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陝西民間美術業發展現狀(1 / 3)

陝西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既有豐富的曆史文化、燦爛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實力的現代文化,在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央出台的一係列文化產業政策的鼓勵下,陝西省堅持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充分發揮我省的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文化產業的跨躍式發展,努力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民間美術業,一手抓民間美術事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民間美術業的發展,經過了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陝西民間美術業取得了很大成績:產品領域不斷擴大,區域結構趨於合理;以民營企業為主體,集體企業為補充、國家場館建設為服務的投融資結構基本形成;產業總體經營業績良好,產值逐年攀升;十大產品體係基本形成,三級品牌鏈初顯雛形;營銷方式不斷完善,銷售網絡已經形成;人力資源總量充足,專業後繼人才優勢明顯;政策體係正在完善。

一、產業資源優勢明顯,區域結構合理

陝西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從公元前11世紀起,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東漢(末年)、新莽、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朝代建都;陝西也是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周人的文字記事,以豐鎬為中心的青銅文化,秦始皇的兵馬俑坑,以及漢、唐時期在文學、詩賦、書畫、醫藥、佛經等各方麵的宏篇巨著,對我國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陝西地處我國東部與西部的結合地帶,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岸相望;北沿毛烏素沙漠與內蒙相接;西靠寧夏鹽池,隔子午嶺與寧夏、甘肅毗鄰;南依大巴山與四川接壤;東南隅接河南、湖北。悠久的曆史,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陝北、關中、陝南不同文化版塊並存的格局,構成了周秦文化與巴楚文化交融閃爍,民間美術資源豐富廣博、異彩紛呈、絢爛多彩的局麵。

陝西現有西安、寶雞、鹹陽、銅川、渭南、延安、榆林、漢中、安康、商洛十個省轄市和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83個縣、3個縣級市和21個市轄區,縣級行政單位共107個。目前,全省民間美術資源優勢較強的縣(區)有66個,占全省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61.68%;形成一定產業優勢的縣(區)43個,占全省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40%,占資源基礎優勢縣的總數的65%;產業優勢較強的縣(區)有(形成產業)23個,占全省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21%,占資源基礎優勢縣總數的35%;品牌縣區12個,占全省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11%,占資源基礎優勢縣總數的18%。

陝西民間美術業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從整體構成看,已經形成了以西安為中心,四麵開花的格局。北有以安塞剪紙、綏德石雕、延川毛麻繡為代表的陝北民間美術產品產銷基地;南有安康工藝畫、漢中傳統手工藤椅、棕箱、竹器為代表的民間美術產品產銷基地;西有以千陽布藝、刺繡,鳳翔泥塑、木版年畫、漆藝為代表的寶雞民間美術品產銷基地;東有以華縣皮影、蒲城土布、富平陶藝為代表的渭南民間美術品產銷基地。中有以戶縣農民畫、三兆花燈、臨潼銅車馬、兵馬俑、青銅器文物仿製為代表的民間美術品產銷基地。雖然東西北中發展稍快,南麵發展稍慢,但差異不大,整個產業區域結構分布還是比較合理的。

綜觀各市(區)民間美術業小區域發展,20世紀70-80年代初,各市(區)對本地各縣(區)的民間美術業進行了拉網式普查,在摸清底子的情況下,從本地實際出發確定了發展策略,實行了分級分批逐層逐級保護開發利用。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產業化發展較成熟的品牌縣(區)為龍頭,帶動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有一定產業優勢的縣(區);培育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極具開發價值,但產業化還剛剛起步的縣(區)。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各地基本形成了“三位一體”發展格局。如寶雞市“三位一體”發展模式是:以產業優勢強縣鳳翔縣、千陽縣為產業發展龍頭,帶動扶風、陳倉兩個有一定產業發展優勢縣區,培育岐山、隴縣等具有開發價值、產業剛起步的縣。

二、民營企業為主體,集體企業為補充,國家場館基礎設施提供服務的投融資結構基本形成

陝西省民間美術業雖然孕育於國有計劃經濟的模式,緣於各地基層文化單位的“以文補文”,但在發展過程中,因其產業固有的規律性和規定性(即產品的地域性,產業投資小、成本低,適合資金少的民營企業、個體戶投資特點),民營企業後來居上,占領了產業生產的主要陣地。

20世紀70年代末,陝西民間美術業基本上是圍繞著各地文化單位的“以文補文”展開的,各地市幾乎沒有專門的民間美術展覽館,沒有一家從事民俗產品生產的民營企業。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提出了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製定了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方針政策,文化人開始對文化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嚐試興辦文化實體,個人創業。到20世紀末,從事民俗產品生產的民營企業達到了1500多家。到2004年,全省有各種類型專業藝術館達11個,臨潼區、寶雞市、安塞縣、戶縣、千陽、洛川等地,投資修建了專門的民間美術展覽館,從事民俗產品生產的集體民營企業達到了2000多家。到2006年,我省從事民俗產品生產為主的企業有2631家,固定資產投資十多億元,其中國家投資的基礎場館設施占到了5%,集體企業投資約占9%,民營企業85%。投融資布局呈現出民營企業為主體,集體企業為補充,國家場館提供基礎服務的結構特征。如銅川市有陶瓷生產企業73家,集體企業僅有9家,民營企業64家,集體企業數僅占到12.33%,固定資產投資僅占到14.8%;2006年底戶縣有農民畫生產企業(包括專業戶)32家,全部係民營企業,銷售企業47家(包括個體畫廊、國營展廳)中,除縣財政投資的32萬元的戶縣農民畫展覽館外,全為民營企業(個體畫廊)。整個產業呈現出民營企業投資一枝獨秀的局麵。在產業發展中,隨著市場經濟化的深入,部分集體企業注入新的資金,成為股份公司,企業性質發生轉化,個別外商資本參股投資,政府場館建設僅起著扶持、引導、服務作用。

三、產業總體經營業績良好,產值逐年攀升

從經營業績上看,陝西民間美術品產業以文化內涵豐富,投入小,成本低,已經成為我省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和亮點。2006年陝西省文化產業年產值200個億,占GDP5%。我省從事民俗產品生產為主的企業有2631家,年實現營業收入20億元,年創彙近4個億,占文化產業總收入的10%,占全省GDP0.45%。從事民俗工藝銷售的公司、民營企業、個體戶從抽樣調查看有約3000多家,年營業額20多億,純利潤按10%計算,有2.2億。全省的民間美術業從西安市、寶雞市、渭南市的抽樣調查看,產值以年平均30%的速度逐年攀升。

西安市的戶縣農民畫、兵馬俑仿製品、藍田玉器、雁塔區三兆村花燈等產業成績斐然。僅戶縣農民畫一項,全縣從業人數就有400多人(生產人員300多人,銷售人員100多人),年產值5100多萬,農民純收入320多萬。青銅器仿造從業人員約1000多人,年產值近億元。雁塔區三兆村全村有1200多戶,980多戶從事花燈生產,年產值達25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