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聽說爹和兄弟被捕,急火攻心,昏厥在地,從此一病不起,段末杯把他送回幽州交給了段匹禪。

段匹禪心裏一點也不好受。為劉琨這件事情,下邊不少將士竊竊私語。雖然殺了王據張三幾個想救劉琨的人,心中卻更沒底子了,萬一明天再有人救劉琨,這樣三殺兩殺,還有多少將士夠殺的。放了劉琨吧,自己算什麼?將來怎麼辦?他們一旦和段末杯聯手來報複,自己就真的死無葬身之地了。

轉眼到了五月,段匹禪正在騎虎難下,建康王敦派來的密使到達薊城。段匹禪高興起來,心想,救星終於來了。

這天,劉琨得到一張紙條,上麵寫著:王敦派來使臣,大都督有救了。

劉琨神色怡然地笑一下,心裏道,王敦派使來,我的死期到了。劉琨雖說多年不在京城,但對於幾個老臣了如指掌。王敦是晉武帝的駙馬,一向老謀深算,說來也有些本事,眼前在朝中可稱得上是第一顧命大臣。他派來的使臣沒來看我,必有深意。劉琨預感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設法與子侄傳話說:“王敦使來而不告我,是要殺我。死生有命,但恨仇恥不雪,無以下見二親。”言及此,淚下如雨。

王敦使臣密告段匹禪,讓他殺掉劉琨。段匹禪外迫於王敦,又內懼屬下造反,就聲稱皇上詔旨,下令誅殺。

死對於一個一心為國盡忠,卻屢遭挫折的人來說,有一種如歸的感覺。

這又何嚐不是一種解脫。

劉琨再一次地仰視蒼穹,見烏雲如雁,紛紛南行。他情思悠悠,此恨綿綿。短暫的幾十年間,經曆最多的就是這個死字了。二十四友中死的所剩無幾,父母妻子遇害,手下將領戰死……往事湧心頭,感覺音樂從空中飄蕩著,可能是徐潤在等他暢敘韻律……也許令狐盛在半路上會向他訴苦,他不知道還能不能和令狐盛一起煮酒論英雄……

看守他的衛兵端上來豐盛的酒菜。

劉琨的視線落在酒菜上,他什麼都明白了。他抬起眼瞼端詳著其中一個衛兵,看樣子他還是個不足二十的孩子。

或許是劉琨的目光慈悲,讓小衛兵感受到了親近。小衛兵怯懦地說:“大都督,我們能聽你彈一曲嗎?”

這的確是個骨瘦如柴的孩子。劉琨瞧出來,為這個要求,他不知鼓足了多大的勇氣。劉琨啼血的心突然一陣怒放。他取出斷弦的琴,輕輕地撥動著。琴聲中凝聚起重重殺氣。聶政俠義,視死如歸。嵇康大才,清淡魏晉。琴聲中往事似隱似現,洛陽晉陽,親人朋友,一一地閃過。琴聲淩空似彈,將劉琨的滿腔悲情和遐思,一直投向遠方,遠方……

這就是他好久沒有彈過的《廣陵散》。

若蘭,你還能聽到嗎?

小衛兵表情滯呆,淚珠在臉上凝固了。

……雪漸漸飄落下來,劉琨多年沒遇到過五月雪了。站在院子當中,任憑雪花落在身上。雪不大,夾雜著小雨點,劉琨的睫毛上,鼻尖上,都是雨雪。他感受到了一陣陣寒意。地上也是一層的雪點,她們無怨無悔地溶在進黃土地中。這是蒼天給越石我最好的禮物了,劉琨閉上眼睛,心一點點地沉降著。

世界卻在飄舞,一片雪白。

§§尾聲

胡風肆虐中,英雄的星辰隕落,年四十八歲。時太興元年五月癸醜,即農曆五月初八,公元318年6月22日。

這一年夏天,他的老對手劉聰夢見劉琨向他招手,竟也糊裏糊塗地跟了去。

段匹禪所部人心渙散,將士紛紛離去,不久就落荒而逃,使幽州落入石勒之手。他在悔恨中度過幾年俘虜的日子,最終也沒免了被殺的結局。

石勒在劉聰死後攻下幽州,甩開了興漢的衣缽,自立趙王,爾後登上帝位,建立後趙。

盧諶見證了段匹禪的悲劇,聽說朝廷不敢吊祭劉琨,上表申理,文旨甚切。兩年後,晉廷才追贈劉琨為侍中、太尉,諡曰湣。盧諶後至遼西,不得南渡,在北方流離近二十年。遼西破,複為石虎所得,任為中書侍郎、國子祭酒、侍中、中書監。後冉閔誅石氏滅後趙時,於襄國遇害,留下臨終囑托:“吾身沒之後,但稱晉司空從事中郎爾。”

