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芳國老師是河北無極人,卻與陝西與銅川有著深深地淵源。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對文學的愛好已經達到狂熱的程度。當時他在銅川當兵,業餘時間就趴在桌子上寫呀寫。銅川的山山水水給了他很多的靈感。從1983年《銅川文藝》刊登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開始,他就加入了銅川文學愛好者的隊伍,多次參加銅川文藝界組織的活動和筆會,認識了許多銅川的文朋詩友,許多人至今還未中斷聯係。後來,他轉業離開了銅川回到家鄉河北無極縣,但銅川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近年來,通過網絡,通過博客,他又和銅川的文朋詩友們取得了聯係,並進行了大量的交流和互動。這次,他這本《聞雞起舞》一出版,馬上寄來了好幾本,簽好了名,寄到我這裏,讓我分給各文友們。一收到書,我馬上留言回複了他,並且打電話給各個朋友告訴了大家這個好消息,迅速地把書送了出去。我知道:那一本本書寄托著他對大家的濃情熱望和對銅川文友的情誼。讀完了凝結著華芳國老師數年心血的《聞雞起舞》,我想說的是:在文學在一些人心中地位日下的今天,對於一些真正熱愛文學的人來說,文學的旗幟永遠會飄揚著。就像《聞雞起舞》中英雄人事跡永遠飄揚在我們心底,這也許就是另一種欣慰了。

§§附2:獨聽荒雞淚滿衣——讀長篇小說《聞雞起舞》

趙光輝

經過了波瀾壯闊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西晉給人們的印象不過是石崇鬥富的奢靡,八王之亂的血腥,並肇始了中國曆史上一段“五胡亂中華”的東晉南北朝時期。在那風雨如磐的歲月裏,英雄何在?

《聞雞起舞》正是無極作家華芳國近期推出的,一部描寫西晉詩人、音樂家、民族英雄劉琨的曆史小說佳作。作者選取了西晉末年這段乏人關注的曆史進行創作,開辟了曆史小說創作上的一個盲區。在作品中,作者著力描寫了劉琨在“嗜聲色,素豪奢”的時代背景下,由青年時期苦練聞雞起舞劍法,成長為中年時期“臨危效忠,枕戈長息”的一段人生曆程,將主人公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悲劇人生刻畫得蕩氣回腸,催人淚下。主人公的結局是悲涼慘烈的,就像嶽武穆被害風波亭一樣,英雄的隕落,不僅是他們個人的不幸,更是一個時代的不幸。正如陸放翁詩雲:“劉琨死後無奇士,獨聽荒雞淚滿衣。”

華芳國在《聞雞起舞》的創造手法上大膽創新,在主人公的生平和大量的曆史事件嚴格遵循曆史真實的基礎上,巧妙地加入武俠的想象部分,和曆史真實渾然一體,不但對人物性格的描寫塑造起到了加深和烘托的作用,使劉琨的英雄豪俠的氣概躍然紙上,而且增強了本書的故事性和可讀性,使幹枯簡略的曆史記載,變成有血有肉鮮活生動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做到了雅俗共賞,把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融合為一體。這種大膽而成功的嚐試,可謂別開生麵,獨樹一幟,豐富了曆史小說的寫作技巧。同時作者在文學語言的運用上,從小說開篇的繁華富麗的鋪陳,到小說結局的蒼涼雄渾的揮灑,充分展現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老道成熟的筆力,成為此篇小說的閃光點,增強了作品的藝術特色。在小說情節上,作者為了表現主人公作為西晉文壇一代巨擘的風采,大量地引用了劉琨的詩歌和文章,並巧妙地使用了眾多古典民歌和樂曲,對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主人公性格的轉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讀罷《聞雞起舞》,才知道如同三國時期的群星璀璨,西晉末年一樣地湧現出來了劉琨、祖逖等傑出人物,他們聞雞起舞,枕戈待旦,擊楫中流,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正是他們不惜灑盡的一腔碧血,滋養了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靈魂。華芳國懷著對英雄的崇敬和還曆史真麵目的責任感,憑多年的辛勤積累,加之數年嘔心瀝血的創作,才有了今天大家案頭的這部《聞雞起舞》,使讀者獲得曆史和藝術的雙豐收。

§§附3:“聞雞”者眾,“起舞”有誰——祝賀《聞雞起舞》問世

張新果

把一冊《聞雞起舞》接在手上,一股新鮮的墨香,沉甸甸的分量,來回摩挲著封麵,我不由感歎:不容易呀,華芳國先生!

