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兩人在實現個人抱負方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因此,劉琨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劉琨堅守晉陽,成為北方抗擊匈奴的中堅力量,在晉朝的皇帝被俘,洛陽失陷的形勢下,劉琨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幽州的王浚被劉聰大將石勒擊敗後,並州實際上處於領導北方抗擊匈奴的中心位置。當然,劉琨以孤弱之旅對抗正在處在上升中的匈奴勢力,所遭遇到的艱難困苦是難以想象的。即是如此,他堅持到了十餘載,中間許多以少勝多的故事,流傳到至今。有一次,匈奴五萬大軍圍攻晉陽,劉琨僅靠數千人的隊伍,守了一個多月。就在敵人疲憊之時,劉琨乘夜登上城樓,對著敵人吹起了胡笳。胡笳是古代匈奴民族的一種樂器,與現在的笛子相似,當時非常流行。劉琨長於吹胡笳,創作出了著名的胡笳五弄,即五首曲子。胡笳五弄反映的是邊塞生活,淒婉動聽,悲愴感人,能引起戍守邊塞者思鄉之情。劉琨趁著月光,發出幽幽的琴聲,一下子打動了匈奴士兵,瓦解了他們攻城的意誌,保住了晉陽城,創造了音樂史上的奇跡。
在河北淶源,還流傳著劉琨巧勝石勒的故事。石勒是後趙的創立者,當時依附於劉淵,英勇善戰。石勒率領十萬兵馬,企圖從側翼進攻晉陽。劉琨帶兵數萬前往阻擊。當劉琨率部趕到拒馬河邊的時候,石勒也攻打到拒馬河對岸二十餘裏的地方。劉琨深知石勒的實力,一路上不斷思謀良策,一看到了水流湍急,河麵寬闊的拒馬河,心中一動:這不就是一道阻擋敵兵的天然屏障嗎?當下,他便下令大軍在河岸布防,多備滾石檑木。兵馬布置妥當,劉琨心中又想:這道河雖然能阻擋石勒一陣,給他造成些傷亡,但他仗著人多,硬衝過來了怎麼辦?到那時,他強我弱,還是勝少敗多啊!劉琨領著幾個貼身衛士,信馬由韁順河察看地形。絞盡腦汁,卻是一籌莫展。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天空中烏雲翻滾,看樣子要下雨。劉琨一行人打馬急行,路過一片樹林,隻見一個放牛人把一條長繩繞在了幾棵大樹上,然後,他把牛群趕進這個繩子做的牛圈裏,那繩子正好擋在牛的脖子下邊,牛隻好乖乖地呆在裏邊了。看到這個情景,劉琨心中豁然開朗,把腿一拍,大叫一聲:“對,就這麼辦!”
劉琨返到大帳,立即傳令,一部分軍士到河上遊阻住水流,使水麵降低,另一部分士卒,趕製繩索、鐵蒺藜,然後在河中打上木樁,橫攻堅八拴上了無數條帶鐵蒺藜的絆馬索。石勒帶領兵馬到了河對岸。他遙望對麵劉琨的兵馬少於他,先自勝三分,加上一路上勢如破竹,所向無敵,所以便不把劉琨放在眼裏。見河麵風平浪靜,河水不深,便不讓軍卒休息,馬隊在前,步兵在後,擺開長蛇陣,要一鼓作氣,殺到對岸。哪料想,石勒的馬隊剛到河中間,隻聽劉琨陣中一聲驚天動地炮響,上遊雷鳴般湧來一股巨大的水流,霎時間,騎兵隻露腦袋,步兵衝走無數,騎兵再往回返時,那馬卻怎麼也走不回來了。原來,劉琨在河中布置的鐵蒺藜、絆馬索,近靠石勒這邊河岸,稍低一點,經水一衝,陡然高了起來。再加上剛衝時,戰馬勁頭足,難以抵擋,往回退時,亂了陣腳,戰馬光轉磨,就是回不去。石勒眼睜睜看著他驍勇善戰的騎兵全軍覆沒,不由大叫一聲,吐了口鮮血,從馬上栽了下來。眾兵將見主帥落馬,慌忙退兵三十裏。後來,終因過不了這條河,隻得怏怏而回了。這條由淶山發源的淶河,被改成了英雄的名字——拒馬河。
燕趙自古多慷慨激昂之士,劉琨祖逖就是他們其中的代表。史稱,祖逖常懷收複之心。在劉琨被害的318年,祖逖組織起北伐隊伍,橫渡長江,揮師北上,與石勒戰鬥了數年,很可能是受到了劉琨“先吾著鞭”的激勵。劉琨“先吾著鞭”、爭先奮進的事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燕趙兒女。
四、多難興邦——英雄末路的心靈絕響
多難興邦,最早來源於《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其意思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多災多難的非常時期,往往會激起人民發憤圖強,團結一致,戰勝困難,因而使國家強盛起來。
