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曆代遊記6
第六節清代遊記
遊晉祠記
【作者簡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文學家。字錫鬯,號竹坨,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興縣)人。康熙年間以布衣應博學鴻詞考試,為翰林院檢討,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史,擅長詩詞古文。詩與王士禛齊名,時稱“南朱北王”。詞宗薑夔、張炎,風格清麗,為浙派詞人的領袖。其文風格高邁,澄淡雅潔。有《經義考》、《曝書亭集》等。
【原文】
晉祠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縣西南八裏。其早汾東王,曰興安王者,曆代之封號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虧。山下有聖母廟,東向。水從堂下出,經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難老②,合流分注於溝澮之下,溉田千頃,《山海經》所雲“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是也。水下流,會於汾③,地卑於祠數丈,《詩》言“彼汾沮洳”是也。聖母廟不知所自始,土人遇歲旱,有禱輒應,故廟特巍奕④,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將王威、高君雅因禱雨晉祠,以圖高祖是也。廟南有台駘祠,子產所雲汾神是也。祠之東有唐太宗晉祠之銘。又東五十步,有宋太平興國碑環祠古木數本,皆千年物,酈道元謂“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是也。自智伯決此水以灌晉陽,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漢,蓋汾水勢與太原平,而晉水高出汾水之上,決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後城可灌也。
歲在丙午,二月,予遊天龍之山,道經祠下,息焉。逍遙石橋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鯈魚群遊,鳴鳥不已,故鄉山水之勝,若或睹之⑤,蓋予之為客久矣。自雲中曆太原七百裏而遙,黃沙從風,眼眯不辨川穀,桑乾、滹沱,亂水如沸湯,無浮橋、舟揖可渡。馬行深淖,左右不相顧。雁門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謂山水之勝者,適足以增其憂愁怫鬱、悲憤無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樂其樂⑥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駘者,金天氏之裔,曆歲更遠。蓋山川清淑之境⑦,匪直遊人過而樂之,雖神靈窟宅,亦馮依焉而不去,豈非理有固然者歟!為之記,不獨誌來遊之歲月,且以為後之遊者告也。
【注釋】
①晉祠: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裏懸甕山簏、晉水發源處。
②難老:難老泉,晉水源流主泉,在聖母殿右側,以泉水不因旱澇而增減得名。
③汾:汾河,在山西省中部,源於寧武縣,南流入黃河。
④巍奕:高大。
⑤若或睹之:好像(又)看到了似的。
⑥樂其樂:謂快意於晉祠山水的樂趣。前“樂”為動詞,覺得快樂:後“樂”為名詞,謂樂趣。
⑦清淑之境:清澄美好的境地。
【賞析】
晉祠古跡薈萃,山水佳麗,為晉中旅遊第一勝地。千百年以來,遊人不斷,讚美之作不可勝數,而本文則以其特有的學識,成為記敘晉祠遊賞的佳作。
文章不以麗詞佳句見長,又少作者的遊覽蹤影,卻本著“為之記,不獨誌來遊之歲月,且以為後之遊者告也”的目的,將廣博深厚的地理人文知識或引成說,或敘史實,或加以考證,向讀者緩緩托出,引人遐想,啟人思考。文章又善用反襯手法。寫晉祠而觸及鄉關之思,由塞上風沙襲人再及遊晉之樂,剪裁巧妙省淨,布局重點突出。全文篇幅雖短。而內涵豐富,粗看似枯燥乏味,細讀卻感受頗多,可見概貌,長知識,發遊興,得情趣短短一篇不足五百字的遊記,卻表達了如此豐富的內容,這樣的文章讓我們不得不細細品讀。
遊赤壁記
【作者簡介】
邵長蘅(1637~1704),一名衡,字子湘,別號青門山人,清代武進(今江蘇省武進縣)人。諸生出身,以詩文著名。曾為江蘇巡撫宋犖幕僚。喜遊山水,康熙年間遊京師,與諸名士相交,頗有名氣。有《青門簏稿、旅稿、剩稿》等。
【原文】
