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名曲1-1(2 / 3)

[正宮·白鶴子]鳥啼花影裏【作者簡介】

關漢卿,號已齋叟,以字行,名不詳。大都(今北京)人,或雲祁州(今河北安國縣)人。生卒年未詳,大約生於金末,卒於元成宗大德後期(1300年前後)。他一生主要活動在大都,晚年到過杭州,寫有散曲[南呂·一枝花](《杭州景》)。元鍾嗣成《錄鬼簿》說他曾做過太醫院尹,並詳細錄下了他大量的雜劇劇目。關漢卿在元不願仕進,畢生致力於蓬勃興起的雜劇事業。與元初王和卿、楊顯之、梁退之、費君祥等元曲作家來往密切。關漢卿在戲曲界極孚眾望,是“玉京書會,燕趙才人”的公認領袖,被讚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

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之一,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創作甚豐,著有雜劇六十多種,今存十八種,大都揭露封建社會黑暗,表現人民苦難遭遇,以及青年男女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精神。他在散曲上的成就略遜於雜劇,但也內容豐富,佳作頗多。與雜劇相比,他的散曲主要是抒情寫景,小巧精致,自然當行。它們風格多樣,有的雋永清麗,純出天然;有的豪放潑辣,盡情快性。作者造語也頗大膽,方言俗語信手拈來,卻淺而不俗,真切自然,活潑生動。元貫雲石序《陽春白雪》稱:“關漢卿、庚吉甫,造語妖嬌,卻如小女臨杯,使人不忍對歹帶。”(《中國俗文學史》)。《全元散曲》存其小令57首,套數13首,殘套2首。【原文】

鳥啼花影裏,人立粉牆頭。春意兩絲牽,秋水雙波溜。

【譯文】

鳥兒在花叢中婉轉啼唱,美妙的聲音從陽光下的花影裏傳來。美麗的女兒家站在粉牆裏,英俊的小夥子站在粉牆外。兩顆懷春的心啊,被兩條看不見的絲線牽在一起;兩對秋水般的眼睛啊,像兩條摸不著的愛河在對流。

【賞析】

這是一曲青春與愛情的頌歌,描繪在美麗的春天萌發的純潔的愛情。作者捕捉到一對少男少女分隔牆裏牆外相互深情注視、情意綿綿的一瞬,以精妙的語言造成迷人的意象,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玲瓏剔透,詩意蔥蘢,有唐人絕句的風韻。

[中呂·陽春曲]知幾【作者簡介】

白樸(1226—1306後),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穀先生。祖籍隩州(今山西省河曲縣),金亡後遷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其父白華曾仕金為樞密院判官,與元好問有通家之誼。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元軍陷開封,白樸時年7歲,與家人失散,遂隨元好問北渡黃河,寓居聊城(今屬山東)。在這段時期裏,他受到元好問的教育和培養,為其一生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朝建立後,白樸不仕,晚年移居金陵(今南京),過著寄情山水、詩酒自娛的生活。

白樸是元代著名的戲曲家之一。他工於雜劇,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一生共寫過16個雜劇,現存《梧桐雨》等3種。散曲現存小令30多首和4篇套曲,風格樸實而俊秀。【原文】

張良辭漢全身計,範蠡歸湖遠害機。樂山樂水總相宜。君細推,今古幾人知?

【譯文】

張良不愧為有遠見的人,他功成自退,不再過問朝政,那是保全自身的計策啊!範蠡更是有過人的遠見,他回到煙波浩渺的太湖,那是為了遠離越王勾踐的暗害和殺機啊!盡情地遊山吧,盡情地玩水吧,都一樣地相宜。您仔細想想,自古至今有幾位明白這個道理?

【賞析】

這是一支詠史曲,反映出白樸對仕途風波險惡和最高統治者難以侍奉的清醒認識,體現出他樂山樂水,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小令選取二位最具典型的曆史人物張良和範蠡的事跡,作為作者處世之道的樣板,說明像張良、範蠡那樣功成而退方能保全自身,從另一側麵則說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出於極端自私的目的,是不能與功臣同歡樂,是難以容納智力超群者的。正是基於對曆史的冷峻判斷,作者讚揚樂山樂水放浪自然遠離權力中心的人生道路。可以說小令的題旨恰是白樸人生哲學的藝術概括。

[中呂·陽春曲]題情·從來好事天生儉【作者簡介】

作者白樸(略)【原文】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女爾娘催逼緊拘鉗,甚是嚴。越間阻越情忄欠。

【譯文】

老天賜給人間的好事,從來都是那樣吝嗇;瓜藤兒結瓜,先苦後甜,這是自古到今的理兒。奶娘總是把我緊緊地管束,生怕我邁出大門兒。越是阻隔我和他見麵喲,我越是和他情投意合,纏纏綿綿。

【賞析】

此曲表達了貴族人家女子追求愛情的心聲。開頭二句以比興手法,暗示好事多磨;中間二句寫出貴族少女所處的受嚴格管束的環境;末一句,抒發相愛中的女子熱烈追求自主婚姻的決心,顯示出不畏禮教、爭取幸福的樂觀情懷。小令模擬小女子的口吻,情調熱切歡快,讓人感覺到那女子有幾分調皮、敢於與奶娘鬥法的風趣。

