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曆代遊記6(2 / 3)

【原文】

凡山,離城輒遠,惟桂林①諸山離城獨近。餘寓太守署中,晡食後,即於於焉而遊。先登獨秀峰,曆三百六級,詣其巔,一城煙火如繪。北下至風洞②,望七星岩③如七穹龜團伏地上。

次日,過普陀,到棲霞寺。山萬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導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空窅渺,以石為天,以沙為地,以深壑為池,以懸崖為幔,以石腳插地為柱,以橫石牽掛為棟梁。未入時,土人先以八十餘色目列單見示,如獅、駝、龍、象、魚綱、僧磬之屬,雖附會,亦頗有因。至東方亮,則洞盡可出矣。計行二裏許。俾晝作夜,倘持火者不繼,或堵洞口,則遊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窞中,非再開辟,不見白日。籲!其危哉!所雲亮處者,望東首,正白,開門趨往,捫之,竟是絕壁。方知日光從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門也。世有自謂明於理,行乎義,而終身麵牆者,率類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堤柳陰翳,山淡遠縈繞,改險為平,別為一格。

又次日,遊木龍洞。洞甚狹,無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蓮房半爛,又似鬱肉漏脯,離離可摘,疑人有心腹腎腸,山亦如之。再至劉仙岩,登閣望鬥雞山,兩翅展奮,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輪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竅,多聳拔,多劍穿蟲齧;前無來龍,後無去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無朋,東北喪偶;較他處山尤奇。餘從東粵④來,過陽朔,所見山,業已應接不暇。單者,複者,豐者,殺者,揖讓者,角鬥者,綿延者,斬絕者,雖奇鶬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粵所產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獨成一家者乎?

記歲丙辰,餘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遊,其時年少不省山水之樂。今隔五十年而重來,一丘一壑,動生感慨,矧諸山之可喜、可愕哉!慮其忘,故詠以詩;慮未詳,故又足以記。

【注釋】

①桂林: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諸山:指廣西東北部北起興安、南至陽朔一帶的山峰,都是平地拔起,奇峰羅列,大多在桂林市附近。

②風洞:在壘綠山後,洞深風大,故名。

③七星岩:又名棲霞洞、碧虛岩,在普陀山西側山腰。此處指七星山,七座山峰排列如北鬥星座,故名。

④東粵:指今廣西壯族自治區。

【賞析】

這篇遊記是作者近七十高齡再次遊覽桂林所作。由此,我們可以肯定作者寫作本文的主旨並不在於記遊寫景,而是想借此來抒發人生感慨,抒寫喜愕之情。

作者首先向我們展示的是獨秀峰的風采,然後寫遊七星岩洞,又因洞中奇景轉筆尖刻地諷刺庸俗之士自詡明理行義而實是愚昧無知。接著寫木龍洞的乳石,又一反常情,偏用一令人倒胃口的物象作比,是為可愕;隨即又突出鬥雞山那似雄雞展翅的山形,是為可喜。最後總述桂林諸山,突出它們孤峭挺拔、多穴多竅的特點,用了劍穿蟲齧、無朋喪偶、妖鳥怪獸等一係列比喻,轉而由山及人,揣測兩粵人物的特點。其可喜可愕之情也得以充分表現。

綜上所述,作者借桂林的山、峰、岩、洞、石等等極富特色的景物,抒發時喜時愕、亦喜亦愕的感情,從而表現出自己不隨流俗、孤峭自喜、獨成一家的人格特點。文中那種乖張怪戾的主觀感受,挖苦諷刺的尖刻筆調,怪異奇特的比喻誇張,再加上優雅簡潔的語言風格,都較好地體現了作者抒寫性情的文學主張。

遊珍珠泉記

【作者簡介】

王昶(1725~1806),清著名學者、文學家。字德甫,號述庵、蘭泉,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乾隆進士,曾從征緬甸等地,官至刑部右侍郎。他學識淵博,能詩詞,善古文,通經學考證,好金石之學,時稱“通儒”。曾參加纂修《大清一統誌》、《續三通》等書。輯有《金石萃編》、《明詞綜》、《國朝詞綜》、《湖海詩傳》、《湖海文傳》等。著有《春融堂文集》。

