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曆代遊記5-3
遊黃果樹瀑布記
【作者簡介】
徐弘祖(1587~1641),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文學家旅行家和遊記作家。字振之,號霞客,後為避清乾隆帝弘曆諱,改“弘”為“宏”,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自幼刻苦好學,博覽圖經地誌,立誌從事地理考察,22歲開始出遊,直至56歲去世,“馳鶩數萬裏,躑躅三十年”,足跡遍及現在的華北、華東、華南沿海和雲南、貴州等19個省區的山山水水,最後直達中緬邊界,為我國地理學曆史上的一位偉人。逐日記下考察所得,彙成《徐霞客遊記》,描繪具體,詞句簡練,文筆生動,是一部4餘萬字的地理、文學巨著。它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山水長卷,展現了祖國雄奇瑰麗的萬裏山河。其人其書被譽為“千古奇人”、“千古奇書”。
【原文】
二十三日①,雇裋夫遵大道南行。二裏,從隴頭東望雙明②西岩,其下猶透明而東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從大道下複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後注於大溪。蓋是中窪壑,皆四麵山環,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四升降,共四裏,有堡在南山嶺頭。路從北嶺轉而西下,又二裏,有草坊當路,路左有茅鋪一家。又西下,升陟隴壑,共七裏,得聚落一塢,曰白水鋪,已為中火鋪矣。
又西二裏,遙聞水聲轟轟,從隴隙北望,忽有水自東北山腋瀉崖而下,搗入重淵。但見其上橫白闊數丈,翻空湧雪,而不見其下截,蓋為對崖所隔也。複逾阜下,半裏,遂臨其下流,隨之湯湯西去;還望東北懸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擔夫曰:“是為白水河。前有懸墜處,比此更深。”餘恨不一當其境,心猶慊慊。隨流半裏,有巨石橋架水上,是為白虹橋。其橋南北橫跨,下辟三門,而水流甚闊,每數丈,輒從溪底翻崖噴雪,滿溪皆如白鷺群飛,白水之名不誣矣。
渡橋北,又隨溪西行半裏,忽隴菁虧蔽,複聞聲如雷,餘意又奇境至矣。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蓋餘所見瀑布,高峻數倍者有之,而從無此闊而大者;但從其上側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擔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猶在對崖之上。
遂從其側西南下,複度峽南上,共一裏餘,躋西崖之巔。其亭乃覆茅所為,蓋昔望水亭舊址,今以按君道經,恐其停眺,故編茅為之耳。其處正麵揖飛流,奔騰噴薄之狀,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從亭南西轉,澗乃環山轉峽東南去,路乃循崖石級西南下。
【注釋】
①二十三日:明毅宗崇禎十一年(1638)四月二士三日。
②雙明:即雙明洞,在今貴州省鎮寧縣西,又名譽紫雲洞、觀音洞。
【賞析】
這則旅行日記,記述了作者遊覽黃果樹瀑布的情景,充分地體現了作者作為旅行家的情懷和作為文學家的筆致及地理學家的本色。文章著眼於描繪瀑布的水勢,通過作者的聽覺感受、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運用形象的描寫、生動的誇張和貼切的比喻,由遠及近又由近而遠,寫來有聲有色,具體可感,把黃果樹瀑布的雄偉氣勢和壯麗景象逐步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文章充分體現了作者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和向往、追求自然美的情懷。
武夷遊記
【作者簡介】
吳拭,生卒年不詳。字去塵,號通道人。明代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人,工書畫,為詩清古澹雋,又精琴理、製墨及漆器,為時人所重。
【原文】
山與水相映發者,武夷①、匡廬耳。匡廬水在山外,武夷水在山中。匡廬雖峙江湖浩蕩間,終是主客相偶,不能盡發其奧;武夷則清溪九曲,流出其中,凡一石一木,皆相映左右。是以武夷可以舟遊,匡廬必須杖履。兩山者必欲兼之而後可,不則願從武夷也。蓋子欲取足於意,目之所能受,人苦不足,我乃厭餘耳。故遊而複述之,以補人情缺陷。
武夷,餘夢嚐往焉。庚申冬,自虎林②取三衢道,水陸兼馳。十四日,至溫嶺。夜大雪,明日乍霽,從江亭買舟,三十裏進武夷溪,登衝祐觀,訪道士冷因之。因之導餘謁三清殿,殿製之宏敞,視拜章台。後為賓雲亭,穹碑林立。又後為玉皇閣,宋理宗所賜玉簡在焉。從二門度望仙橋,蒼鬆夾道,平達如掌,而山脈遠發於小阜,則昔之同亭處,今為會真廟。阜之下人家落落,散不成村,其曾孫③苗裔乎?日漸薄,仰見青霞兩朵,混植鴻濛,白雲遊其腰,紅日射其下。因之曰:“此大王、幔亭二峰也。”刹那間,兩峰如阿閃佛,遂不再見。而餘即以襆被寄頓廟中。
詰旦命舟,因之偕焉。從一曲望兜鍪峰,屼勢壓人,覺東南獅子諸峰,皆群伏莫敢仰視。右為鐵板嶂,紺碧競疊,柘開甚麗。直下為止止庵,則木稀崗瘠。及至玉女峰,北折為二曲,始覺有異。幽溪一掌,前後若塞,兩壁撐天,大概似峽中。左折觀仙船岩④,岩受船處虛插嵯峨,奇不依石。移舟登水樂石,薄曦灑影,微颸自瀾,眾崿改容,鳴泉氵虢氵虢。南折至大藏峰,前後對岸諸山,曰金雞洞,洞下曰臥龍潭,堆螺刺筍,瑰詭靚媚。過更衣台,曆玉華、天柱、晚對諸峰,如困萬戟中,妍怪豐瘦,轉掉殊態。入泊平林渡,謁文公祠。祠負隱屏峰,一脈直拔,獨抱蓊鬱,而北戶拒雲窩,僅數百武。遂舍舟,從磴道仰觀接筍,卓上無端,蒨澗飛動。其下崖石刻露,或懸而墜,或仰而擎;仰甍俯檻,如嵌版屋。倚石作垣,柴扉不設,而雲窩賓雲之堂左次矣。林影欲昏,夕陰下地,月色漸從溪上來,呼酒數酌。複登舟西折,過七曲,得岩三石二,蒼屏、天壺、三仰諸峰,皆掠鏡擢鬟,夜來媚人。又南折百花岩,經鼓子,並蓮花諸峰,寒猿叫影、空霧濛濛,宿鳥驚光,威霜肅肅。乃折上芙蓉灘,是為九曲。忽霜風淒緊,不能進,因之指白煙一帶,曰毛竹洞;指漁燈一點,曰齊雲峰,遂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