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曆代遊記5-2
由玉泉至遠安記
【作者簡介】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室名珂雪齋、瓶隱齋,明代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神宗萬曆年間進士,曾任南京吏部郎中。與其兄宗道、宏道並稱“三袁”,同為“公安派”領袖人物。其文學主張反對摹擬,崇尚自然。他性喜遊覽,寫過不少遊記。有《珂雪齋集》。
【原文】
山中春已深,天氣和暢,遠安①諸山之興勃勃。遂以正月癸酉,從玉泉②早發。山中野花盡開,沿途青李及棠梨花皆如雪。至一音寺,山如象王排立。過青溪,溪水碧乳沉渟,別有異氣浮於水麵。至龍女廟前,試茶。上臥雲洞,以所攜遊山帳置洞外,共坐。從洞旁攀蘿捫石,可半裏許,至海潮洞。前度來諸洞俱到,獨未至此,大略如楊惠之所塑楞伽壁也。一山皆青石,如太湖,中空多竅,扣之鏗然有聲。若剪去草萊,一一剔出,茲山勝乃不啻。惜無好事者,竟寂寂沉埋耳。
過寺至青溪鋪,見群山如破雲枕藉者,白岩寺山也。昔郭河陽畫石如雲,此山曲折回環,起伏變幻,大類遊雲生動。《述異記》載荊州青溪秀壁諸山,山洞多乳窟,則此山當名秀壁,今遂逸其名。然秀壁之名,非此一帶山不足當之。山路漸隘,從一竅入,如永巷,兩山壁立,時有泉聲。石上苔文繡蝕,如排當彝鼎。至木瓜鋪,石益奇古。過墨匣溪,極秀邃。雨漸至,覓所謂木瓜庵者,不得。複行二十餘裏,皆穿峽山。大約予生平看山,多土石間雜,無純石者,今日始見之。往在京師,曾見大李將軍棧道圖一幅,純是設色青綠山水,頗疑不徑見。今乃知所貌者,皆此等山石類也。
峽盡得沮水③,山水相依,路盡左擔④。晚渡水,宿遠安城外慶壽寺。
【注釋】
①運安:即今湖北省遠安縣。
②玉泉:即玉泉山,又名堆藍山,在今湖北省當陽縣塊西,素有“三楚名山”之譽。
③沮水:水名,在湖北境內。源出保康縣西南,在東南與漳水彙合為沮漳河,南入長江。
④左擔:即閣道。三國時魏將鄧艾伐蜀,在山上修閣道,從北向南行時隻能用左肩負物,故稱閣道為左擔。
【賞析】
這是一篇極具“動態”感的遊記作品。
本文記述作者遊曆玉泉山之後,再向遠安進發沿途所見的山水風光。文章順著作者的遊程,依托作者駐足之處,描寫所見到的各種景物,如花木、峰巒、山石、岩洞、溪水、泉流、峽穀等等。而在各種景物中,突出地描寫了山中的石。如寫青溪一帶“一山皆青石”,並突發奇想,設想若剪除雜單,剔出山石,山景定會更加美妙;寫秀壁山一帶是“純石”之山,並聯想昔日遊山,說明此次所見景致是平生第一次所見。這樣就見出了遠安諸山不同於他處的特色。作者運用生動的描寫和貼切的比喻來摹形繪色,把各處的景致繪製成一幅幅清新秀麗的山水圖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山水審美同藝術審美溝通起來,在文中常常借前人的繪畫來狀寫眼前的山水,這樣,既有助於作者描繪難狀之景,又能引起讀者的聯想,增添了文章的畫意。這是本文在構思和表達方麵最主要的一大特色。
恒山遊記
【作者簡介】
喬宇(生卒年不詳),字希大,明代山西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西南)人。憲宗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武宗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因製止寧王朱宸濠反叛有功,加官少保。世宗初,任吏部尚書。死後諡莊簡。他詩文雄雋,性好山水,著遊記甚多。
【原文】
北嶽在渾源州之南,紛綴典籍,《書》①著其為舜北巡狩之所,為恒山②。《水經》著其高三千九百丈,為玄嶽。《福地記》著其周圍一百三十裏,為總玄之天③。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嶽五百餘裏,心竊慕之。未及登覽,懷想者二十餘年。至正德間改元,奉天子命,分告於西蕃園陵鎮瀆,道經渾源,去北嶽僅十裏許,遂南行至麓,其勢馮馮熅熅,恣生於天,縱盤於地。其胸蕩高雲,其巔經赤日。
