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陝西藝術演出(市場)業的發展策略(1 / 3)

一、陝西藝術演出(市場)業整體估價

我國演藝市場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由傳統的計劃演藝體製向市場演藝體製的轉變。目前,國內一些重要的演出團體已普遍實現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內部體製改革,適應市場需求的自主性的經營性演出已基本取代計劃性演藝,正在成為各院團演出活動的主要部分和演出院團生存的主要方式。

在看到陝西省演出市場繁榮的同時,演出市場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全省演出市場整體發展不平衡,基層文化基礎薄弱,地域差異、城鄉差異明顯。

民營文藝表演團體作為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演出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目前陝西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無論在種類、數量還是表演質量、演出場次等方麵都還不盡人意。

受我國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運行觀念的影響,各演出機構盡管在運行形式上完成了轉型,但計劃經濟時期的陳舊觀念依然濃厚,市場運作的能力與水平遠遠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從陝西來看,仍有相當多的演出院團隻管生產,不看市場,隻管投入,不問產出;有的則在生產上投入少,技術設備落後,嚴重地限製了自身的生產能力與競爭水平。此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院團的藝術產品不作宣傳、不作廣告、不作包裝,完全用一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陳舊觀念應對市場。殊不知,藝術的高雅在於藝術品所包含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雅致,並不在於藝術作為產品進入市場時的流通和傳播方式。一些演出院團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地創作、推出產品,但由於缺乏宣傳,產品上座率很低,經常陷入“不演不賠,越演越賠”的怪圈。全省有116個表演團體,109個表演場所,但我們幾乎見不到一個能像企業宣傳產品那樣宣傳自己的演出院團和產品。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當今時代文化要廣泛傳播,隻有依賴於市場化和產業化,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實現藝術產品的教育與娛樂功能。市場有自己的規則與運行方式,演出行業的市場化過程,就要求各藝術演出院團遵循市場運作方式。隻有在觀念上、行動上與市場規則合拍,才能真正贏得市場,占領市場。

陝西的演出業一定要樹立營銷觀念,培養與強化推銷意識、廣告意識,適時地宣傳、推銷自己的藝術產品。首先,積極利用現代傳媒和網絡優勢,大力宣傳和推廣自己的產品。目前,藝術產品的宣傳營銷手段普遍缺乏創意,宣傳渠道還處於主流媒體的階段性活動宣傳上,沒有與市場形成互動。應建立起麵向全社會的宣傳營銷網絡,並使其一體化、係統化、規模化,有效地培育成熟的演藝市場,引導社會大眾的文化消費趨向。其次,組建演出協作網絡,充分發揮各市、縣演出經營單位各自的區域優勢,聯合開發和共享文化資源,及時了解各地的文化市場需求,提高資源共享水平。利用現代化的手段,通過報刊、電台、電視、網絡等媒體,發表文章、評介,宣傳劇目,宣傳演員;召開演出洽談會、新聞發布會,舉辦藝術節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準備充足的宣傳資料、文字圖片、音像、藝術家劇目介紹等;重視重大活動的廣告效應、名人名劇效應,以獲得良好的票房基礎。第三,利用網絡優勢,建立演出票務服務係統。建立完善的電腦售票網絡係統,將演出項目統一宣傳,票務統一銷售,並設立輻射各大社區和公共場所的購票網點,讓觀眾擁有豐富便捷的購票信息和購票渠道,改變“劇場售票難,觀眾買票難”的現狀。

票價的“虛火”和“跳水”也是陝西(西安)演出市場比較突出的問題。

按理說,西安演出市場這麼火爆,票價應該有所下降才對,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西安當地的經濟水平和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演出票價應該處於中等偏下水平,但西安的票價比北京還略高,在全國屬於偏高水平。據了解,在西安一場演出票價高的在千元以上,400元到600元之間的票價隻能算中等水平,西安大型演出市場票價之高不禁令人咋舌。

