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曆代遊記5-2(2 / 3)

翼日庚寅,晴霽,登中峰,顧瞻京國,遠眺荒徼,山海混茫無際。東有羅漢洞,高寒襲人。又數息,至雙井,一在樹下,一在亂石間,泉甚冽。又數息,抵仙人台,峭壁斷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粟。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環弈焉。自仙人台尋中會寺,入溪,穿石,荊棘塞路,不可杖,徑僅容雙趾。以匹布縛胸,使人從後挽之,扶藤側足,盤跚而步,危甚。劉子先之,徐子與餘相去數武,摘山花以詩贈餘。餘亦倚聲和之。趺坐石上,一老進麥餅。值饑,食之厭,問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幾二十裏,因憊,坐僧房。久之,起視山岡,兩浮屠相向爭聳,乃自中會反祖越。

從者病,取道石橋,宿南村農家。回望諸峰,如在天上矣。茲山之勝,弘潤秀麗,磅礴盤結,不可殫述。使在中州,當與五嶽等。僻在東隅,高人、遊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③山水以子厚顯,予之劣陋,弗克傳其勝,姑撮其大概如此。

【注釋】

①千山:今遼寧省鞍山市東南的千朵蓮花山,簡稱千山。

②甌脫:一作“區脫”,匈奴語,意為邊境屯守之處。

③柳州:今廣西省柳州市。

【賞析】

作者被貶戍守東北邊地,在由撫順所轉調蓋州衛的途中,順道和友人一起遊覽了千山,寫下這篇遊記。文中沒有濃烈的抒情,也沒有高深的議論,但處處流露出作者欣喜和滿足的感情;文末雖然借千山而有所寄寓,但讀來也感到純然發自作者內心,自然而真摯,於平淡中見真切,於自然中見深情,就是這篇遊記在寫作上的主要特色。文章在結構上,完全符合古代遊記散文的一般規律。而且,作者並不刻意追求構思的新穎,而是順乎自然地隨著自己的遊蹤對千山主要名勝一一加以介紹;他並不刻意追求手法巧妙,而是以質樸無華的文筆如實地描山繪水;他也不刻意追求文辭的華美,而是以簡煉自然的語言進行描述,通篇可以用“質樸自然”四字來概括。我們可以用質樸自然四字來概括本文的寫作風格。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勝地大多在中原地區和東南一帶;盡管作者並非名人,千山也不會因為作者此次一遊而名噪一時;但是,今天的讀者讀過本文之後,也能夠從中了解我們祖國遼闊大地河山之美,了解熱愛山水自然之美自古就是我國人民的一種高尚情趣。

遊金焦兩山記

【作者簡介】

王叔承(生卒年不詳),初名允光,字叔承,改字承父,晚年又改字子幻,自號昆侖山人,明代吳江(今江蘇省吳江市)人。大約生活在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性嗜酒,縱遊吳越山水。其詩為當時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所稱讚,也善於寫散文。有《吳越遊編》、《荔子編》、《楚遊編》、《嶽遊編》等。

【原文】

丙寅五月,同陳貞甫、範伯楨、仲昭兄弟為金山①遊。自京口渡江而西,數裏及山。由修廊左折入寺,廊壁嵌古今碑題數十百,虛敞臨江。寺中,觀中泠泉亭,而井之水,經品為天下第一雲。又左右三四折,數百步,至吞海亭。又上則留雲亭。亭立絕頂,所謂妙高峰也。東顧海門,南絕吳、越②,上遊北襟淮、揚③;長江自岷、夔、湘、汩湧天西來,分下山足,兩岸商舟萬計,檣立如林,江山奇勝,飄然神爽。下峰而南,至江天閣,懸空俯江,大可憩望,輒倚欄觴詠。可二時許,見月出江上,輒徙酌寺門,麵石簰山地飲。山即郭璞墓,釃酒吊之,則暮潮明月作白,如大雪垂天,江寒逼人,不知為夏。又漁舟明滅波際,如畫工寫意家素縑飛灑水墨也。忽憶異時同商任叔、陸伯玉遊此。今商生客死,陸生病,不果來。死生離別,覺江水悠悠者。山有日照崖、頭陀崖、朝陽洞、龍池,會暮夜,不及遊。水有善財石,亦曰鶻山④,分狀證之,蓋兩肖也。月下捫張清河詩碑,指識其字,議者謂張後無詩。或又誦杜少陵“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雲。