餘載喜載愕,斂色循坡東,迤嶺北而上。最多珍花靈草,枝態不類;桃芬李葩,映帶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窺高,如緣虛曆空。上七裏,是為虎風口,其間多橫鬆強柏,狀如飛龍怒虯,葉皆四衍蒙蒙然,怪其太茂。從者雲:“是嶽神所寶護,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環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險,登頓三裏,始至嶽頂。頹楹古像,餘肅顏再拜。廟之上有飛石窟,兩崖壁立,豁然中虛。相傳飛於曲陽縣,今尚有石突峙,故曆代怯升登者,就祠於曲陽,以為亦嶽靈所寓也。然歲之春,走千裏之民,來焚香於廟下,有禱輒應,赫昭於四方。如此,豈但護鬆柏然哉!餘遂題名於懸崖,筆詩於碑及新廟之廳上。
又數十步許,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於是振衣絕頂而放覽焉。東則漁陽、上穀,西則大同以南奔峰來趨,北盡渾源、雲中④之景,南目五台隱隱在三百裏外,而翠屏、五峰、晝錦、封龍諸山皆俯首伏脊於其下。因想有虞君臣會朝之事,不覺愴然。又憶在京都時,嚐夢登高山眺遠,今灼灼與夢無異,故知茲遊非偶然者。
【注釋】
①《書》:指《尚書·虞書·舜典》,其中記虞舜“巡狩至於北嶽”,但此處所稱的北嶽是曲陽縣的恒山。
②恒山:為五嶽中的北嶽。
③總玄之天:古時以為北方天帝是黑帝,故稱恒山為“玄嶽”,稱天界為“玄天”。
④雲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地域相當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以南一帶。
【賞析】
通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的立意並不在於記遊寫景,而在於借恒山之遊寓托自己心係朝廷、誌在國事的感慨。
本文的前呼後應的寫作方法來看出文章的主旨所在,如文章開頭引經據典,以虞舜巡狩恒山突出北嶽之尊,末尾寫由遊北嶽而想起有虞君屋會朝之事;開頭寫自己心慕恒山二十餘年,末尾又寫遊北嶽證舊夢而知並非偶然。本文還采用了托物言誌的筆法,在作者筆下,北嶽恒山儼然成為他寄托感慨的象征體。文中寫景,突出了恒山山勢的雄偉壯麗,花草樹木的繁榮茂盛,嶽頂古廟的古老肅穆;文中敘事,通過兩個傳說突出了山嶽神靈的靈驗和顯赫;文中記遊,先是寫載喜載愕、斂色登山,後又寫肅顏再拜、題名題詩,突出作者的虔誠和肅敬。尤其是後麵作者在恒山絕頂振衣放覽的一段文字,寫得極有氣勢,但筆鋒立即一收,寫聯想古代君臣會朝而不覺愴然,其寓托象征之意十分明顯。總之,從思想內涵看,本文表現了作者作為朝廷重臣緬懷先帝、維護正統、安撫邊藩、振興國家的思想感情。從寫作特點看,本文寄托深遠卻處處圍繞北嶽,不離本題;而且章法嚴謹,文辭典雅,文氣雄渾,別具一格。
千山遊記
【作者簡介】
程啟充(生卒年不詳),字以道,明代嘉定州(在今四川省樂山市一帶)人。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進士,曾任禦史、江西按察使,後被貶戍守撫順、蓋州等邊衛十六年。
【原文】
千山①在遼陽城南六十裏,秀峰疊嶂,綿亙數百裏。東引甌脫②,南抱遼陽,嶪蓊鬱,時有佳氣,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撫順,丙申遷蓋州,道出遼陽,乃與同誌徐、劉二子遊焉。
出南門,過八裏莊、石門、釣魚台。台,蓋屯戍舊址也。東北有溫泉,瑩潔可鑒。南折入山,數裏,抵祖越寺。路頗峻,稍憩於寺之禪堂,乃登萬佛閣。閣在山半,緣崖旋轉,越飛梁而入。憑欄四望,天風泠然,因宿於寺。時戊子日也。循東山,望螺峰,附太極石,入岩澗,高不滿丈,深倍之,廣半。俯看萬佛閣,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覽。自一覽亭迤西而北,入龍泉寺。晡時,往香岩,亂溪而東,岩壑窈窕,僧房半出雲間,扶杖登之。
明晨己醜,寺僧設齋,乃行,憩大樹下。人境空寂蟯然,有遺世之想。東峰危險,徐、劉二子浮白引滿,其間適有吹笳者,聲振林樾,聞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東而北。自龍泉至此,約二十餘裏,陡絕洿陷,懸崖怪石,後先相倚。撫孤山,瞰深壑,奇花異卉,雜然如繡。行複數裏,隍堂中開,諸山羅列,高爽清曠。視三寺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題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