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在文化產業政策上存在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我國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政策所存在的問題,因此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對於構建文化產業結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植大型文化服務企業政策
企業是做強做大陝西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沒有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沒有一批機製靈活、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文化企業,做強做大陝西文化產業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改革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本著“開發資源,整合資產,打造名牌,擴大規模,提高效益”的原則,運用文化產業政策,重塑文化市場主體。
首先,打破條塊分割,在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方麵尋求政策思路。建立多渠道的投資體製和有效的籌資機製,要充分利用財政、稅收、信貸和價格等經濟杠杆,在資金投向、產業結構和整體布局,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市場管理等方麵,體現政策導向。同時確立財政投入的重點。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資產為紐帶,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積極創造條件,組建一批跨行業、跨地區的文化產業集團。組建陝西新華發行集團,籌建陝西出版集團;推進《陝西日報》、《西安日報》、《華商報》等有條件的報刊組建報業集團;鼓勵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優質資產重組,籌備組建文藝演出、會展等產業集團;進一步規範治理結構,做強做大已成立的西部電影集團、陝西省旅遊集團、陝西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使其成為行業旗艦。並以文化產業集團、骨幹文化企事業單位為龍頭,以資產和文化經營為紐帶,推動城市文化產業向周邊地區和縣以下輻射,甚至跨地區發展,逐步形成我省新興文化產業集群。
其次,要製定文化企業兼並、聯合、重組政策,充分利用全社會的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不能“以小湊大”,將劣質資產也組合進來,而要將原有的資產、機構、人員、設備作一番認真的清理,並采取跨行業、跨係統、跨地區兼並、聯合、重組的辦法,不但要和行業內的強手聯合,而且要敢於和電子、通訊、汽車、生物工程、計算機等科技含量高、資產增值快的係統外企業集團聯手,也要敢於和鄰近省份的強手聯合,確保在以後發展過程中的“優勢組合,優勢互補,優勢擴張”。利用企業兼並政策抑製企業間過度競爭,形成大規模企業,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規模經濟,建立規模經濟流通體製,提高文化企業在文化市場的競爭力。利用企業聯合政策,引導文化企業從分散向集中、從弱小向強大發展。
第三,對於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等重要新聞媒體和陝西人民出版社、西安出版社的經營服務部分可轉製為企業,麵向市場,搞好經營,接受所屬社、集團的領導和監督,確保正確經營方向,為壯大主業服務。除陝西人民出版社、西安出版社、當代陝西雜誌社外,經批準轉製為企業的出版社、報刊社,要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
第四,對我省電視劇和娛樂節目製作單位、印刷企業、放映、演出公司和一般性藝術表演團體,實施公司製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使其真正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有條件的可通過股份製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條件成熟的可申請上市。
二、鼓勵民營、外資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
陝西文化產業已經有多種經濟成分經營,在多種所有製和多種經營方式中,要基本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體、非國有文化企業多元化發展,積極引導社會投資方向,支持、鼓勵私營、個體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目前,要做大做強陝西文化產業,單憑政府的力量無法解決長期困擾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人力和管理不足問題。因此,要有效地克服這些困難,與對外全方位開放相適應,對內也要實施全方位開放政策。一是鼓勵、支持、引導社會資本以股份製、私營、個體等形式,興辦影視製作、發行,娛樂項目經營,營業性演出,音像製品的批發零售和出租,電影發行和放映,互聯網上網營業服務,藝術品生產和銷售,會展、廣告等文化企業,並在準入條件上與公有製經濟一視同仁。二是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依法保護投資主體的權益不受侵犯,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上市融資等方麵,享受與國有企業投資的同等待遇。三是支持、扶持名人、名角領辦或創辦自負盈虧的藝術表演團體。四是大力支持民間藝術品的生產經營大戶,發展鳳翔泥塑、華縣皮影、安塞剪紙、戶縣農民畫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走出陝西、走出國門。五是民辦文化企業也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文化部門申報出訪文化交流項目。六是簡化文化行政審批製度。按照“工商受理、抄告相關,同步審批、限時完成”的規定,限時辦理民營文化企業的行政審批手續。對外有計劃地適量地引進外資,完善以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政策體係以及相應的文化投資體製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已成為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基本國策。針對我省文化產業發展資金比較緊缺的現實,引進外資成了籌措資金的一條重要渠道。因此,應完善這方麵的政策,吸引外資參與藝術品經營、影院改造、音像製品和書報刊分銷、大眾娛樂項目的經營以及文化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經營,讓外資享受“國民待遇”和國家政策規定的各種優惠條件,積極探索與外資合作興辦文藝院團和演出中介機構的路子。可以采取項目合資、技術協作、有期限的合資經營,也可以允許外商在某些特定文化領域(如旅遊、大型娛樂項目)興辦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允許文化館、博物館等機構利用外資合作開展考古發掘、文物研究和保護等工作。
三、完善公益文化事業發展政策
我省的文化單位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公益性的文化單位。主要以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反映地方特色和陝西水準的重點藝術院團為代表。二是既有公益性,又有經營性的文化單位。主要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等重要新聞媒體和陝西人民出版社、西安出版社等為代表。它既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征,又擁有明顯的經營服務手段和資源。三是經營性的文化單位。主要以電影、電視劇和娛樂節目製作單位,專業性出版社和報刊社,出版物發行、印刷企業,電影放映、演出公司和一般性藝術表演團體為代表。因此,要製定陝西省公益型文化事業發展條例,安排專項資金,加快改造陝西美術博物館、西安人民劇院、易俗大劇院、半坡遺址博物館等現有重要文化設施;加快建設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漢陽陵博物苑、小雁塔曆史文化公園、西安雁塔文物新天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陝西自然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投資建設陝西音樂廳、陝西大劇院、陝西民間藝術博物館、長安國際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落實各級文件的各種規定,對公益型文化事業建設製定財政補助政策,減免公益型文化設施建設和運行中的各種稅費,文化企事業單位上交的增值稅和所得稅全額返還,用於文化事業建設。同時拓寬投融資渠道,不斷完善公共財政支付公益型文化建設的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積極爭取金融資金支持,引導信貸資金投入,逐步增加對有潛力、有效益項目的貸款額度。廣泛吸引國際金融資金投入文化建設,積極探索利用外資辦文化產業的有效途徑。以政府支付、社會讚助的方式建立並壯大公益文化發展基金會,發展公益文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