多年前,就有文友多次提議:無極人寫一寫劉琨呀,寫一寫甄皇後吧。我脖子一擰,佯裝聽不見,卻在心裏抬杠:有本事您自己寫唄,您以為曆史人物是那麼好寫的,您咋不寫寫趙佗?!如今,“寫南越王趙佗”或許還在指示,或有腹稿,說不準已經胎死腹中,而《聞雞起舞》在無極問世了,且出自無極老鄉之手。看來,這個偏遠小縣,原來藏龍臥虎;曾經農耕之野,彌散書香幽幽。

寫劉琨的不易,在於史料缺乏。高邑的趙南星,除了史書的記載,還有多種著作流傳,還有東林黨人的相關記述,還有“趙南星拔橛”的民間傳說等等,都可以從中生發情節乃至細節;而劉琨呢,除了《晉書》和《資治通鑒》的少許文字,除了《無極縣誌》上的幾篇頌讚詩文,連故裏何在都不能確定,埋骨之處也無跡可尋,在我曾經看來,寫劉琨之難,難過虛構一部《西遊記》。華芳國先生能把故事穿插於劉琨的生平脈絡,單其資料的搜集功夫,就十分了得!多少汗水,多少心血,翻過多少卷帙,篩過多少野乘,怎樣地順藤摸瓜,怎樣地沙裏淘金,一想,就想出我一身汗來。

曆史人物小說不好寫,還在於所處時代的風雲不好宏觀把握,其生活場景很難描摹,人物性格的塑造更難,其中心事件的脈絡發展,其高潮的設計尤其難,若使其史料具有文學的可讀性,則難上加難。難在既不能“戲說”,失真則為“欺世”;也不能羅列史實,照本宣科的“從實招來”,“實打實”則不是文學是史學。我曾經拜讀過華芳國先生第一稿的《浮華洛陽》一章,心生感佩:寫得“巧”,巧在以文學的筆觸,讓史料“活”了起來,成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趙先生其人不擅言辭,其秀內藏,彰顯在字裏行間,不溫不火的敘述,偏讓人感觸到那個時代的山雨欲來。

寫曆史人物,往往費力不討好。不安插些許噱頭,不演義出些許“床上功夫”,不迎合低級趣味,作品就沒有賣點,出版商不肯幹“賠本”的買賣。港人寫的《金帶玉枕記》,把個甄皇後和曹植攪合在一起,顛龍倒鳳,發泄荷爾蒙,幾同潘金蓮的“幹姐兒”,操蛋的作者賺了銀子,正直的讀者多了罵聲。以嚴肅的文學筆調寫曆史人物,大多“三自一包”:自己寫,自費買書號,自己出錢印刷,還得自己包銷。所以許多有價值的著作,往往懷胎十來年,還在自己的硬盤上陣痛不已,苦等著接生婆。官場上一頓應酬,成千上萬扔給飯店老板,眼皮眨也不眨,要拿出幾個鏰子資助出書,“雞的屁”從來拮據,哪怕這書是發掘地域文化,是弘揚一種可貴的精神也罷,所謂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我也曾為華芳國的書稿暗自歎惜:莫非為寫書挖空了心思,還要為出書掏空了腰包不成?

劉琨是幸運的,1700年後,有人施以筆墨,重現其舞劍之英姿,再響其清嘯之奇韻,泉下有知,當拈須而笑,撮唇而哨。劉琨的幸運,緣自華芳國先生的幸運。終於有開明之士,慧眼識珠,為之奔走呼號,慷慨解囊成全,是為支持地域文化的開明義舉,功莫大焉,起碼可增陽壽十年。《聞雞起舞》是一種精神,奮發向上的精神,振興家邦的精神,華芳國先生這一聲“雞啼”,從無極生發,對無極人的名人情結,更是一種撫慰,使許多年遊蕩的思緒,找到了一種寄托。劉琨的故裏之爭,各執一詞也罷,爭論中的各自引經據典,好處在於豐富並印證了史料,也使劉琨從史家的筆墨,成了尋常百姓的談資。劉琨的象征意義,早已超出縣界、省界、乃至國界,說到其普世價值,我想起了一副寫諸葛亮故裏之爭的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僅憑史料而知,在燦如星鬥的曆史英雄譜係裏,劉琨算是一個“異類”,能領兵打仗,還舞得幾套劍術,吹得一響好口哨,寫得幾筆詩歌,他的脊背上不僅不刻有“精忠報國”,還是個曾經聲色犬馬的“問題青年”,這人很有逗兒,很好玩兒。唯其不“高大全”,才是一個真實生活過的人,一個多側麵的人。曾經的閑談中,華芳國先生說過,他筆下的劉琨有“缺點”,如果對這“缺點”的揭短到位,這部作品就不會是平麵的寫人,單線條敘事,而是多角度的透視。所以我打趣說:西施之美,三分美在害胃病時顰起眉梢,多了自然的生動;人們喜歡《紅樓夢》裏的史湘雲,她的說話“咬舌兒”,把二哥哥叫成“愛哥哥”,俏皮的可愛。