東晉後期可謂是多災多難。八王之亂中的王爺,幾乎一個不拉的被殺,最後的勝利者司馬越也在戰亂中暴病而亡,更可悲的是公元313年,洛陽失陷晉懷帝被劉聰俘獲。事過三年,在長安即位三年的晉湣帝又遭到了同樣的命運。公元316年12月,又餓又渴的西晉皇帝司馬鄴哭著對麴允說:“今窮厄如此,外無救援,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年僅十七歲的晉湣帝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隻能依禮做足全套投降儀式,乘羊車、肉袒(露出左臂,割除袍袖),銜璧(口中銜玉璧),輿梓(車上拉著棺木)出東門降。
劉琨得此噩耗,複仇心切,與石勒決戰於太行山,致使敗於石勒。劉琨在隻剩下千餘人的情況下,來到幽州與段匹磾結為聯盟,以圖再戰。劉琨父母妻子被害,失去經營了十年的並州,心情可想而知,可以說他是在自身飽受戰爭傷害的時刻,仍保持著昂揚的鬥誌。
可是再看大傷元氣的晉王室,隻有左丞相司馬睿鎮守建康(今南京),還有點實力。隻是他缺少劉琨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敢於亮劍的精神,眼看中原廣大地區淪陷,百姓遭殃,卻穩坐江南,縮手縮腳。劉琨對此是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但他別無選擇,隻能把振興中華的希望寄托在司馬睿身上,於是親自寫好《勸進表》,遣溫嶠去建康送上。他勸司馬睿繼任帝位,把國家大事勇敢地擔當起來。鼓勵他發憤圖強,不要怕困難。劉琨在《勸進表》中寫道: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意思是說:國家接連遭到這麼多的危難,使朝廷深深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能從危難中獲取教訓,奮起救危赴難,那麼壞事也許就可以變成好事。“多難”反倒可以激勵我們複興晉朝,鞏固邦國;“深憂”也可使皇上認清形勢,痛下決心。“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從這兩句話,後來就演化出“多難興邦”這句成語。
這樣,司馬睿就在那時當上了東晉的第一代皇帝,即晉元帝。可是晉元帝到底沒有北伐的決心,劉琨終被殺害,祖逖也憂憤而死。東晉偏安東南的局麵一直繼續了一百多年。
但“多難興邦”這句成語卻流傳了下來。曆代的愛國誌士,每當國家遭遇困難憂患的時候,往往用這句成語來自勵和激勵別人。
《聞雞起舞》終於要與讀者見麵了,但是我心裏並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從創作到出版,曆時三載,一直壓在我的心頭,此時此刻,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對於劉琨,史學界的評價素有差異,但他仍然被許多人視為英雄。我認為,一個有缺點的英雄人物,才是真實的,也符合藝術的真實。我所給予讀者的,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個真實的劉琨。劉琨是我的家鄉無極人,我對他祟敬的同時,更有幾分偏愛。作為無極的作者,我感到有責任對家鄉曆史文化的傳承做一點貢獻。而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以劉琨為主人公的小說出現,於是產生了創作劉琨藝術形象,弘揚“聞雞起舞”精神的想法。
此題材受到了河北省民俗協會會長袁學俊老師的重視,多次鼓勵要把“大將劉琨”搞出來。石家莊市文聯周喜俊主席則要求把《聞雞起舞》打造成藝術精品。但劉琨生前距今已近1700年,資料較少,我感覺難度很大;劉琨是個文學家、音樂家,對作者知識麵的要求又很高,所以遲遲沒有動筆,隻是在逐步地積累資料。直到2007年初夏,我下定決心寫《聞雞起舞》。沒想到進展順利,僅三個月就拿出了初稿。當時我非常興奮,感謝網絡,正是由於互聯網,大大地開闊了我的視野,查閱了上百萬字的資料,也才有了劉琨小說的問世。我沒想到的是,後續修改卻異常麻煩,在後來的一年多時間裏,修改了十幾稿。因為作品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情節複雜,需要擴展或者精細雕琢的地方就會有很大空間。同時在把握曆史真實和藝術虛構上,也需要好好斟酌,處理得當。我體會到,創作曆史小說,實際上就是學習豐富曆史知識的過程。由此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獲了許多。
