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沉雲:顏色濃深的雲。
⑥贏:背,擔。
⑦紀:同“記”。
【賞析】
本文雖名為《遊廬山後記》,但重點放在寫廬山雲景。因是在行進中隨著遊程立足點的轉移而寫的,細膩描繪出雲海變幻莫測的多種形態和色彩。入錦繡穀後,先用兩個比喻寫白雲奔馳的壯觀,又用“道旁草木羅羅然”一筆,描繪出雲過之後的清朗景色。“廬山高”石坊的雲景,是通過山勢和歌聲,突出其雲海飄忽遊去和聚合分散的氣勢的。而岩上俯視所見雲景,重點則在寫其“盡天地為綃紈”的銀白顏色。最後寫歸途所見,以風、氣、雨、日來烘托不同高度上飄忽不定的雲景。作者在描繪雲海出現、形成及隱沒的過程中,又時時插入對山景和歌聲的描寫,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使得所塑境界更加優美奇幻。
全文文字清新,風格俊逸,筆法靈活,讀來如身臨廬山雲海其境。在以這介紹山水名勝為主要目的的遊記中堪稱佳作。
遊小盤穀記
【作者簡介】
梅曾亮(1786~1856年),字伯言,清代江蘇上元(今江蘇省南京市)人。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官戶部郎中。後因其弟生病,請求退職,回鄉後在揚州書院主持講學。他早年喜作駢文,後專力為古文,師事姚鼐,與管同齊名,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亦能詩,為時人所重。有《柏梘山房文集、詩集》。
【原文】
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①而止。餘嚐求小盤穀②,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鬥米頃,行抵寺,曰歸雲堂。土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寺旁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穀。四山皆大桂樹,隨山陂陀③。其狀若仰大盂,空響內貯,謦口折不得他逸;寂寥無聲,而耳聽常滿。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坑穀窪隆,若井灶齦齶④之狀。或曰:“遺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⑤,皆當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暝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若魚龍起伏波浪中。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穀,殆近之矣。”
同遊者:侯振庭舅氏,管君異之,馬君湘帆,歐生嶽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釋】
①盧龍山:即今南京市內的獅子山,西臨長江。南京舊城牆,西北至盧龍山而止。
②小盤穀:作者尋求的誘遊勝地,在盧龍山中。
③陂陀:傾斜不平之貌。
④井灶:一種在地上挖坑成井狀的鍋灶;齦齶:牙床。
⑤團瓢:圓形茅草庵。
【賞析】
這是一篇構思立意別出心裁的遊記小品。小盤穀是盧龍山上的一處不為人知,不知其名的景點,文章記述了作者一行上山尋幽探勝的經過,立意和著筆都以一個“求”字為眼目,在表現手法上卻巧妙地采用疑筆。作者一行探訪,曆覽了遮天蔽日的大竹林,歸雲堂一帶的村野,桂樹掩映的大山穀,高低起伏的盧龍山,卻始終沒有明確寫出小盤穀的所在,僅在文末揣測說“所謂小盤穀,殆近之矣”,給人一種求之而未得、似無卻實有的總體感受。在敘述遊蹤時,作者也處處巧布疑陣:曲徑歧路探之不可窮,隻聞犬吠聲卻卒不見人,空穀回響無聲卻似有聲,明末遺老的茅舍實有而又虛見,營造出一種撲朔迷離的氛圍。這種疑似之筆,最能激發讀者的想象,令人覺得作者著意探尋的小盤穀,處處都是,處處又不是;也許文中所描繪的所有景致,都屬於小盤穀勝境。這樣一來,使得本文富於一種朦朧含蓄的韻致,產生一種隔霧觀花的藝術效果。作者描繪景物,文辭省淨卻生動傳神,尤其是大穀空響、盧龍山勢和月下竹影幾處,僅以寥寥數語信手勾勒,就幽趣自成。其語言雅致,造境清峻,頗得柳宗元山水遊記之神韻。
君山月夜舟記
【作者簡介】
吳敏樹(1805~1873),字本深,號南屏,清代巴陵(今湖南省嶽陽市)人。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曾任瀏陽縣訓導,不久辭歸。擅長古文,其文接近桐城派,但不以桐城相標榜,文筆嚴謹洗練。有《柈湖文集》、《柈湖詩錄》等。
【原文】