作家的筆是他自己的,或混聲在主旋律,或獨吟以野草閑花,都是人間風景,不可以厚此薄彼。竊以為,在相對貧瘠的無極文學園地裏,《聞雞起舞》以其篇幅字數,若可比喻為葉瓣碩大,應該是一朵牡丹;華芳國先生的創作,是一種使命的擔當,這使命是鄉情之所係,責任之所迫,是義不容辭,比之為稿費而碼字,是難能可貴的高尚。相形之下,以賣弄才情而在報屁股上淺吟低唱,舞弄花拳繡腿的我,雖然常以“我的筆,憑著興趣塗抹,不由你管”而自得,終歸顯得小器。瀏覽博客才知道,還有研究劉琨的老鄉不少,其有理有據的求證,看來很下了些功夫,挖掘的方位不一,卻各呈深廣,這些文字若散失了,則十分可惜;自珍在抽屜,莫若財富共享。我願意同“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一樣,來個你也說劉琨,我也說劉琨,還可以說說甄氏家族,劉禹錫,高克謙……以不同的筆調揮寫,從不同的側麵開掘,抬杠是好事,多聲部合唱,才可能蔚成一道文化景觀,象趙子龍的正定,象魏征的晉州。若真如此,無極的文運昌盛有望,華芳國先生的《聞雞起舞》,或可當成一曲集結號。

一如《三國演義》不是《三國誌》,《水滸》不是《宣和遺事》,華芳國先生的《聞雞起舞》是小說,不是《劉琨年表》,也不是《劉琨傳》,自然離不開合理想象的虛構,唯其在史實基礎上的虛構,如同餄餎碗裏添油加醋,卻不失蕎麥的清香,才使得人物豐滿,才稱其為創作。無極文人不多,寫小說的行家更少,在這方小天地裏,華芳國先生算是“大腕”,在我看來,這部書應該是他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其分量在於,是無極曆史小說創作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對無極文化(不隻是文學)事業的最新貢獻,最起碼,能把那聞雞起舞的碑廊,輝映出光彩;城隍廟裏那座孤零零的漢白玉石碑,也不再身隻影單。

曾經借用“蹭酒”,對華芳國新著的問世,表達了祝賀。宴席間雖口沫橫飛地胡侃,話猶未盡,遂敲打下如上文字。作為貪饞酒杯和嗜好文字的“酒鬼”兼“文鬼”,我願意把《聞雞起舞》看成一壇家鄉的“棗木杠兒”,華芳國先生苦苦炮製,可以稱作“十年陳釀”,這酒應該不賴,是清香型還是濃香、醬香,待我斜偎藤椅,泡一杯碧螺春,然後打開封麵,慢慢品來……

§§附4:“聞雞”著我,“起舞”著他——祝賀長篇曆史小說《聞雞起舞》出版

劉誌敏

他是誰?他就是小說《聞雞起舞》的作者華芳國。

華芳國的《聞雞起舞》終於和讀者見麵了,我衷心的祝賀,為華芳國高興,為無極曆史文化又添新的碩果高興。華芳國曆時一年多,嘔心瀝血,精心耕耘,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作品終於像一隻雄雞從他的鬥室書房展翅飛出,翩翩起舞,飛向碧海藍天。

我認識華芳國是在1986年的秋天,那年我在縣文化局任秘書,他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到文化館工作,他到文化局報到,是我接待了他,他看上去不像個軍人,文質彬彬的倒像個知識分子,一付和藹可親的笑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那以後我們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送給我兩本《銅川文藝》雜誌,上邊有他發表的短篇小說,我才知道他在部隊就是個業餘作者,有寫作特長。此後他在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從事過多種工作,卻一直堅持業餘創作,不斷有作品發表,特別是他調到縣文聯後,成了一名專業作家,更是如魚得水,在這個良好的創作空間裏,他創作了多部小說,還有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在無極這個小圈子裏也算是個多產作家了。

去年冬天,華芳國把《聞雞起舞》底稿送到我家裏,他很謙虛的讓我看後提些意見,這時我就預感到他又有一部大作要出籠了。

說實在話,我不是文人,不太會寫文章,更不會評論文章,但我還是會讀文章的,我用了半月的時間讀了兩遍,一是被書中故事情節所感動,二是對華芳國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所欣喜。