遊金之明日遊焦。焦山⑤去金山下流十五裏,是日風大逆,舟人揚帆就風,橫折而下,倍直道六七,乃抵山。其半有關侯⑥祠,飯焉。去祠左折,上登佳處亭,榴花甚吐,童子折一枝,佐飲。見山下江船亂流,僧曰:“漁鰣魚者,斤可十八錢,買而及釜,猶鮁鮁生動也。”右折而上,至吸江亭,則亭對金山而高倍,留雲山亦大於金。金山峻絕,當津渡要衝者易;焦有田可稻麥,山根多巨奇石,如亂獸臥草中,草樹四垂,如衣女蘿衣者,固幽僻藏勝。夫金、焦,伯仲山也,乃坐焦而酹金雲。頃之,客有買鰣魚來者,果鮮活色青,鰓微開合,遂烹魚,酌水晶庵、石庭庵。瞰江,又麵隔江石壁,不減金之長廊耳。會日暮雲垂,且雨,乃濯足江渚而去。按東漢焦光隱此,三詔不起,山以名。今嘉靖中楊繼盛又大書“椒山”二字於壁,及其名氏日月。椒山,楊所自號也,蓋焦、椒同音,或其自負。楊後竟以劾奸論死。忠臣處士,名節略等。陳子曰:“焦山亦雲椒山矣。”

【注釋】

①金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本在長江中,清末時因江沙淤積,與長江南岸相連。

②吳、越: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

③淮、揚:泛指今安徽、江蘇兩省的長江以北地區。

④善財石:在金山東麵江中。善財,指觀音菩薩身邊的善財童子。鶻:一種鷹類猛禽。

⑤焦山:也作椒山、譙山、樵山,在今鎮江市東北,在長江之中,因東漢末年焦光在此隱居而得名。

⑥關侯:三國時蜀將關羽,曾受封為漢壽亭侯,故稱關侯。

【賞析】

作者和友人在分別遊覽了金山和焦山後,寫下了這篇遊記。

金山是津渡要衝,山上有古今碑題數十上百,中泠泉水天下聞名;登絕頂則觀長江氣勢雄偉,江麵商船萬計。作者初登時尚覺飄然神爽,倚欄觴詠;但釃酒吊古而倍感江寒逼人,賞月懷舊而頓覺江水悠悠。在一種蕭瑟淒清的氛圍中,遊人心情沉鬱,僅隻驗證山名、捫碑誦詩而已。

作者筆下的金山,實在是一個世事紛繁之處。文章先以“遊金之明日遊焦”一語貫通,結構簡單卻很嚴密。焦山幽僻藏勝,山上榴花盛開,江中漁船亂流;田裏種稻麥,山間有奇石。遊人懷著極高的遊興,折榴佐酒,買魚暢飲,直至日暮冒雨濯足江渚而去。隨後又考據曆史,議論山名,大發忠臣處士、名節略同之感。

作者顯然是把金、焦二山對比著來寫的。他通過說明它們不同的地理位置,描繪它們不同的景致,敘述遊人不同的活動,抒寫自己不同的感受,賦予這兩座伯仲之山以不同的情境。全文文中有畫,景中有史,既寫出金、焦二山景象的不同特點,又寄托作者對曆史的和現實的感慨。

浣花溪記

【作者簡介】

鍾惺(1574~1624),明代文學家。字伯敬,號退穀。胡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竟陵派創始人,時人稱其詩文為“竟陵體”。其詩文主張“幽情單緒,孤行靜寄”,提倡一種幽深孤峰的風格,但由於過度追求形式,大部分作品流於孤僻的苦澀。有《隱秀軒集》。

【原文】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裏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琅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①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後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裏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彙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裏。舁夫雲通灌縣,或所雲“江從灌口來”是也。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複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