祖逖在獨自北伐,跟劉虎爭戰中,卒於公元321年。

劉琨葬身地已是千古之謎,傳安次(今廊坊市)樓桑村曾有劉琨墓,碑文寫道:

太尉鎮三州,屯兵征北城。

時與段匹磾,教首結同盟。

奈何口血幹,背義殺忠貞。

樓桑村安在,壯士為不平。

星移鬥轉。時空隧道進入南宋朝,國家再次處於風雨飄搖中,聞雞起舞綻放異彩,抗金英雄們撫今追昔,從劉琨那裏找到了精神的鏈接。他們透過聞雞起舞對話,彼此共鳴。大詩人陸遊寫下《夜歸偶懷》七言:

買醉村場半夜歸,西山落月照柴扉。

劉琨死後無奇士,獨聽荒雞淚滿衣。

民間傳劉琨墓在無極。《無極縣誌》載,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民族英雄文天祥途經無極,寫下《經劉琨墓》:

中原經分崩,壯哉劉越石。

孤跡起幽州,雙手扶晉室。

福華天意乖,匹磾生鬼域。

公死百世芳,天下分南北。

文天祥被俘後,在解往大都途中,仍然在追尋劉琨的足跡。詩人淚眼久迷離,感悟多多,透過幾百年的時空,與劉琨進行著心靈的交流,揮毫作詩兩首,其一《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寥陽殿上步黃金,一落顛崖地獄深。

蘇武窖中偏喜臥,劉琨囚裏不妨吟。

生前已見夜叉麵,死去隻因菩薩心。

萬裏風沙知己盡,誰人會得廣陵音。

其二《無題》:

大宋江山與日西,淚酒樓桑哭太尉。

神遊舊夢舞晨雞,眼前已是閻羅殿。

心底猶飄帥字旗,荒塚而今何處覓。

李清照也留下了“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的詩句。

歲月蹉跎,光陰似箭。公元2005年,劉琨祖逖在河北燕趙曆史文化名人評選活動中,被列入“八英”之一。在無極故裏,聞雞起舞石刻碑廊,鐫刻著周恩來等上百位名人書寫的聞雞起舞墨寶。

筆者駐足於公園中刻有劉琨畫像的石雕前,見他激情飛揚地演示著聞雞起舞劍法……

§§後記

小說結束了,卻有許多話要向讀者交流。小說原名《聞雞起舞》後在網絡上改名《化蝶》。《聞雞起舞》突出的是主人公厲誌的人生,《化蝶》剛是他思想的轉變。關於劉琨的一生,我覺得有必要向青年作者作一個介紹。可以說大俠劉琨的人生用四個成語概括。

一、聞雞起舞——青年劉琨的理想縮影

與無極曆史人物有關的五個成語,其中有四個源於劉琨,首當“聞雞起舞”。

據史料記載:劉琨二十歲時與祖逖同為“司州主簿”(司州,今河南洛陽一帶。主簿,管文書簿籍的官吏)。祖逖自幼性格豁達坦蕩,輕財好俠,常散穀帛救濟貧困之人,很受人們尊重。劉琨兩人意氣相投,對於當時內憂外患的國家危局抱著共同的看法,也懷著共同的報國決心。兩人夜間同睡一床,經常談到深夜。有一天,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意思是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不這樣想,這是在催促咱們起床練劍啊。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

聞雞起舞因此成為被世人傳頌的成語。

青年劉琨才華橫溢,文武雙全,與祖逖夜半起舞,鏗鏘論劍,奠定了他將來報效國家的基礎。這裏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是夜半起舞呢?原因在於,此時的雞叫,並非雄雞唱白,而是荒雞亂叫。所謂荒雞,就是說雞不守規則,在不該鳴叫的時候叫喚,半夜雞叫,打擾人睡覺,所以有人說是“惡聲”,犯兵戈之象,而他們卻對此提出來新的見解,這說明當時劉琨祖逖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

說劉琨才華出眾,絕非虛言。青年劉琨雖說沒有給我們留下眾多的作品,但從兩個側麵就可以看出他在京都洛陽的地位,一是當時洛陽有一句名言:洛中奕奕,慶孫越石。越石就是劉琨的字,慶孫是他哥哥劉輿的字。可見他兄弟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另一個證明就是,他兄弟兩個同時是二十四友中的成員。

二十四友集中了洛陽最著名的才子,就像現在的文學沙龍,包括:陸機、左思這些在文學史上輝煌燦爛的明星。領軍人物是賈謐、潘嶽、石祟三人。這三人各有特點:賈謐是皇後賈南鳳的侄子,十分得寵,有權。潘嶽號稱第一大才子,有才有貌。石祟富可敵國,有錢。劉琨在他們中間,算是個青年分子。他能進到這個圈子裏,就說明了他在當時上流社會的影響。但劉琨不同於石祟、潘嶽、賈謐三人。

