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資源與優勢(1 / 2)

文化產業是文化經濟發展的現代產物。文化、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使得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體係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現。陝西文化產業經過十多年的培育發展,已從過去的散、小、弱向集團化、聚集型方向發展,為陝西的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

幾千年來,勤勞智慧的陝西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豐厚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與陝西有形的自然景觀、曆史遺跡及人文景觀共同構成了陝西豐富的文化資源,為陝西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積澱深厚的曆史文化

陝西古稱秦,地處祖國中心,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陝西人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創造了悠久而豐富多彩的曆史文化。從“藍田猿人”、“大荔人”、半坡遺址以及陸續大量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證明,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在渭河流域和三秦大地上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史前文化篇章。陝西曾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建都的地方。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先秦的諸子論策、百家爭鳴,漢唐的雄才大略、盛世輝煌,給三秦大地蒙上了悠遠的文化色彩,也留下了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陝西省境內現有全省文物景觀35750多處,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6座,省級曆史文化名城11座。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使陝西處處留下了人類文化的足跡,在世界享有盛譽,陝西西安早在西漢時就有“東有長安城,西有羅馬城”之美稱。

二、光輝燦爛的革命文化

陝西擁有以延安革命舊址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資源。延安作為革命聖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生活戰鬥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

延安市境內的革命文物舊址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旗縣、誌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誌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這裏革命的足跡曆曆在目,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一個個窯洞一座座房,都成為觸動天下華人深情的地方,成為透視曆史、國運和民情的地方。

延安孕育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和延安精神,中國革命從這裏開始轉折,最終走向勝利。以延安為代表的革命舊址,是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教育的基地,也是開展紅色旅遊的最好基地。

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

陝西遺存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有包括秦腔、眉戶、碗碗腔、弦板腔、線腔等30多個戲曲劇種。其中秦腔是我國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漢劇、眉戶、碗碗腔流傳甚廣;有獨具特色的陝北民歌,其中信天遊是中國民歌百花叢中的一朵奇葩,民間流傳5萬多首;有濃鬱生活氣息的農民畫、剪紙、皮影、泥塑,它們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有17個全國文化先進縣,20個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名錄,這些都構築了陝西民俗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