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1 / 3)

文化產業在中國的興起,根源是中國的經濟改革。經濟改革的結果使得中國的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得到普遍的提高,社會消費結構出現極大變化,文化消費需求從消費結構的邊緣走入了消費結構的核心,而且在中國消費結構裏麵占有很大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結構必然要作調整。調整的結果,文化產業應運而生。

2003年8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七次集體學習。中央政治局這次集體學習安排的內容是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胡錦濤同誌強調,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文化體製和機製創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並提出,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管理方式,都要積極研究借鑒。這是繼十六大提出的“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對文化產業的進一步提升,更是我國文化產業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政策保障。

文化部於2003年9月4日公布了《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全文5700字,共24條,重點闡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意義,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及加強對文化產業工作的指導等問題。

發展文化產業如果隻停留在一般的號召上,沒有強有力的政策做支撐,隻能是一句空話。文化部的《若幹意見》,很明顯地將重點放在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上。其措施占全文24條中的11條。主要有: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逐步放寬市場準入政策;積極整合文化資源;用高新技術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實施“走出去”的文化戰略;扶持具有示範性、導向性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加快社會化的現代流通組織建設;抓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作;創造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加強文化產業理論和政策法規研究等。文化部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理清文化產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路線和發展目標,努力完善文化產業政策,規範文化產品流通秩序,從而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及時出台了這份指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曆史性文件,使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政府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的工作越來越深入。

在過去的十年裏,我國文化產業已經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據文化部統計,截至2000年底,由文化部主管的文化娛樂業、音像業、演出業、藝術品經營業等產業單位20多萬個,年上繳稅金20多億元,創值100多億元。加上傳媒、出版、培訓教育和文化旅遊等產業100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也有專家統計,我國今後幾年內,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有5000億元以上,到2010年已能達到上萬億元左右的規模。

2007年5月,在第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期間,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司有關人士介紹了2006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統計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測算,2006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12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7.1%,高出同期GDP增長速度6.4個百分點,高出同期第三產業增長速度6.8個百分點。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45%,比2004年增長0.3%。2006年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132萬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1.48%,比2004年提高0.16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司據此認為,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高於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有望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目前我國發展文化產業,一方麵有很好的機遇,另一方麵也麵臨許多問題和挑戰。文化部在《若幹意見》中指出,從整體上看,我國文化產業仍處於起步、探索、培育、發展的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具體表現為文化產業發展很不充分,總量規模偏小,市場機製不完善,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個較大的提高。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發展要求。二是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於公益性文化事業,脫離市場,缺乏活力。三是文化產業政策不完善,立法層次低,統計指標體係不健全,專門人才缺乏。四是文化體製改革滯後,產業結構調整乏力,社會化、市場化程度低。五是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現象嚴重,難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六是文化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競爭能力不強。造成這些因素的原因在於:第一,觀念滯後。習慣上將文化藝術視為國家養育的部門,沒有深刻認識到文化藝術產品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許多管理層人士認識不到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而有些從事文化產業的人依然存在著吃大鍋飯的思想。第二,缺乏一大批善於經營管理的人才。由於大多文化產業經營者缺乏管理、經營素質,僅僅依靠經驗和自己摸索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第三,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阻礙了創新的積極性。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最大的挑戰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文化產業走上世界舞台的屏障之一。第四,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起點很低,至今還沒有形成大型的、有一定規模的文化產業企業,還無法在國際化競爭中與世界巨頭抗衡。

雖然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市場發育還不成熟,文化在產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缺陷如規模小、發展慢、市場化不夠等問題,但是,隨著文化市場的準入範圍擴大,如何應對國外文化資本和文化藝術產品、文化服務的進入,使中國自己的文化產業迅速走入世界舞台,已是各級政府和部門的一個共識。麵對機遇和挑戰,各地在學習、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文化產業經驗的同時,發揮當地文化優勢,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發展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產業,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的起步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辦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

一、文化產業在江蘇

有一篇通訊報道的題目是《文化產業巨輪,江蘇製造》,反映了江蘇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決心。

2001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文化工作會議,製定了《江蘇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設規劃綱要》,出台了文化經濟政策。江蘇省近年來組建了廣電、出版、報業、演藝等文化產業集團,已湧現出像南京愛濤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南京新世紀演出公司、常州中華恐龍園、無錫影視基地、徐州大風樂器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文化企業。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標誌著江蘇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江蘇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全國首家由省級政府直接投資組建的大型國有文化產業公司。它是由省政府出資設立並被授予國有資產投資主體的,按現代企業製度建立的新型國有獨資文化企業,集投資建設、項目經營、引資融資於一體,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將通過多方位的文化經營,探索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機製,增強江蘇文化產品在國內外文化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文化產業在廣東

在廣東,報業總收入全國第一,音像業規模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