石祟靠在南方當官,短期內聚斂了大量財富而出名。他在曆史上有三個亮點,一是娶了江南第一美女綠珠。二是在洛陽金水河畔建了座比皇宮還富麗堂皇的莊園——金穀園。三是敢與皇帝的舅舅王愷鬥富,生活十分奢侈。在一次跟王愷鬥富時,竟毫不在乎的把一棵價值連城的珊瑚樹砸爛。王愷家用糖水洗鍋,石祟便命廚房的人把蠟燭當柴火燒。王愷在洛陽到他家的路上建起四十裏的屏障,石祟用比紫絲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裏,從金穀園直通洛陽。

潘嶽是洛陽第一美男,容貌瑰偉,傳說他年輕時候出洛陽,婦人們都爭飽眼福。潘嶽非常專情於他老婆,恐怕生出非議來,竟不敢在街市上行走,有事出門,隻得坐了車子。誰想一些婦人究竟放他不過,大家不約而同,預先買了果子放在袖中,等他車子經過,就一齊拋擲出來,做個半愛半恨之意。潘嶽的詩賦在二十四友中首屈一指,可惜他陷入謀殺太子的政治活動,惹來殺身之禍。

賈謐是在晉武帝稱帝時立了大功的賈允的外孫。賈允隻有兩個女兒,長女賈南鳳嫁給了晉惠帝,賈謐是二女賈午的兒子,過繼給賈家。賈謐是有政治野心的,是賈南鳳集團的主要人物,直接參與了謀害太子的活動。

青年劉琨雖說和這些人做朋友,但不參與他們的政治活動,隻是落了個嗜聲色的名頭。劉琨對音樂頗有研究,不僅漢族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對胡人的胡笳也有很高造詣,可以說是當時洛陽最有名的音樂家之一。西晉時期是個華麗的時代,講究生活享受,而不求進取。年輕的劉琨也無疑受到了這種影響,他能做到潔身自好,非常難能可貴。倒如:當時服五石散在貴族當中盛行,五石散包括:石鍾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石散相當於現在的搖頭丸,是有一定治病功能的毒品。能讓人上癮,精神失常,劉琨對此是敬而遠之。

劉琨雖說有聞雞起舞精神,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公元291年,西晉統治集團間的矛盾激化,八王之亂開始了。二十四友中的賈謐、石祟、潘嶽和陸機陸雲兄弟等先後被殺。這裏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麵是政局變幻無常,另一方麵是劉琨兄弟能夠官運亨通,受到諸王的普遍器重。其實劉琨並沒有什麼“護身符”,能夠讓他立身的正是他的才華和正直。當然,劉琨同樣沒有跳出作為人臣的宿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諸王的紛爭中,打打殺殺,隨波逐流,致使他的青年時期沒有大的作為。

把劉琨放到曆史環境中去看待,青年劉琨的確是一個有頭腦,有誌向的大才子。既非生來就是懷有雄心壯誌的英雄,也不是像一些人貶低的那種紈絝子弟。聞雞起舞正是他青年生活的縮影,是他勵誌的精神依托,是留給後世青年立誌報國、及時奮發的寶貴遺產。

二、枕戈待旦——通向並州的坎坷之路

枕戈待旦一語首次出現在劉琨的《給親故書》中,劉琨說:吾枕戈待旦,誌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書信寫給誰的,已無法考證,但是他表達的含意卻是那樣的真實。戈是指古代的一種兵器;旦是說早晨。意思是立誌殺敵,枕著武器睡覺等天亮,時刻準備作戰。

公元306年,長達十幾年的八王之亂終於結束,而此時,劉琨已經整整三十六歲。他對這場骨肉相殘的爭鬥,早已厭倦,盼望建功立業的情懷,始終激勵著他衝出被諸王利用的怪圈。次年,這個機會終於來臨。由於司馬氏各王自亂,匈奴人劉淵自稱漢王,接下來自立為漢帝,致使並州大部落入胡人之手,陷入極度混亂中。這時晉王朝實力大不如從前,攝政王司馬越希望能有力挽狂瀾的將才為其江山出力。於是劉琨在哥哥劉輿的推薦下,出任並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領匈奴中郎將。