《聞雞起舞》融入了部分武俠言情內容,以增強可讀性,可以說是我小說創作的一個新起點,特別是語言文字上有了新的突破。我愛讀金鏞的武俠小說,一直也想將其引人入勝的情節放到現代小說中來,卻沒有成功。這次在《聞雞起舞》中,我作了些嚐試,力圖塑造出一個俠義的劉琨形象。這是我首次涉足曆史和武俠題材,雖說感覺欣慰,但毛病肯定不少,請讀者批評指正。
在小說的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田永清將軍的推薦,劉琨文化研究會會長劉雙牛先生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劉誌敏、劉書軒先生積極熱情地支持,還有一些在修改校對過程中付出辛勤勞動的朋友,在這裏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聞雞起舞》付梓之際,時逢石家莊市征集童謠作品,遂作《無極有劉琨》,謹此表達對英雄的敬仰。
無極有劉琨,西晉大將軍;
朋友是祖逖,兩人情誼深;
夜半聞雞聲,舞劍立雄心。
劉琨好文章,詩歌鑄劍魂;
笛子吹得神,城樓退敵軍;
一心保國家,美名傳後人。
§§附1:一段曆史、一些人物、一種欣慰——讀華芳國老師的長篇小說《聞雞起舞》
李婷
對聞雞起舞的故事,我向來知道的並不多。在以前的印象中,它隻是一個成語,而關於它的來源更是模糊不清的。
聽說華芳國老師在寫長篇小說《聞雞起舞》,已是一兩年前的事了。之前也看過他寫的一些小說,在博客上交流過,雖然未曾謀麵,但能感覺到他是一個在文學創作上十分勤奮而成果豐碩的人。
最近,拿到他郵寄來的《聞雞起舞》,看到他多年來的心血終於濃縮成這本印刷精美的書籍了,我從心裏為他感到高興。我想,看到自己的書出版,大約是每個嘔心瀝血的寫作者最高興的事了。
因為一直在上班,我隻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它。可是,一看之下就被它吸引住了。
這是一本曆史小說,它展示的人物是無極縣曆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英雄人物——劉琨。展現了他所生活的我國曆史上那個動亂的年代——西晉時期的一段曆史。劉琨一家世代忠良,他和好友祖逖“聞雞起舞”,並給他們創下的雙劍合壁威力無窮的劍法起名為“聞雞起舞”;他精通音律,自創“胡笳五弄”,並用它擊退了胡人石勒的進攻;他忠心報國,一心想用自己的才能和忠心效忠晉室,卻因為晉朝皇室的動亂而無所依從;他同情民眾,始終把人民的疾苦掛在心頭;他儀骨柔腸,幾十年如一日愛著石若蘭卻最終沒能走進彼此的心底。最後,在原來盟友段匹禪的猜忌之下,借晉元帝之手將劉琨處死,一代英雄離開之時,世界飄起了五月之雪……
讀完劉琨的故事,心緒久久地不能平靜。
華芳國老師的《聞雞起舞》,展示的是一段亂世的曆史。西晉處於兩晉南北朝的中段,那是中國曆史上朝代更替頻繁戰事繁多的一段動亂的曆史。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劉琨縱有“聞雞起舞”的絕世劍法,自創“胡笳五弄”的精美音律,最終也隻能把一腔熱血和抱負付諸東流,連同他的家人都客死他鄉了。亂世造英雄,可是亂世也覆沒了英雄,英雄為了自己所忠實的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可是英雄的血沒有流在戰場上,卻流在了自己人的傾軋和猜忌中。所以我們隻能在敬佩英雄的同時,更加感慨於那個時代,它沒有讓英雄精忠報國的偉大願望得以實現。但同時,它也不能改變英雄始終忠於國家,力圖救人民於水火從而受到後世乃至今日的人們一致崇敬。
曆史小說之所以難寫,就在於它是介於曆史與小說之間的,兼有兩者共同的特點。曆史一般來說都是過去的事情,是發生於生我之前的事,而作者所寫的西晉距今已近兩千年了。這其中的許多曆史史實作者隻有通過大量的查閱曆史資料才能得到,這就需要做大量的繁複的工作。而同時,作為小說,《聞雞起舞》的筆觸所涉及人物眾多,小說以時間和事件的發展為線索,除了主要人物劉琨及石若蘭、盧雪、盧諶、祖逖等,筆墨所到之處,描繪了大量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場景、人民的生活狀態等等,多方位多場麵地描摹出了西晉時期由於皇室無能各王爭亂而導致的連年戰亂國力衰竭民不聊生的現狀,而像劉琨這樣有蓋世武功有極高音樂造詣,對國家赤膽忠心對人民同情有愛護的英雄最終卻仍遭殘害,為自己所熱愛的民族和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小說在成功塑造劉琨這個英雄人物的同時,也塑造出了很多