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文化和產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領域,現代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卻將兩個領域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文化產業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浪潮開始大規模地越出國界,其主要載體就是那些經營文化娛樂業的大型跨國公司,他們無一例外都是來自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其中絕大多數公司的總部設在美國。據統計,美國400家最富有的公司,其中有72家屬於文化產業,如時代華納、迪斯尼等,美國控製了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製作,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節目有60%—80%的欄目內容來自美國,他們幾乎成為美國電視節目的轉播站。而在美國自己的電視中,外國節目的占有率僅有1.2%。美國公司生產的影片產量占全球影片產量的6.7%,卻占領了全球總放映時間的50%以上。風靡全球的好萊塢電影《泰坦尼克號》創下了十幾億美元的票房價值。美國的《讀者文摘》已發展成為年收入25億美元的國際性大企業。1999年,美國大片《花木蘭》早已向我們敲響了警鍾,中國的文化資源已經經國際傳媒資本之手轉化為文化產品,並獲得巨額利潤。文化跨國公司不僅賺取了巨額利潤,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扮演了“全球資本主義新傳教士”的角色,仿佛一場“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正發生在我們身邊,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文化產業的魔力。
更早以前的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伴隨著戰後經濟複蘇開始了,即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智能生產力時期,標誌著文化與經濟嶄新關係的確立和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工業化時代,經濟生產與文化藝術是對立的;而智能化生產時代,經濟與文化是一體的,形成“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產業——文化產業,這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全球性的產業。
在當今經濟文化一體化及新經濟時代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發展經濟最重要的資源,文化產業則成為知識經濟社會必不可少的產業門類。由於文化產業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含量高和投入少、產出高、增幅大、帶動力強的特點,文化資源又是一種“軟資源”,具有少汙染或者無汙染,可以多次開發、重複開發和不斷轉換的長處,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特點,因此,文化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十年前,美國的文化產業第一次超過了農業和飛機製造業,成為美國的第一行業。目前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世紀60年代的2%上升到12%,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由3%上升至6%。英國也由3%上升到10%。意大利則由當時的起步飛躍到25%。在日本,文化產業的市場規模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已超過任何一種傳統製造業所創造的產值。
上個世紀的4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發現並總結了這樣一個經濟法則,即就業結構的中心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移。實踐證明,它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以機器為中心的工業文化,戰略資源主要是資本,即物質、錢財和技術本身,以創造、處理和分配為基礎進行生產。
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類正在邁向知識經濟時代。也就是說,21世紀人類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將主要依賴於知識的生產、積累、應用以及創新能力。這種“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與傳統工業經濟相比,知識不僅不再是資本生產的附屬,而且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將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麵和所有環節,知識的貢獻在整個經濟中的份額越來越大。正如《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趨向》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力已成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知識已經成為首要產業,這種產業為經濟提供必要和重要的生產資源。”也就是說,知識代替自然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知識使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將不斷日益顯現。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把文化價值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這主要體現在文化從屬論到文化立國論的根本轉變上。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交融,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李長春同誌在《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多次提到,“文化對促進經濟增長,增強綜合國力,參與國際競爭,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質,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具有基礎性、戰略性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力量”。據統計,20世紀100年創造的財富,相當於過去人類創造的全部財富的總和;近20年,創造的財富又相當於過去100年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知識經濟改變了社會經濟,隨之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