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機遇與挑戰(1 / 2)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陝西文化產業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

1.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為文化產業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

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曆史潮流下經濟與文化一體化趨勢的越來越明顯,構成了“經濟文化”或“文化經濟”的新經濟形態,經濟與文化交叉融合,互為補充,互為條件。從廣義上講,文化經濟包含知識經濟,它以高科技為特征和前提。而知識經濟的要義在於文化(知識和信息)成了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資源,人的智慧即知識成為決定性作用的生產要素且具有非損耗性和高增值性優勢。正因如此,“高技術”含量的背後其實是“高文化”含量。因此,知識經濟應該說是以人的智慧成果即文化資源的資本化開發為基本特征的“人文經濟”或“精神經濟”。從狹義上講,知識是文化經濟(產業)的首要財富,知識經濟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文化經濟,文化產業是知識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知識經濟加速了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互為條件、相互促進;正因為知識創新帶動著經濟發展,生產活動屬於知識密集型,開辟了文化經濟一體化的新局麵。事實證明,未來社會發展必然是文化與經濟合二為一,文化就是經濟,經濟就是文化。

2.國家文化產業的理念的明確及政策的完善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化及文化產業的理念的明確及政策的不斷完善,讓大家對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清醒的認識。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綱領,首次提出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新理念;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在1992年國務院將文化藝術列入“三產”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這反映了黨中央對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共性與個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中央還對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政策性導向,指出要“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體製和文化產品經營機製”,“推動信息產業與有關文化產業結合”,“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國家對文化產業高度重視,對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和強大的政策導向功能。

3.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需求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動力

近年來,陝西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宏觀調控的有利機遇,繼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全省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之勢,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002年全省生產總值2035.96億元,比上年增長9.7%。2003年全省生產總值2398.58億元,比上年增長10.9%。2004年全省生產總值288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9%。2005年全省生產總值367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2.6%。2006年全省生產總值4383.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7%。

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使社會各項事業全麵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2006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比上年增加996元,增長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人均消費支出7553元,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60元,比上年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81元,比上年增長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2%。城鄉居民在收入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信息、教育、娛樂、旅遊、體育等文化消費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為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文化體製改革為陝西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陝西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在“十五”期間的文化體製改革,使文化產業得到充分的發展。五大支柱產業的出現,會展業興起,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文化體製改革力度的加大,組建的廣電集團、報業集團、出版集團,以及非公有製文化產業的興盛,為陝西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挑戰

1.發達國家強勢文化的滲透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仍十分弱小,麵臨著“強勢文化”的擴散滲透。縱觀當今發達國家發展曆程,經濟國際化程度越高,其文化產值所占比重也越高,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世紀60年代的2%上升到12%;英國也由3%上升到10%;2000年美國電影、電視和音像出版等總收入已達700億美元以上,成為美國出口創彙僅次於航天業的第二大產業。好萊塢一部影片《泰坦尼克號》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後,賺回了2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美國的《讀者文摘》雜誌年營業收入高達25億美元。1995年日本僅娛樂業經營收入就達35萬億日元,超過了當年日本汽車工業產值。2000年《財富》雜誌評出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有九大企業是以文化產業為主的大公司,它們控製了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中的四家,好萊塢八大公司中的七家以及全球最重要的電視、報刊和出版集團。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業盡管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由於起步晚,受經濟實力和體製製約等方麵影響,與近13億人口大國的需求相比,還顯得力不從心,文化資源大國與文化產業弱國的矛盾十分尖銳。一是總量規模偏小,質量檔次不高。二是組織形式還處於小規模分散化經營狀態,普遍缺乏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