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以來,娛樂休閑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然而其發展卻極不平衡,娛樂休閑業的大部分生產能力或資源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如上海、江蘇、廣東等地。而內陸地區娛樂休閑業受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的製約,與發達地區有一定的差距。陝西處於中國的西北部,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僻,經濟發展在全國基本處於中下水平,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娛樂(休閑)資源,但文化娛樂(休閑)產業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後。近年來,政府及有關部門也非常關注這一領域的發展。
陝西的文化娛樂(休閑)從“以文補文”、“多業助文”到經營創收、產業興文,為陝西社會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文藝演出業堅持“以藝術表演為中心”的本體意識,走與旅遊、商貿、娛樂、餐飲等相結合的路子,在規模和效益上創出了新的成績。西安市仿古迎賓入城式超過百場,接待過許多外國元首和中央領導,被譽為“中華迎賓經典之作”。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發揮陝北民間歌舞資源優勢,根據國內外演出市場需求,狠抓節目創新,贏得了市場的青睞,1995年、1996年兩次赴德國、荷蘭、法國、瑞士、奧地利、比利時六國進行為期九個月的商業性巡回演出,創收180萬元。延安市推出“一縣一品一藝”創新方案,挖掘發展了以安塞腰鼓為龍頭的鼓文化係列,打出了黃土高原的雄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文化旅遊業挖掘和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如漢中推出的古文化係列遊;安康推出的茶文化係列遊;延安、寶雞、榆林、銅川等市推出民族民間藝術係列遊,打出了自己的名牌,闖出了自己的新路。娛樂休閑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挖掘潛力,招商引資,實行了多元化經營,規範化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寶雞市引資興建的釣魚台影視基地,成為有影響的集文化、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影視產業基地;延安民俗文化村已形成一大展館、六大景點、六大陳設係列的規模,集文化、民俗、旅遊、度假為一體,開辟了黃土高原文化娛樂業發展的新路子。
陝西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產力發展製約,僅靠工業的發展,很難趕上並超過已擁有強大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的東部和沿海地區。然而,發展娛樂休閑業具有很大的前景,這個行業具有無汙染、成本低、風險小的特點,對於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娛樂休閑業具有強大的連帶和滲透作用,它可以與任何一個產業結合,並產生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它不會破壞已有的產業,隻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既有產業的發展,給原來單純的產業機體帶來高額增加值。現在娛樂休閑業的巨大優勢和潛力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陝西也已經對娛樂休閑業在經濟發展趨勢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出了積極回應。這就是實現跨越式發展,搶占產業升級的製高點,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完善,以推動陝西經濟的快速發展。
通過對陝西文化娛樂(休閑)行業信息的綜合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陝西娛樂休閑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以下有待解決的問題:
1.產業意識淡薄。受計劃經濟思想的製約,政府部門缺少創新精神,隻有文化事業的概念而沒有文化產業的觀念,更不能深刻地認識到文化隻有走產業化道路,才能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發展。正是由於產業意識淡薄,直接導致了政府相關部門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忽視。政企不分,官辦合一,自我發展能力低下。
2.文化娛樂業分布在不同的行政部門,多頭管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由於陝西娛樂休閑業歸屬於不同的行政部門,如歌舞廳、卡拉OK廳、網吧、遊藝廳歸屬於陝西省文化廳,體育健身娛樂歸屬於體育管理部門,賓館的娛樂場所又歸旅遊部門管理,還有公園娛樂歸園林部門管理,而文化娛樂(休閑)市場又歸屬於工商管理部門,所以導致部分統計數據中有關文化娛樂業包含的內容不同而統計數據很難準確反映市場的分布等。
3.產業規模不大。規模化、集團化經營是當今文化娛樂業發展的一大趨勢。陝西國有文化單位的經營規模普遍偏小,產業群體尚未形成,產業優勢未能發揮。
4.產業經營人才缺乏。發展文化娛樂業的根本在於人才,尤其是需要經濟和文化兼通的人才。由於長期以來文化機構的特征決定了從業人員經營意識缺乏的現狀。
5.大部分勞動者的收入偏低,社會保障體係不完善。文化娛樂(休閑)消費是價格、收入、偏好、閑暇時間和消費環境的函數。據統計,西安市民70.3%的人認為文化娛樂(休閑)價格偏高,64.8%的人認為自己收入少,59.4%的人認為自己閑暇時間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