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如美貌聰穎的石若蘭,在父親被石崇被害後,一心為父報仇,後又受指使來殺害自己一直愛戀著的劉琨,她遲遲不忍動手,最終與劉琨失之交臂削發為尼以度餘生;和劉琨一起創建“聞雞起舞”劍法,和他一樣有理想有抱負卻同樣難以實現的祖逖;劉琨的妻子美麗善良的盧雪;輕信石勒之言,一心想自立為王最後被石勒殺害的王浚;對劉琨充滿敬意,邀請劉琨來到幽州最後卻在他人的讒言之下,對劉琨充滿懷疑和猜忌最終借晉王之手殺害了劉琨的段匹禪;手握重兵、成為劉琨主要對手、自立為王的胡人石勒,以及二十四友的潘嶽、盧諶,還有石崇、徐潤、桃花、劉群、令狐盛、劉淵、小婉、青荷等等人物,作者通過一個個事件的發生,一段段的曆史故事的演變,娓娓道來,將一個個人物的性格、心理放在事件中去描述,因而寫得栩栩如生,除主要人物外,書中各類人物眾多,但他們的各自不同的性格在作者筆下各富形態,各自不同的經曆、個性和人生遭際躍然紙上。
小說中,華芳國老師應用傳統小說的一些固有的寫法,加之以武俠小說的部分傳奇和生動的語言,更有助於人物經曆和各自品性的展示。如在小說的開頭一章他寫道:“那紅衣少女,靜如處子,美若天仙,絲絲琴音中幻化出無數個光環縈繞。”優美的語言加之以傳奇小說的特色,有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節的開展。而小說的結尾更是意味悠長,作者寫道:“……雪漸漸地飄落下來,劉琨多年沒遇到過五月雪了。站在院子當中,任憑雪花落在身上。雪不大,夾雜著小雨點,劉琨的睫毛上,鼻尖上,都是雨雪。他感受到了一陣陣寒意。地上也是一些雪點,她們無怨無悔地溶進黃土地中。這是蒼天給越石我最好的禮物了,劉琨閉上眼睛,心一點點地沉降著。/世界卻在飄舞,一片雪白。”結尾寫得很含蓄,很富有詩意,可是這樣詩意的描述之後,憑借我們的想像,接下來就是一個一點也不浪漫的結果——劉琨終於走向了生命的終點。也許,作者不忍心讓他筆下的英雄就這樣英年早逝,而且死在了自己所熱愛的國家所忠實的朋友的猜忌之下。所以作者就以這樣隱晦而富有詩意的場景讓他和我們心目中的英雄詩意地離去。
曆史是一麵鏡子。大浪淘沙,一些東西會永遠地淹沒在曆史的塵埃裏,但更有一些東西會讓我們永久地銘記。英雄遠去了,曆史走遠了,但很多東西仍會流傳下去,直至久遠。讀華芳國老師的《聞雞起舞》,感受到作者故裏河北省無極縣這位英雄劉琨的浩然正氣和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的赤子之心。可惜的時,他生不逢時,雖有絕世武功和很高的音樂才華,一腔報效國家和人民的熱忱卻沒有能夠實現他的願望和抱負,最終把性命葬送在了自己人的手裏。但是,在任何時候,英雄始終都是英雄,他會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愛戴,無極人也為自己的家鄉有這麼一位英雄而自豪。作為一名無極人,華芳國老師通過自己的長篇小說,把英雄生平再次在讀者麵前進行展現,使後來者更詳細地了解這段曆史,了解英雄那些那些鮮為人知的事跡和他走過的坎坷,然而卻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生命曆程,為英雄對國家對人民一片赤誠之心感動,也為自己作為英雄家鄉的人感到自豪。想起前段時間一些媒體熱炒幾個地方爭搶自己是秦檜的故裏和西門慶的家鄉,以產生“名人”效應時,不禁為這些在曆史上遺臭萬年的人物再次吃香而感到困惑:如果連這些在曆史上已有定論的賣國者和惡人都值得惡炒而給自己帶來“名人”效應的話,那麼真不知我們的輿論倡導的是什麼樣?是真善美,還是假醜惡?所幸,華芳國老師的《聞雞起舞》描繪了在那個動蕩的曆史時期,在那樣艱難的歲月裏,我們已經有為國為民爭戰一生直至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的英雄,可見我們的輿論始終弘揚著主旋律,弘揚著愛國愛民的民族氣節,弘揚著忠於國家熱愛人民的最樸素然而卻是最偉大的情懷,這真讓我們值得欣慰。同時,想一想英雄生活的顛沛流離,空有一腔抱負卻終落得“壯誌未酬身先死”的結局,我們是否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國泰民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時代而為自己感到欣慰,感到由衷地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