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名曲1-1(3 / 3)

[正宮·小梁州]秋【作者簡介】

作者貫雲石(略)【原文】

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鷺鷥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麼]雷峰塔畔登高望,見錢塘一派長江。湖水清,江潮漾。天邊斜月,新雁兩三行。

【譯文】

澄清的湖麵有荷花的倒影,湖邊有金黃的菊花綻放。迷人的西湖,迷人的錢塘,滿目秋光。枯萎的荷葉下麵藏著對對白鷺,它們可是在編織愛情的故事。秋風陣陣,飄來桂花的清香。我站在雷峰塔畔眺望,啊,那茫茫一派,是浩浩錢塘江。眼底是靜靜的西湖水,閃著銀光,不遠處的錢塘江潮,波浪追逐著波浪。天邊已升起一彎新月,從北國飛來的新雁啊,兩行三行。

【賞析】

貫氏[正宮·小梁州]包括春、夏、秋、冬四支曲子,分別歌頌杭州西湖四季的不同景色,《秋》曲集中描繪西湖和杭州城的秋光秋色,宛然是一幅以西湖為中心杭城秋色圖。前五句有如現代影視的近鏡頭,近距離地觀察西湖之美,從視角、觸角、嗅角的不同側麵感知西湖秋光的斑斕色彩和誘人的氣息。後六句,作者站在雷峰塔邊,放眼杭城,浩浩的錢塘江,壯觀的錢塘潮,秀麗的西湖水,天邊的斜月,北來的新雁,種種景物,盡收眼底,構成氣勢飛動、視野開闊的壯麗境界。如果說前五句著力讚頌的是西湖的秀美,後六句則突出歌唱這千年古城的壯美。作者刻意將壯美與柔美組合在一起,讓讀者全方位地感受西湖和杭州的金秋豐富而迷人的景象,像一位高超的畫家,兼有工筆刻畫和潑墨寫意的非凡技法和氣度。

[雙調·水仙子]詠江南【作者簡介】

張養浩(1269—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初為東平學正,後遊京師,獻書於平章不忽木,遂被舉薦入禦史台,拜監察禦史。曾上萬言書論及時弊,因言詞切直,為當權者所忌,被罷官。為了避禍,他不得不改換姓名逃走。後複官,為翰林直學士,延祐間為禮部尚書。英宗時,他官居參議,又因犯顏直諫而幾乎被禍。後歸隱家鄉達十年之久,曾多次拒絕朝廷征召。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他被重新起用為陝西行台中丞,前往賑災。到任後全力賑濟災民,積勞成瘁,卒於任所。死封濱國公,諡“文忠”。其著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歸田類稿》等。散曲集有《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存世小令有162首,套數2首。【原文】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裏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殺江南!

【譯文】

陽光與薄霧籠罩在山巒,倒影在迷茫的江水裏;看不盡的兩岸人家,畫簷接著畫簷。一簇簇荷花出水,搖曳出秋光淡淡。看那翩翩飛舞的沙鷗,看那一張張飄逸香風的珠簾。美麗的遊船從天邊駛來,酒旗兒在風中招展。啊,這是我魂牽夢繞的江南!

【賞析】

《詠江南》的寫作時間及寫作背景,難以確考。此曲描述作者乘船抵達江南時的新鮮而美好的感覺,展現出一幅江南水鄉的秋光圖。作者的觀察點是遊動的船,隨著觀察點的移動,依次展示映入眼簾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物,如青山在江水中的朦朧倒影,兩岸美麗的民居,江麵上飛翔的沙鷗,遠處駛來的遊船,風中招展的酒幌子等等。色彩鮮亮明麗,節奏輕快和諧,洋溢著作者熱愛美好事物的喜悅情緒。最後以“愛殺江南”作結,則將這種熱烈情緒直接表達出來,如同在這幅江南水鄉秋光圖上出現了作者快活無邊的身影。總之,此曲頗具傳統詩歌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的藝術特征。

[雙調·落梅引]野水明於月【作者簡介】

作者張養浩(略)【原文】

野水明於月,沙鷗閑似雲。喜村深地偏人靜。帶煙霞半山斜照影,都變做滿川詩興。

【譯文】

澄澈的山溪,溪水比月色透明;棲息溪邊的沙鷗,悠閑似天邊的一片雲。啊,我喜歡這裏的村落,分外幽靜。晚霞透過山間的淡煙,溪水中有山的美麗倒影。啊,如詩如畫的山穀,激發起我幾多靈感。

