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場是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的產物。可以說,它是市場經濟在文化領域的延伸,又是文化建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重要表現。它是通過文化商品(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市場中以獨特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文化建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市場作為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中介,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有著緊密聯係,有其悠久的曆史發展過程。
我們現在看到的市場,是商品交換和商品買賣的場所,它主要進行的是物質商品的交換。但也應該看到,在發展物質商品市場的過程中,人們也相應地借鑒和吸收了物質商品的經驗,賦予了精神商品的物質商品屬性。雖然人類早期的歌舞以及詩文活動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產生的,也不是用以交換的,但隨著商賈活動的活躍,集貿的形成,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逐步擴大,也相應地形成了文化市場的萌芽和逐步發育的烙印。例如,唐宋時期的“說話”即講故事,就以物償之。尤其宋元時代,經濟和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一些民間演出活動更具規模。如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所描述的:“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裏”,反映的是勾欄瓦舍出現的專門演出的娛樂場所。勾欄瓦舍的建立,加速了民間藝術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
茶館也曾是中國古代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巴蜀茶館中的說書唱曲,孕育出了中國傳統娛樂文化如說書、曲藝、戲劇等民間藝術。
在近代,中國的文化市場形成了兩種格局,一是以傳統的市場文化為主的如曲藝、歌舞、雜耍、皮影、木偶和出售書畫,以普通百姓參與為主的消費的文化娛樂場所;一是以西方某些藝術形式和文化娛樂為主的如話劇、電影、歌舞廳、夜總會、跑馬場等文化娛樂,相應地豐富了中國文化市場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出現了曆史性的突破。由於社會政治生活發生了一係列重大的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飛躍,《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從思想上解決了人們發展市場經濟的顧慮。
物質生活的豐富,為文化市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新時期文化市場的建立提供了動力和可能;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推動文化市場的發育和進步,為新時期文化市場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內容;對外文化交流,加快了文化市場在借鑒、學習中的國際化。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文化市場日臻成熟,已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文化市場的形成與建立,是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繁榮文化事業的重要手段。一方麵,文化市場的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多方麵、多層次的需求,活躍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麵,由於文化市場中的供需矛盾的特點,文化市場又必須以高質量、高品位的文化精品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其市場功能才能發揮出應有作用。這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的。文化市場是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要中培育起來的。
(一)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營銷
市場是文化產品與廣大群眾最直接的聯係。隻有文化市場才能轉換文化產品到消費者手中。反過來,文化市場又能推動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對文化產業提出新的、不斷的要求,以適應新經濟時代的發展。可以肯定地講,文化市場的繁榮和發展對文化產業的推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產業適應文化市場,反作用於文化市場,調節文化市場,也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市場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市場如經貿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務市場、人才市場、技術市場、金融市場、信息市場等既有共同之處,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我們知道,文化之所以有別於政治、經濟,是因為它的內涵屬性。文化功能是它的主體,而政治和經濟的功能則是它的兼職功能。
在政治為主導的年代,文化作為意識形態,其政治功能起主導作用,文化隻是作為一種政教工具而成為附屬政治的一部分。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為主導的時代,文化逐漸淡出政治時代中心,更多地表現出寓教於樂的功能。
(二)進入文化市場的文化產品具有雙重屬性
首先,文化市場的文化產品有商品的屬性。在計劃體製下的文化工作,被當作政治教化工具,作為政治的一個部分而存在,而不是作為有經濟價值的工作而存在,過多地講求社會效益,而忽略經濟效益,或者根本不講經濟效益。現在,文化市場發生了曆史性的轉變。賦予了文化產品以“價值”,使文化產品既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又有商品的屬性了。而價值又是商品的基本屬性。
其次,文化市場是特殊的市場。文化市場的雙重屬性,使其成為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特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