[越調·天淨沙]秋思【作者簡介】

作者馬致遠(略)【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上棲息著歸巢的烏鴉;不遠處有小橋流水,水邊有溫馨的人家;可是在古老的官道上,有人正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夕陽西下,殘照籠罩原野,漂泊在外的遊子啊,愁腸欲斷,淪落天涯。

【賞析】

《秋思》是馬致遠散曲,甚至是全元散曲中傳播最廣的優秀篇章。這是一支漂泊者的思鄉曲,又是一幅秋日郊野遊子黃昏思歸圖。作者如同一位卓越的畫家,選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發遊子鄉愁的景物,作為抒情主人公活動的背景,使整個畫麵都彌漫著秋意和鄉愁,從而突出浪跡天涯歸鄉無期、功名無著、疲憊不堪的遊子形象,從畫麵色彩和人物情緒兩個方麵給讀者的心靈以強烈的衝擊,從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小令語言的高度藝術概括力,頭三句純用名詞構成,由九個名詞三組“鼎足對”組成冷暖相間而以冷調子為主的三個場景,將黃昏時刻秋天原野的蕭索、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烘托出遊子行程的艱辛,極其準確精煉,達到了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易一字的程度。第四句“夕陽西下”,以大寫意筆法,將血紅色的殘照餘暉潑在蒼茫的秋野上,形成悲涼的意蘊。在此基礎上爆一聲“斷腸人在天涯”,將滿懷愁緒身心交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兀然突現在畫麵之前,令人哀然、愴然,欷歔不已。作者以感傷的調子所吟唱的思鄉曲,到此戛然而止,才不過短短五句二十七個字。何等精粹,真乃千古絕唱。元人稱讚其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韻》),誠非虛言也。

[雙調·壽陽曲]山市晴嵐【作者簡介】

作者馬致遠(略)【原文】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霽。四周山一竿殘照裏,錦屏風又添鋪翠。

【譯文】

來到花村外,走過草店西,雨過天睛,晚霞多嬌美。夕陽給群山塗滿金色,群山舍不得讓太陽隱沒,錦屏風般美麗的山坡啊,又鋪上一層迷人的青翠。

【賞析】

這是一幅山村雨霽圖。小令著力描繪雨過天晴之後,夕陽餘暉籠罩群山的美麗景致,給讀者以純美寧靜的藝術享受。

[雙調·清江引]競功名【作者簡介】

貫雲石(1286—1324),元代散曲作家。畏吾(今維吾爾族)人,本名小雲石海涯,號酸齋,又號蘆花道人。出身顯貴,早年曾襲父職任兩準萬戶達魯花赤(掌印官,實權人物),後讓爵於弟。仁宗時,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製誥同修國史等職。不久辭官,隱居於杭州一帶,並從名士姚燧學。他雖曾混跡官場,但淡泊功名,敏思好學,能詩文,善書法,尤以散曲名重一時。曲作多寫閑適生活和兒女之情,曲風豪放清逸。曾為《陽春白雪》、《小山樂府》(前者為散曲選集,後者為張可久專集)作序,在當時產生相當影響。今人任訥將其所作小令與徐再思(號甜齋)作品合輯為《酸甜樂府》。英年早逝(39歲卒);今存小令79首,套數8套。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數民族出身作家中的佼佼者。【原文】

競功名有如車下坡,驚險誰參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爭如我避風波走在安樂窩。

【譯文】

競爭高官厚祿的人啊,就像坐上車滾坡直下,這中間的驚險有誰參透識破?昨天還是翰林院裏尊貴的大臣,今天便遭到殺身之禍。怎如我躲開這官場風波,悠哉遊哉走在安樂窩。

【賞析】

此曲道出了貫雲石放棄高官厚祿歸隱山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競功名有如車下坡”,“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體現了貫雲石對元王朝政治的清醒而冷峻的認識。以皇帝為絕對權威的封建專製體製,必然造成貴族大僚為核心的統治集團內部綿延不斷、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爭鬥,這種內爭的慘劇和鬧劇,史不絕書。元朝中期最高統治集團的爭鬥尤為頻繁和激烈,如至大四年(1310)元武宗死後,皇太子(即位後為元仁宗)下令撤消尚書省,殺用事大臣脫虎脫、三寶奴等;不久,元仁宗罷免權相鐵木迭兒,欲治其專擅貪虐之罪,但由於太後庇護,鐵木迭兒未被追究,反而複職,乘機大肆報複,誣殺集賢學士呆兒隻、平章政事拜住等一批高官;元英宗至治三年,追奪已死的鐵木迭兒官爵,鐵木迭兒同黨鐵夫等竟然在上都暗殺了英宗皇帝,等等。這是最著名的內爭,至於臣僚之間的勾心鬥角相互傾軋,更是司空見慣。貫雲石麵對這一切,不能無動於衷,他厭惡官場的黑暗和殘酷,但他無能為力,他隻能以高蹈世外、歸隱山林的選擇,來對抗這汙濁的政治,在田園山水中尋求一片寧靜和自由的空間。《競功名》一曲再清晰不過地表白了他這種選擇。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也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