秋月泛湖,遊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遊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餘平生以為勝期,嚐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乃費甥、坡孫也。南崖下漁火十數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餘,自郡城②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餘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遊,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餘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鬥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石奇,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③前也。
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說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④、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又北入後湖,旋而東。水麵對出燈火光,嶽州城也。雲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作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後湖雲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餘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雲孔穴耶?山後無居人,有棚於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誌》稱山周七裏有奇,以餘舟行緩,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複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餘四人循山以歸。明日記。
【注釋】
①君山:一名湘山、洞庭山,在今嶽陽市西南洞庭湖中。相傳舜的妃子湘君到這裏遊憩,故名君山。
②郡城:指嶽陽城,清嶽州治所古為巴陵郡治所。
③響山:在君山上,又叫鳴山,據說人走在上麵山會發出悅耳的聲音。
④湘靈:湘水女神,即舜妃湘君。洞庭君:即洞庭之神洞庭龍王。
【賞析】
這是一篇關於洞庭湖的遊記,作者選擇的族行方式非常獨特。作者月夜圍繞君山泠舟,以遊船的行進為空間線索,以月亮的移動為時間線索,描繪了月夜洞庭秀美的湖光山色,融入遊人濃厚的遊興,點綴有關的神話傳說,創設了一個幽深寥廓、神秘恍惚的意境。文中寫景,景物有疏有密,筆法有粗有細,但都能抓住特色;如描寫了泛舟所見的點點漁火、危崖古樟、嶽州燈光、湖麵水波、水上雲氣、山坳人家等等,尤其是關於漁火和雲氣的描寫,更是錯落有政,維妙維肖,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由景生情,作者對情的升華也是談今道古,於不經意中又拓開了空間和時間,把君山與赤壁、洞庭與太湖、今人與古人、現實與仙境,巧妙自然地溶在一起,虛虛實實,把月夜洞庭渲染得更加幽遠而神秘。文章有一顯落的藝術特色,就是文中無一處直接抒發感慨,無一字涉及社會人生,但細細品味遊人懷念蘇軾的一段敘述,作者顯然是有意將君山之遊同東坡赤壁之遊相類比,時間和景物既然相近,感情與心境的相通自是不言而喻了。
登華山記
【作者簡介】
喬光烈(生卒年不詳),字敬亭,清代上海(今上海市)人。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寶雞(今陝西省寶雞市)知縣。任上,他興水利、勸農桑,人稱喬公桑。累官至湖南巡撫。後以事落職。不久起用為甘肅布政使。服官三十年,潔己奉公。著有《最樂堂集》。
【原文】
嶽有五,而太華①之神秀,冠於嵩、衡、岱宗②。《山海經》謂其削成四方,高五千仞。峻極天表,險絕人境,稱名山之宗。嶽東、西、南凡三峰。其南峰為蓮花,視兩峰愈甚。然自下望之,三峰隱合,常如一峰。隆隆正起,若古章甫冠狀。必登其嶺,則分明對出。類菡萏葩敷瓣拆,故謂之嶽蓮矣。