《聞雞起舞》所描寫的是西晉時期大將軍、詩人、音樂家劉琨的故事。劉琨是無極曆史文化名人,是愛國民族英雄,作者圍繞劉琨生平主線,依據劉琨有限的文史資料,在不改變曆史人物原型的情況下,根據當時的曆史背景,采取了藝術誇張的手法,虛構了一些故事情節,在作者筆下,豐滿了劉琨的英雄形象,增強了人們對劉琨形象的想象力。

劉琨生長在1700年前的西晉時期,出身豪門望族。他立誌成才在洛陽,青年時和祖逖是同窗好友,一起聞雞而起舞,成為千年佳話,成為有識之士的座右銘。他杖劍護國在並州(今山西),在這裏英勇殺敵保家衛國,還有了淸嘯退敵的戰例,創造了音樂史上的奇跡。他舍生取義在幽州(今北京),留下了個忠義俠士的美名。

劉琨是無極人的驕傲。

華芳國是無極人,無極作者寫無極曆史人物是件很值得稱道的事情。

《聞雞起舞》作者的最大貢獻就是為無極曆史文化增添了光輝的一頁,也留下了一筆文化遺產,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重新審視劉琨這個曆史人物。但曆史題材的小說創作是有很大難度的,此前,華芳國的作品都是以寫現代題材為主,寫曆史題材的文章那還是大閨女上轎頭一回,幾年前,無極文人圈裏就開始醞釀寫無極曆史人物了,什麼三國的甄皇後呀、西晉的劉琨呀,等等,但因曆史人物難寫,資料匱乏,使人望而生畏,沒人上套。華芳國上套了,他是在市文聯領導的鼓勵下才上套的。他迎難而上,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坐在電腦旁,揮動著鼠標,草稿箱的文章段落增加了,他卻累瘦了,他像母雞生蛋、蜜蜂做蜜,辛勤的勞動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

我手捧《聞雞起舞》,看著封麵,封麵上的劉琨在聞雞起舞,有所感言,正像作家張新果先生所說:“聞雞”者眾,“起舞”有誰?無極是中山古國,人傑地靈,祝願“聞雞”者眾,“起舞”者多多,使無極曆史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附5:為英雄而歌——為《聞雞起舞》出版寫的序言

劉雙牛

無極曆史底蘊深厚,漢屬中山國,是一片英雄輩出的土地。劉琨、劉禹錫都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

劉琨是我國西晉詩人、音樂家、軍事將領。史載,劉琨二十歲時與祖逖同為司州主簿。有一天,劉琨二人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聞雞起舞”的成語即源於此。

燕趙多激昂慷慨悲壯之士,劉琨無疑是其中的一個。晉“八王之亂”後,民族處於危難之中,劉琨臨危赴命,任並州刺史。他以孤弱之師,義無反顧地與匈奴作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留下了“聞雞起舞”、“枕戈待旦”、“先吾著鞭”、“多難興邦”典故,對世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立誌成才,報效國家,是無極百姓和劉氏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偉人對其極為推崇,毛澤東曾把大禹“惜寸陰”、諸葛亮“不靖中原,誓不回師”、劉琨和祖逖“聞雞起舞”三者相提並論,號召人們向這些著名的曆史人物學習。

我作為劉琨家鄉人,在對先人敬仰的同時,更希望“聞雞起舞”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在看到華芳國創作的長篇曆史小說《聞雞起舞》的時候,心裏邊欣喜不已。原總參兵種部政委田永清少將,潛心於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研究,出於對家鄉曆史名人劉琨“聞雞起舞”的崇敬,曆訪書法名家和黨政軍領導求其墨寶,收藏數百幅之多,倡議支持縣政府在縣城建起了“聞雞起舞”書法碑苑。這次《聞雞起舞》小說的創作出版,更形象地展現出劉琨愛國家愛民族的人格魅力,是無極曆史文化建設、劉琨文化研究的又一成果。

我生在無極,長在無極,從事了一輩子行政工作,深感文化傳承對於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閑暇之餘,關注的東西就多了一些。當然,於文學而言,是個外行人,是個熱心的讀者。我認為,不管是對於曆史人物,還是對於曆史題材的文學作品,都應當客觀公正地看待。華芳國是無極本土成長起來的作家,早在十幾年前就出版過長篇小說,曾創作出以史村針織業發展為背景的小說《凡人懷樹》,近年把視角深入到地方曆史文化的挖掘上,其努力應當肯定。我相信作者會把對家鄉的感情,化作美好的精神食糧,在無極這方神奇的土地上,汲取營養,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聞雞起舞》的出版,開創了無極曆史題材文學作品的先河,有助子孫後代了解曆史,熱愛家鄉,對青少年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必然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

2010年春節於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