【原文】

濟南府治,為濟水所經。濟性洑而流,抵巇輒噴湧以上。人斬木剡①其首,杙諸土,才三四寸許,拔而起之,隨得泉。泉瑩然至清,蓋②地皆沙也,以故不為泥所汩。然未有若珍珠泉③之奇。泉在巡撫署廨前,甃為池,方畝許,周以石欄。依欄矚之,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麵,瑟瑟然④,累累然⑤。《亢倉子》雲:“蛻地之謂水,蛻水之謂氣,蛻氣之謂虛。”觀於茲泉也,信⑥。是日雨新霽,偕門人吳琦、楊懷棟遊焉,移晷乃去。濟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茲泉蓋稱最雲。

【注釋】

①剡:削尖。

②閏:此處是大概、由於的意思。

③珍珠泉:在今山東濟南市泉城路北。

④瑟瑟然:形容泉珠出水麵發出的細碎的聲音。

⑤累累然:形容泉水湧出時水珠重疊的樣子。

⑥信:確實。

【賞析】

濟南素有“泉城”之稱,其中又以珍珠泉尤負盛名,本文即是以珍珠泉為主題而作的一篇膾炙人口的遊記小品。此篇遊記主要有兩大特點。其一,構思突破一般陳式。此類觀泉小品大都先寫泉水由來,轉敘觀賞情景,最後以交代同遊者作結。此篇則一反常規,將本該放在篇首“是日,雨新霽”的天氣情況及“濟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茲泉蓋稱最雲”的總體情況放在文章的最後。且自然流傳,不露痕跡。其二,寫景能抓住景觀特征,著意渲染,雖字數不多卻出神入化:“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麵,瑟瑟然,累累然。”不用華詞麗語,隻用幾個排比句即將泉水的諸多形態、變化,聲色俱全地展示出來,有玩味不盡的韻味。全文著墨雖少,但結構完整而脈絡分明,筆致婉曲而富有層次,語言簡煉而準確生動,確是一篇精短有趣的山水名勝小品佳作。

登泰山記

【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穀,因名室為惜抱軒,又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禦史,曆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學識淵博,桃李眾多,為桐城派主要作家。工古文,主張“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以陽剛、陰柔區別文風,提倡“神理氣味”,貶薄“格律聲色”。喜遊曆,好考察,多紀遊吟勝之作,清新俊逸,曉暢簡潔,很好地體現了“桐城派”風格。他的文章清真雅正,嚴謹樸素,其山水遊記以清逸動人著稱。他編寫的《古文類纂》曾作為學習古文的範本,廣為流傳。著有《惜抱軒全集》。

【原文】

泰山①之陽,汶水②西流,其陰③,濟水④東流。陽穀皆入汶,陰穀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⑤也。最高日觀峰⑥,在長城南十五裏。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曆齊河、長清⑦,穿泰山西北穀,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⑧,與知府朱孝純子穎⑨由南麓登。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麵有三穀。中穀繞泰安城下,酈道元⑩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複循西穀,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穀入,道有天門。東穀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撲麵。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氣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注釋】