前世入華山者,多以為神仙之遊。自韓退之投書與家人訣,傳者爭畏其險,或裹足不敢往。客有至者,徘徊其下,仰望而已。顧餘觀元明時,王履道以下及袁中郎、李之椿十數公亦常徑遊,亦各有記。讀之,喜其奧於境而奇於觀也,意恒軒軒動,特未暇一至焉。
乾隆十一年,守官同州,以事來華陰③,抵嶽祠。祠起漢世,規模壯巨宏麗,稱神明之宮。怪柏森立,多數百歲。有最巨而中空者,謂植自唐開元中雲。自祠南行近十裏許,有觀曰雲台,宮曰大素,皆道士所居。宮南又幾半裏,得郝氏園。園竹數萬竿,交翠蒙密,不見日影。坐琅玕中,宜弈宜飲,宜布簟臥,而尤宜於暑。盤薄久之,不知外事之若忘也。自園至華山穀口,有玉泉院。傳雲:宋處士陳摶舊所居。摶既仙去,其徒以摶嗜睡為之像。若偃臥者,藏院中以奉焉。院有怪石數片,形如蟠龍。清流繞其側。古木虯枝,婆娑偃蹇。院中人曰:此無憂樹也。會日且暮,遂止宿院中。因問道士,登山若何為是?言崎嶇佶屈,上下奇險,及見聞諸景狀。
明日,蚤起,從道士食訖,即引三四人出院行。凡五裏人第一關。又四裏至希夷峽。陡崖百尺,人穿石洞中行。既出峽,西折四十餘步,為第二關。大石中分,狀如關門,類斧劈者。又三裏,至桫羅坪。坪勢稍夷曠。由第一關至坪,多幽壑曲澗,而張超之穀、車箱之潭、種藥之坪、壺公之台④,在山麓者,皆左右繞焉。逾坪而上,為十八盤。以山最陡崱,必旋盤十有八折,乃得升,故以名之盤。既盡為青柯坪,地坦以舒,草木鮮茂。中列祠字。有館曰青柯。計距玉泉,已二十裏矣。登嶽者至此,甫及其半,必坐息少休,然自第一關來,雖崎嶔塞側,尚可僦土人之健且習於險者,以籃輿舁至坪所。過此則千尺髤。一峰直上,中陷如霤,步不得施。《水經注》謂之天井者也。非易裝短衣,仰挽鐵縆,趾蹋絕壁,如猿猱攀援,度終不可能上。以故遊者,憚其艱,至青柯坪,往往輒止。餘既度髤,仰見天光,如從井中出,為之汗涊力疲。勉而前,曆百尺峽,峽險如髤。東北行二裏,過二仙橋,見鐵杙橫貫壁中。上架木板,為飛梁,下瞰無底。度者麵崖攀鎖,屏息瞑視,踐板以過。板不盈尺,躡之振振然,益危惴。念昔時鑿懸度,施窮人力,疑鬼神所為。自橋益進,為老君犁溝,為閻王碥、蒼龍嶺。嶺兩山中斷,溪深不測。有石若橋者,南北相屬,通往來徑。凡長二丈許,形橢以削,類天台石梁,望者心悸。然必度此,乃得至嶽上。餘既登太頂,謁顯靈宮,觀玉女井、仰天池,即《圖經》所為太乙池者,水才一泓,冬夏不盈耗。顧瞻仙掌,指拇朗列,如抵如擎。俯視瀑布,從百尺峽下垂,玉虹沉沉,倒銀漢而掛天紳矣。遠望河渭⑤,細僅縈線。其南連山奔峭,如海濤起沒無際,莫知紀極。尋朝元洞,洞口風謖謖出吹,寒懍毛發,不可入乃止。初,道士為餘言:嶽多岩戶硐室,仙靈秘跡在焉,其景杳幽殊異,非數日留,不可遍窮。餘牽於事,視日已中昃,遂取道還。循峽緣髤複下,至青柯坪上,顧其旁,有所謂回心者,不自知向之勇於往而忘其蘋眙也。比甚暮,仍還止院中。剪燈取酒,興益清曠,不複思睡。風泉竹樹,吹萬之聲;煙暉日景,變眩之色;嶺蹊曲徑,窈窕之趣;洞姿石態,詭諔之觀,蹬危梯,澀縋曳之險;凡升降上下之得於嶽者,悉集乎前;若目猶載之,意猶領之也。遂濡墨綴筆,而記登嶽。
【注釋】
①太華: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市南十裏,又名太華山,我國五嶽之一,古稱西嶽。
②嵩:即中嶽嵩山。衡:即南嶽衡山。岱宗:即東嶽泰山。
③華陰:縣名,今陝西省華陰市。
④壺公之台:壺公石室在華山西北孤峰上,可容十餘人。
⑤河渭:黃河、渭水。
【賞析】
本文描述的是作者遊覽華山的行跡,向我們生動的介紹了作者腿中的華山,讓廣大讀者領略到了華山之勝,更有種如臨其境之感。
作者立意在於一個“險”字,行文也就以探險為線索。起首一段,總述華山的高度、山勢和山形,開門見山,突出了華山“峻極天表,險絕人境”的特點。接著,作者又借韓愈投書訣別的傳聞,說明不少遊人爭畏其險,而自己則因其險而好奇。這樣,就為下文作了鋪墊。以下按照登山的路線記遊。先寫在山麓所見,雖不見其險,但在行文筆致上,卻明顯是反襯之筆,故而又借道士之口點出登山之路上下奇險,造成懸念。
文章的主體部分是寫第二天登山極頂的過程。作者順著遊蹤先寫至青柯坪一路夷曠坦舒的地勢,這些不見其險的敘寫,又為下麵寫曆險極頂蓄足了氣勢。作者精於剪裁,詳寫了千尺髤和二仙橋,而略寫百尺峽和石梁。文中具體地展現出那裏奇險的地勢山形,介紹了遊人曆險的種種情狀,令人讀來為之心動。接著,作者又細致地描繪了山頂所見的雄偉壯觀的景象,暗示出曆奇險才得覽奇觀這樣一個道理。最後,作者又細寫了自己下山以後清曠的心境和滿足的感受,對兩天來的曆險奇遇作了一個生動的總結。
通讀全文,我們會發現,作者是用一種簡治的、冷峻的筆調、說明的方式來記述登山探險的經過,極少具體描寫自己行動如何艱難、內心如何驚懼,似乎一切都是順乎自然,不足介意的。這正好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險、敢於攀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