出場費高、場租費高、審批等行政費用高的“三高”因素導致了西安大型演出票價持續高位運行。

脫離當地消費水平的高票價,以及相當數量的贈送票使得演出市場有縮水的征兆。投資方為了最大限度地回籠資金,往往到了演出就要開始的時候,開始低價拋售門票,給正常購票的消費者造成損失。久而久之,大家都憋住等主辦方跳水。這樣對現場的安全秩序和市場規範造成很大壓力和損害。

二、陝西藝術演出(市場)業的發展策略

加入WTO之後,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隨著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斷加強,中國文化市場的準入力度和開放幅度也越來越大。但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市場經濟體製確立不久,在文化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市場機製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文化市場準入幅度的放寬,既給我們帶來了發展機遇,也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加入WTO之後,文化是一個麵向世界的開放市場。如果我們在自己的本土市場上還站不穩腳跟,外來的文化產品就一定會捷足先登。因此,陝西的演出業麵對這樣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市場前景,要做的事情很多。要開拓生存空間,就必須確定好發展的起點。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陝西演出業發展的優勢在於資源,在於濃鬱的人文環境,而劣勢在於經濟基礎薄弱,市場觀念相對落後。揚長避短,借優勢而謀求發展,陝西演出業仍需要在市場化運作方法、特色化產品和名牌精品上下功夫。

時下的演出產業正處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種訴求的中間。國家對演出產業提出的要求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然而,由於曆史的原因,演出產業在過往較多地承擔了社會效益的職能。而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訴求下,整個社會對於演出產業有了另一套評判體係,有了經濟效益的要求。因此,在舊的尚未完全改革,新的又未完全建立之時,演出產業就處在了一個典型的二元製的框架下。細察當今演出產業的主要問題,大概都是出在這個框架之內的問題。

在此框架下,固然不能偏向舊的體製,但是矯枉更要防止過正。實踐證明,在各方麵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單純以經濟效益的指標來評價演出產業是不合適的。這不是老舊思想在作怪,而隻是想說明文化藝術包括演出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實際上,就是在國外,文化產業中真正能夠賺錢的也隻是具有大眾娛樂屬性的那一部分,至於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也還是需要政府的補貼和社會資助的。

因此,對於演出產業的種種問題而言,眼下可以做的是根據市場情況理順體製,首先應當在政府和演出產業鏈條的各主體中清晰地劃定責任,形成委托人與代理人的權責約定關係,從滿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的角度出發,弄明白政府應該采購什麼,演出產業應當供應什麼,並據此提出各國有演出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提出相應的考核體係,形成清晰的責權利關係,而不是單單以市場的眼光來考量演出產業的發展。此外,在產業鏈建設上,也要形成以劇院場為中心,以票房銷量為參照的演出項目補貼機製,這樣也許才有可能在唯經濟效益和唯社會效益之外走出另一條發展道路來。

(一)以特色化產品叩開市場之門

演出業屬於基礎產業,它的基礎性決定了演出業具備與其他產業結合起來進行係列性、整體性聯合開發的可能性。隨著現代傳媒業的快速發展和電子工業技術的進步,演出業這一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正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命運夾擊與生死選擇。而實踐證明,演出業要突破生存困境,僅靠“獨善其身”的自我完善與提升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與其他相關行業相輔相“榮”,求一條進入現代市場的通道或入口,而入口的切入點正是演出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廣泛合作、共謀發展”的聯合,如演出業與商貿、旅遊等相關產業結合的市場一體化之路等。

一方麵要努力調動各方力量,提高社會各界對我省藝術表演團體的關注與扶植,打造具有代表陝西文化精粹和適應市場需求的拳頭文化產品,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對陝西具有影響力的市場化藝術精品支持。另一方麵積極爭取政府及企業的支持,運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商演模式,將陝西省優秀劇節目推向全國;鼓勵扶持演出經紀機構、文化交流機構向省外、國外推介、輸送陝西省優秀演出劇節目。