【賞析】

此曲展示一處僻靜山穀的幽美境界,與作者悠然自得心無俗念的心境融合無間。這裏一切都是那樣透明、清澈、閑靜、明麗,這野水、沙鷗、煙霞本身就是詩,作者置身於詩境中,靜靜地享用大自然之美,因之,他禁不住從心底湧出詩來。這是山野之美的寫真,又是作者體驗自然美的心靈之聲。

[雙調·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作者簡介】

作者張養浩(略)【原文】

萬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風雲起壯圖。農夫,舞破蓑衣綠;和餘,歡喜的無是處。

【譯文】

天地間有生命的東西都焦枯了,這場及時雨啊,浸潤天地萬物,讓大家活過來了。天地重新帶來了生機,風雲激起人們生活的熱望。農夫們,穿著綠蓑衣在雨中手舞足蹈;和著我的節拍,縱情表達他們內心的喜悅。

【賞析】

《四月一日喜雨》抒發作者在久旱逢甘雨與農民同樂時歡快熱烈的情感,這是一種無法抑止發自內心的歡樂,充分體現出張養浩的民本思想和高尚人格。尚難推定此曲的寫作時間,如果是寫於天曆二年(1329)在關中抗旱賑災期間,這種與農民休戚與共的情緒則更容易理解了。關中此次旱災極為嚴重,人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作者抵達陝西行台任所之後,“登官四月,未嚐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元史》張養浩本傳)。如此勤政愛民的官吏,麵對浸潤生靈的喜雨,麵對歡天喜地的災民,他的詩便自然從心底湧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開篇四句為二個對仗句,寫出及時雨的效果和農民重新從心頭燃起的希望。後四句,作者與農夫同歡樂的景況,得到形象生動的展示;將無數農民穿著蓑衣和著作者唱詩的節拍在雨中勁舞的動人場麵,呈現在讀者眼前,顯示出作者與農夫之間情感的交流。

[正宮·塞鴻秋]雨餘梨雪開香玉【作者簡介】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襄陵縣)人。以儒補杭州路吏。為人方直,不妄與人交,故諸公多鄙之。日久,才看出他的人品淳厚。他病死杭州,火葬於西湖靈芝寺。鄭氏是元代最著名的雜劇作家之一,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齊名,並稱“元曲四大家”。所著雜劇17種,今存《伊尹扶湯》、《王粲登樓》、《周公攝政》、《翰林風月》、《倩女離魂》、《三戰呂布》、《無鹽破環》等7種。散曲存世有小令6首,套數2首。【原文】

雨餘梨雪開香玉,風和柳線搖新綠。日融桃錦堆紅樹,煙迷苔色鋪青褥。王維舊畫圖,杜甫新詩句。怎相逢不飲空歸去?

【譯文】

春雨過後梨花綻放似雪,飄散淡淡的幽香。柔柔的風搖曳翠綠的柳絲,暖暖的太陽照耀紅豔豔的桃花。天公織就的紅錦啊,堆滿一樹又一樹;迷迷濛濛的春草地啊,天公鋪就的青褥。春天啊,我找不到更美的語言來形容你,你就是王維留下的絕妙圖畫,杜甫新寫下的動人詩句。如此良辰美景,朋友相逢,怎能不飲酒,就分手歸去!

【賞析】

這是一曲春之歌,是一幅原野春日圖。作者以鋪敘筆法展現初春原野的迷人景象,雪白的梨花在雨後綻放,柔嫩的新柳枝在春風中搖曳,紅霞般的桃花分外耀眼,遠處的青草地一望無際。作者深知再美的語言也寫不盡春光的美好。於是,他寫了四句,便戛然而止,用“王維舊畫圖,杜甫新詩句”來概括和結束他對春天的讚美。無疑這是非常明智的藝術選擇。最末一句:“怎相逢不飲空歸去?”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推到讀者前麵,讓人感受到作者熱愛大自然、盡情地享用大自然所賜的樂觀情懷。整個曲子洋溢著熱烈歡快的情緒,讀者不禁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