①泰山:古稱“岱宗”,又稱“東嶽”。在山東省泰安市北。為五嶽之首。陽:山的南麵。

②汶水:即大汶水。發源於山東原山,向南流經泰安城東。

③陰:山的北麵。

④濟水:發源於河南王屋山,東流經山東濟南,經小清河入海。

⑤古長城:戰國時齊國所築的長城。

⑥日觀峰:在泰山山頂,為觀日出之勝地。

⑦齊河:山東縣名。長清:山東縣名。

⑧丁未:指二十八日。

⑨朱孝純:字子穎,號海愚,山東曆城人,曾為泰安知府。

⑩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環水:指護城河。

徂徠:山名。在泰安東南。

戊申:十二月二十九日。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樗蒱:古代的一種賭具,類似骰子。

岱祠:岱廟。祭祀泰山神東嶽大帝。

碧霞元君:女神名,相傳為東嶽大帝之女。

顯慶:唐高宗李治的年號。

【賞析】

泰山,王嶽之首,也是曆來文人騷客喜愛之地。本文就是一篇關於泰山的遊記散文。本文曆來為人們所推崇。被看作是古代遊記散文中的名篇。它記述了作者於隆冬除夕登遊泰山的經過。文章首先以其章法嚴謹見長。開頭簡要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是全文的總起;然後展開正文。主體部分先用幾句話交待遊山的時間和人物,緊接著就以遊蹤為序,進行描敘。其次,本文寫景也極有特色。作者既抓住泰山景觀自身的特點,又抓住隆冬雪天的時令特點,構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寫盤山道路迷霧冰滑,襯出登山的艱險;寫極頂遠望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的背景,托出秀美壯觀的遠景畫麵。尤其是除夕觀日出一段的描寫,把特定條件下的日出奇觀描寫得變化多姿,彩色繽紛;同時寫出紅日雪光互相映照的山色山形,也極具匠心。結尾概括了泰山各景的“三多”、“三少”、“三無”,與文章開頭相照應,也起到增強文章結構嚴緊的效果。全文敘述緊扣“登”字,寫景圍繞“雪”字,取景精而不蔓,敘事簡而不序,考證要而不繁,寓情含而不露,造語雅而無飾。全文無一處閑筆,無一字緊贅。細細體味,本文較好地體現了作者“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的文學主張,語言簡練精粹,形象生動鮮明,既是桐城派的佳作,也是古代遊記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遊廬山後記

【作者簡介】

惲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號簡堂,陽湖(今江蘇常州市)人。乾隆舉人。曆官富陽等知縣,擢南昌同知,後署吳城同知。他崇尚名節,為官清廉。少喜駢文,後致力於古文,以振興文學自任,與張惠言同為“陽湖派”創始人。擅長論說文,山水小品亦不乏清峻之作。有《大雲山房文稿》等。

【原文】

自白鹿洞西至栗裏,皆在廬山之陽,聞其陰益曠奧,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東林寺①之三笑堂。循高賢堂,跨虎溪,卻遊西林寺,測香穀泉。出太平宮,漱寶石池②。甲子渡江,覽湓口形勢。乙醜返,宿報國寺。大雨,溪穀皆溢焉。

丙寅偕沙門無垢,籃輿③曲折行澗中,即錦澗也。度石橋,為錦繡穀,名殊不佳;得紅蘭數本,宜改為紅蘭穀。忽白雲如野馬,傍腋馳去:視前後人,在綃紈中。雲過,道旁草木羅羅然④,而澗聲清越相和答。遂躡半雲亭,睨試心石,經“廬山高”石坊,石勢秀偉不可狀。其高峰皆浮天際,而雲忽起足下,漸浮漸滿,峰盡沒。聞雲中歌聲,華婉動心,近在隔澗,不知為誰者。雲散,則見一石皆有一雲繚之。忽峰頂有雲飛下數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為千百,漸消至無一縷,蓋須臾之間已如是。徑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東出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視,石峰蒼碧,自下矗立,雲擁之,忽擁起至岩上,盡天地為綃紈色,五尺之外,無他物可見。已盡卷去,日融融然,乃複合為綃紈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東至佛手岩,行沉雲⑤中,大風自後推排,雲氣吹為雨,灑衣袂。蹊坐升仙台,拊禦碑亭,雲益重。至半雲亭,日乃融融然耳。無垢辭去,遂獨過鐵塔寺而歸。

天池之雲,又含鄱嶺、神林浦之所未見。他日當贏⑥數月糧居之,觀其春秋朝夕之異,至山中之所未至,亦得次第觀覽,以言紀焉⑦,或有發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注釋】

①東林寺:在廬山北麓,廬山著名寺廟之一,我國佛教淨士宗(蓮宗)發源地,為東晉高僧慧遠主持建造。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橋。三笑堂:在東林寺正殿神遠殿側。

②漱寶石池:在寶石池玩弄池水。

③籃輿:竹轎。這裏用作動詞。

④羅羅然:清新、疏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