堡!”

“嘩!”林楓憑空畫下的大餅一下子讓好幾位老將都張大了嘴,江南水道多,如果這樣的戰船可以發明出來,那將是一個防守進攻兼具的戰爭利器啊!

看到這邊談得熱鬧,好多將領也紛紛圍了過來。

看到身邊的人越來越多,林楓有意識將聲音提高了幾度:“陸軍、水軍與國,如人之兩腿,獨腿難撐,獨木難支。水軍艦隊,將是我們脫離陸上羈絆,將影響力擴展到五湖四海,讓財富百川歸海的重要依靠!”

在場的全是軍方要臣,機會實在難得,林楓也趁機將自己的海外擴張理想宣講宣講,開開這些人思想上的竅。他繼續揚聲說道:“自古以來,有一個最淺顯的真理:力量隻存於弓箭射程之內!武裝力量達不到的地方,國家的力量就無法實質性達到。我們大唐要想威臨四海,就必須得保證我們的軍事力量可以達到四海!一個強大無匹、馳聘海洋的龐大艦隊將是我們又一個伸出去的拳頭!”

“好誌向!好氣魄!同為林姓,林某今天才發現自己這個‘林虎子’根本就是名不符實,林大人才是真正誌向遠大、嘯傲山海的‘林虎子’!”林仁肇被林楓的豪言壯語激起了,拍案大喝道。

“好好好,林大人年紀輕輕,卻胸中氣象萬千,實實折殺我等這些老朽也!”楚州刺史兼楚州團練使何敬洙不由地跟著稱讚道。

其他幾位老將雖然正陷入沉思,但眼神中依然流露出不遮不攔的讚賞。

好了,到此打住吧。林楓趕快做了一個羅圈揖,請大家原諒自己唐突無狀、信口開河。

在外圈聽得興致勃勃的李景遂走了過來,狠狠捶了林楓一拳。

你來得正好!林楓趴到李景遂耳邊輕語兩句,李景遂眼睛亮了,轉身招過建州節度使兼侍中陳誨,三人走進了大殿旁邊的一間靜室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