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政策與實踐(1 / 3)

改革開放以來,陝西文化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顯示出自身優勢,為使資源優勢轉變為資本優勢和產業優勢,陝西省政府積極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製定規則,出台措施,搭建平台,為陝西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陝西依托優勢文化資源,通過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大力培育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努力提升文化的創新能力,使文化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一、陝西文化產業政策

2000年12月,陝西省召開了第一次全省文化產業工作會議。2001年,陝西省文化廳製定了陝西文化產業的“十五”規劃,提出了“十五”期間陝西發展文化產業的總體目標。2002年,中共陝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明確提出經濟強省與文化強省建設互動並進的戰略決策。2003年,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組織專家學者,對陝西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途徑進行研究。中共陝西省委十屆四次全會決定把文化產業作為全省的支柱產業之一,支持其加快發展。2005年,省委、省政府聯合印發了《陝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綱要》,對陝西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做了全麵部署。

《陝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綱要》指出,陝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是:堅持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科技為動力,以體製機製創新為突破,構築以西安為中心,關中、陝北、陝南三大板塊聯動,以文化旅遊、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娛演出為發展重點,以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和文化企業為支撐的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格局,推動全省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從現在開始到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的產值、稅收、從業人數明顯提高,增長速度要高於全省GDP的增速。到2020年,實現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翻一番,使文化產業成為陝西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支柱。

2006年的陝西“十一五”規劃指出,陝西將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體製機製創新為動力,推動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構築以西安為中心,陝北紅色經典和黃土風情文化、關中曆史文化和現代文化、陝南漢水文化和綠色文化三大板塊聯動,以文化旅遊、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藝演出為發展重點,以陝西旅遊集團、陝西廣電集團、西部電影集團、陝西出版集團、陝西新華發行集團、陝西日報報業集團等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一個中心城市輻射、三大板塊聯動、四個重點行業推進、一批產業集團支撐”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麵,並建設十大文化產業園區,即西安曲江新區文化旅遊產業區、西安臨潼旅遊文化產業園、西安高新區現代文化產業創業園、延安革命聖地、黃帝陵人文始祖文化園、法門寺文化園區、楊淩現代農業觀光休閑區、中國西部影視城、西安印刷包裝產業園、西安禦苑生態旅遊區。

為了發展陝西文化產業,陝西省首先推進文化產業體製機製創新,建立全省統一協調的文化產業管理體係,積極組建文化產業集團,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其次,積極培育文化市場,加快文化市場基礎建設,培育和建立文化資金市場、文化人才和勞動力市場、文化信息市場,發展文化中介、仲裁、服務等組織,加強文化資源、文化品牌、知識產權保護。第三,加強對文化產業的財稅扶持。加大政府資金投入,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行地方配套資金補貼和項目前期經費補助。第四,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鼓勵社會各界投資興辦文化企業和項目。積極吸收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外資,逐步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內資與外資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資機製。第五,實施人才興業戰略。實施陝西省文化產業人才計劃,鼓勵在陝高校開辦文化產業專業。第六,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陝西高科技優勢,加快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先進技術研發、推廣和運用,促進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鼓勵、支持文化企業積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加快文化產業的信息化建設。

二、體製改革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

陝西是文化大省,但文化產業完成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偏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改革滯後,管理體製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活力不足。麵對這種情況,陝西積極推進文化體製改革,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

(一)組建集團公司,改變資源和布局的“多、小、散、弱”

為了改變陝西文化產業“多、小、散、弱”的局麵,使之進入良性發展,陝西深化體製改革,引進競爭機製,組建集團公司,著力打造文化產業旗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陝西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7月,陝西廣播電視局提出對全省網絡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確定以“行政整合,市場運作”的整合改革方案組建陝西廣電信息網絡股份公司。所謂行政整合就是利用行政權力,把分屬於各級的網絡資產經營與管理權進行整合;所謂市場運作就是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把省、市、縣三級廣電部門的網絡資產評估入股,確保各市、縣以往在網絡建設上的投資能得到回報。這一方案得到市、縣各級政府的積極配合。從2000年11月到2001年6月,僅半年時間,省廣電就完成了對全省所有地級市和94個縣(市、區)的廣電網絡資產評估以及股權入股等工作,切實做到了“同股同權,同股同利”,真正形成了明確的產權關係。2001年6月29日,陝西省成功剝離原分屬省、市、縣三級的廣電網絡,組建陝西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首先實現全省廣電網絡資產整合。

作為全國首家此類企業,陝西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收購上市公司黃河科技,使陝西廣電網絡傳媒股份公司在上交所掛牌交易,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現代股份公司的轉變。實現資產整合後的陝西廣電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收入連年遞增,由整合前的1.2億元猛增到2004年的3.5億元,實現了年增長40%的高速增長態勢。激活了存量高達10億元的網絡資產,三年運營新增資產9億元。全省有線用戶由不足100萬增加到260萬戶,成為全國網內用戶數量頂級的省級廣播電視網絡公司。

2.西部電影集團

西部電影集團於2003年11月11日掛牌成立,是依據中央2001年17號文件組建的國家六大電影集團之一,它的前身是西安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是1958年成立的以電影生產為單一產品的正廳級文化事業單位,1984年改製為企業)。西部電影集團實行黨委領導下的管委會負責製。集團黨委、管委會下設職能部門11個;集團下屬成員單位包括:西影股份公司、西部電影頻道、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影影視傳媒學院、西影數碼製作基地、西部影視城、電視節目經營公司等。集團現有職工1733人(離休幹部89人,退休555人,在冊職工1089人。其中退養368人,待崗131人,在崗職工590人包括交勞務290人、集團部門163人、學院71人、股份24人、頻道30人、影城12人)。

西影股份公司是中國第一家由國有資本控股、民營資本參股的股份製電影企業,於2000年6月22日成立,公司注冊資本6013.20萬元,股份總額6013.20萬股,淨資產9110萬元。西影股份公司成立後,通過五年的市場運作,建立了現代企業製度,成為西部電影集團影視主業生產的主力軍。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一是調整經營思路,在影視劇主業生產中機製靈活,創新合作模式,降低了成本,縮短了周期;二是優化股權結構,盤活固定資產,在集團內部進行資產重組和轉讓,通過“瘦身”,減輕負擔,人員由94人減至24人,形成了精幹高效的職工隊伍;三是以西影品牌、資產和技術對外合作,先後與山東澳柯瑪集團公司組建了青島西影影視有限公司,在北京組建了西影環球文化傳媒公司,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成功化解“德隆係”崩盤後對股份公司造成的風險,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保證了資產安全;五是積極推進股份公司上市,在詳細考察、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經過與中介機構多次磋商,製定了香港創業版上市、美國上市等多套上市方案,但由於政策的變化,尚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上市途徑。

電影集團開辦電影頻道,是國家扶持民族電影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西部電影頻道2003年12月18日開播以來,堅持把節目安全播出、提高節目收視率和廣告收入、爭取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重中之重,麵對媒體競爭激烈、市場瞬息萬變的實際,采取得力措施,狠抓管理,使節目質量、收視率、廣告創收不斷呈向上發展態勢,收視率在陝西15個電視頻道中排列4-5位,廣告收入逐月提高(200萬元左右/月)。西部電影頻道以一流的傳媒形象,一流的精品力作,一流的專業服務作為奮鬥目標,已成為陝西地區最受觀眾歡迎的主流頻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