刺史在當時也算是封疆大吏了,可是司馬越實際上隻給了他一頂官帽子。一切要劉琨自己去拚搏,去從胡人的口中奪。他麵對的敵人當然就是劉淵。

劉淵何人呢?南匈奴的左賢王。因為在漢朝時有與匈奴和親的習慣,劉邦的宗女嫁給他的祖上為妻,故此世襲劉姓。劉淵自幼生長在中原,武藝高強,在匈奴中威望很高,看到司馬氏族自相殘殺,他便乘機回到左國(今天的山西省離石一帶),起兵自稱漢王,以後又稱帝。史稱五胡亂中華,就是從他這開始的。他的兒子劉聰和大將石勒,在曆史上都很有名,一個在劉淵死後奪取了帝位,一個當了後趙的皇帝,所以說非常厲害。前並州刺史司馬騰,被劉淵打的落荒而逃。那司馬騰是誰呢,司馬越的親弟弟,試想他都打不過劉淵,讓劉琨去吃這個燙山芋,劉琨能好受嗎。但是劉琨無所畏懼,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就帶著新招募的約一千人的隊伍出發了。

京都洛陽離並州府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近千裏地,中途要經過胡兵割據的許多地方,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隻是他作為文學家,具有浪漫主義情懷,毫不氣餒,在穿越波瀾壯闊的黃河時,他劍指河水:“不消滅胡虜,有如大江!”路經板橋,劉琨以千人的隊伍,打敗了劉淵大將劉景率領的萬餘名胡兵的堵截。他後來在寫給皇帝的奏折中寫道: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離四散,十不存二,扶老攜幼,不絕於路。死亡委危,白骨橫野。哀呼之聲,感傷和氣。輒以少擊眾,冒險而進。群胡數萬,周匝四山,動足遇掠,開目睹寇……如此危險的時刻,劉琨怎麼能睡上一個安穩覺?他枕戈待旦,隨時隨地地準備武器與敵決戰,成了家常便飯。

劉琨帶領著招募來的這點人馬,跋山涉水,衝破匈奴漢帝劉淵部的重重障礙,於永嘉元年(公元307)三月轉戰到了晉陽。這時,經曆了戰亂和饑饉洗劫之後,並州已經剩下不到兩萬戶,而晉陽僅是一座空城“府寺焚毀,僵屍蔽地,其有存者,饑羸無複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晉書·劉琨傳》)。即便如此,劉淵的部眾還常常來騷擾搶掠。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劉琨率領軍民,剪除荊棘,收葬枯骸,安撫百姓,招徠流民,一麵加強軍事防禦,一麵抓緊生產自救。老百姓攜帶著武器下地耕耨,士兵在周圍警惕地守衛。

這其中,最令人敬仰的是,作為臨危受命的將軍,他造府朝,建市獄,為晉陽古城寫下最為光輝的一筆。晉陽城是春秋末年趙鞅的家臣董安於建造的,曆經了800餘年的滄桑巨變,再加上風雨剝蝕、戰火熏烤,形同西晉王朝的一處破院。董安於當年建造的晉陽城,雖然為趙國的奠基發揮過重要作用,卻也不過“城周四裏”。此小城、危城,又如何能抵擋得了匈奴人?劉琨便決定擴建晉陽城,想構築起晉陽百姓的一處安樂窩。於是,一座新的晉陽城便在汾河岸邊拔地而起。“城周二十七裏”,比起原來的老城擴大了許多倍。就這樣,農人複耕,商賈得市。“一日之中歸者數千”,逃亡的百姓也紛紛回來了,“雞犬之聲複相接矣”。

劉琨還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寫出了著名的《扶風歌》: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據鞍長歎息,淚下如流泉……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窮。唯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鎮守並州十年間,劉琨麵對強敵,幾乎天天是打打殺殺的日子。圍繞晉陽城,多次和匈奴人開展拉鋸戰。正如他在上表中寫道的:“勒據襄國,與臣隔山,寇騎朝發,夕及臣城……”此形勢下,他如何不“枕戈待旦”?

總結劉琨的一生,如果說聞雞起舞飄揚著他青春的旗幟,而枕戈待旦則是他人格價值的核心。從他抗擊匈奴漢帝劉淵的實踐看,枕戈待旦也同時是對他生命戰歌的生動寫照。

三、先吾著鞭——建功立業的艱難歲月

青年時的劉琨和祖逖聞雞起舞,被世人傳為佳話,可是不久他們就分手了,劉琨加入到二十四友文學社團中,祖逖在齊王手下做事。接下來八王之亂開始,二人分別事於不同的王爺。史評,青年祖逖輕財重義,有宏大的誌向。劉琨雖然才高八鬥,卻受到了當時奢侈風氣的影響。但是麵對動亂的時局,劉琨的態度是,在不斷進取中尋找實現自己抱負的途徑,他先後加入到趙王的團隊,趙王被殺後,又能夠與齊王、成都王等合作,最後在東海王執政時,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踏上了去並州的道路。比劉琨長5歲的祖逖堅持數年後,也就是到八王之亂後期,對同室操戈的晉王朝極其失望,由於京城洛陽局勢危機,他隨著南遷避難的人們來到江南鎮江,借母親有病的理由,守門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