演出業依托於旅遊業進行聯合開發以達到優勢互補這一市場化運作方式,是陝西演出行業的獨創之舉,也是我國演出業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最具創造性的明顯特色之一。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2年和1983年,由陝西省歌舞劇院推出的《仿唐樂舞》、《唐·長安樂舞》係列,開創了我國演出藝術依托於旅遊業協同發展的先例。陝歌的成功首先是抓住了時機,找準了進入市場的切入點。目前,演出與旅遊市場的結合已成為演出業求生存、求發展的一個普遍模式。但演出業要做大做強,僅靠這一種方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開拓更廣闊的發展與生存空間。如將演藝活動進一步推及到各種商業會展、藝術品交易,各種節日慶典,各類藝術節,各種文化主題年(月)和各類外事活動,參與各行各業的各類慶典活動等等。再者,陝西演出市場的發展極不平衡:一方麵是演出市場在局部區域的熱烈、繁榮與火爆,這與全省絕大多數地區演出市場的蕭條、冷淡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麵是個別院團演出活動的繁忙與絕大多數院團無演出、無市場的冷清形成比照。這都需要演出業開拓更廣泛的生存空間。

各演出團體隻有積極投入並參與市場的競爭,才能改變陝西演出業的整體低迷狀況。一方麵要廣泛地開拓市場新領域,使演出活動麵向大眾,走向社區、校園、企業和農村,由劇場的小舞台走向社會大舞台;一方麵更要探索和找準進入市場的作品特色定位。如意欲進入大專院校的演出,其產品一定要具有現代性、前瞻性與藝術性;意欲進入農村市場的產品,一定要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和實用性;而意欲進入都市的產品則一定要具有娛樂性、知識性和時代性等。陝歌推出的“唐樂舞係列”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一方麵是因為找準了進入市場的切入點,但更為重要的是它找準了西安這一文化古城的文化精神之髓,是突出的西安文化底蘊賦予了陝歌作品的經久魅力。對於陝西各藝術院團來說,隻有發揮了自己的專業特長,並將這種專業特長與本地區的文化特色相結合,才能創造出適合消費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

(二)進行產業化運作

1.要製度創新,深化演出體製改革

製度創新的實質是組織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而進行的價值調整與利益關係的調整。製度創新不是簡單的體製上的修補,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管理體製的改革,而是一場製度上的變革。

首先,“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關係,加強文化法製建設,加強宏觀管理”。政府職能部門必須從“辦文化”的模式裏走出來,其管理職責主要應該是製定表演藝術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對表演藝術業實行宏觀調控,通過政策影響其結構、布局和發展方向等。

其次,改革表演藝術業的投資體係,建立多渠道投資體製和有效的籌資機製,運用多種經濟政策激活表演藝術團體的內部活力。目前我國國家級的藝術團體都是全額撥款,並繼續實行演出補貼製的政策,省市級藝術團體則根據各地情況,有的全額,有的差額。改革投資體係已勢在必行。一方麵應將計劃經濟時代的“撥款製”改為“貸款製”,對於商業性的演出活動,要堅決將其推向市場,由各演出公司或表演團體依法貸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另一方麵我們認為需要建立多渠道投資體製和有效的籌資機製。國家要製定相關的免稅政策,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積極投資表演藝術業,形成以國有專業表演藝術團體為主體,合作、股份、民營、中外合資等多種形式、多渠道、多層次興辦表演藝術業的新格局,激發全社會支持表演藝術業的積極性。另外,還要運用多種經濟政策激活表演藝術團體的內部活力。

2.調整結構,整合資源,迎接國內外藝術市場挑戰

我國加入WTO之後,大量的國外演出公司和表演藝術團體開始關注中國這一廣闊和具有巨大潛力的藝術市場,有不少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不少民營企業家也開始投資進入表演藝術市場。這對我們國有表演藝術團體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應該加大資源整合的步伐,大膽地進行產業化的運作。國內外不少實例已經證明,產業化運作離不開對資源的開發和重組,對資源的壟斷和競爭。如英國的EMI、美國的WARNER,都是通過資產重組、競爭和壟斷而形成的音樂製作的大公司。又如我們新組建的北京廣播影視集團、上海影視集團,淨資產分別達50億元、80億元以上,將電影的藝術創作與電視強大傳播能量進行整合,將品牌、資產、資金、人才、管理、網絡重新組合,大大增強實力,優化了結構,減少了資源重複配置,淘汰了不符合市場競爭的陳舊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