自鳩茲①溯江,十日抵黃州②,泊舟。日方晡,有山巋然。詢之舟人,曰是赤壁③也,則大喜,躍而登。從行者三人。尋岸可二百步,抵山麓。山之高可百步,土盡赤,巔童然若髠,石負土出者,皆累累而頑。躡其尻則睥睨據之,子瞻片石,剝落頹垣蘚壁間,可摩挲讀。
按誌,魏武與周瑜戰地曰赤壁,在今嘉魚④。在黃州者,曰赤鼻。《水經》曰:右得樊口,左徑赤鼻,山南是也,蓋名之從其色矣。自子瞻冒鼻為壁,而黃州之名特著。然餘曩時讀子瞻賦⑤,所雲“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意必幽邃峭險,迥然耳目之表。今身曆之,皆不逮所聞,豈文人之言,少實而多虛,雖子瞻不免邪?抑陵穀變遷,而江山不可複識邪?噫!天下穹壑嶄崖,爭奇於茲山者,何啻什百!而或限之遐陬荒徼,奧莽之所翳,豺狼狐狸之所嗥,數百年不一效靈於世。而茲山以子瞻故,樵夫牧豎,皆熟其名。山之遭固有幸有不幸邪!然則士卓犖負奇,往往不能自著名當世;而當世重名者,又往往過其實,悲夫!
【注釋】
①鳩茲:古邑名,在今安徽省蕪湖市東。
②黃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黃州市。
③赤壁:山名。此指黃岡赤壁。
④嘉魚:縣名,今屬湖北省。據考,赤壁之戰的地點在今湖北省蒲坼市境內。
⑤子瞻賦:指蘇軾的《後赤壁賦》。
【賞析】
這篇遊記是作者借以抒發其感時憤世之情而作。眾所周知,黃州赤鼻山被人誤傳為三國時赤壁大戰之地,而蘇軾當年借此填詞作賦以抒懷,使它成為一處名勝,本文正是作者借此事而做的。文章開頭寫作者泊舟黃州,聽人說這裏就是赤壁,故大喜登岸想去一覽勝景,而所見卻大失所望。這些都是鋪墊之筆。進而寫由發現蘇軾的石刻而考據史實,糾正地名之誤。接著作者引述東坡賦裏的描寫,同眼前所見相比較,不免生出失落之感,由此而慨歎文人也不免虛構,江山之因歲月流逝而變得“不可複識”,進而想到天下有多少奇山異水因處在偏遠蠻荒之地而長久不為人知,而此山卻因蘇軾之遊而聞名於世,逐漸引出文章的主題。作者借題發揮,由山的不同遭遇發出議論,一針見血地揭示出有識之士懷才不遇,而身負重名者卻不副其實的不合理社會現象。
通讀全文主旨明確,文筆簡練,承轉自如,章法嚴謹,技巧嫻熟。
遊雁蕩記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字風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清代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縣)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進士。康熙五十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牽連入獄,初判絞刑經多方營救才免死,二年後出獄,編入漢軍旗下為奴。由於他素有文名,得在皇帝南書房當差,被任為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元年(1723)免除奴籍,升為內閣學士。乾隆間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清代著名古文家,宗奉程朱理學,論文提倡“義法”,是桐城派的創始人。他斷承唐宗古文運動的“文道合一”的主張。創作上,講求以嚴密的結構形式表達傳統經義及倫理。其文結構嚴謹語言洗煉,立意明晰。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原文】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①,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
鮑甥孔巡曰:“盍記之?”餘曰:“茲山不可記也。永②、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而餘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
前此所見,如皖桐③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遊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於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注釋】
①雁蕩:山名,在今浙江省樂清市東北。
②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柳:柳州, 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③皖桐:安徽桐城。浮山:一名符度山,在桐城縣東麵。
【賞析】
本文是一篇雜感式的遊記文章。作者的主旨在於借題發揮,通過述說自己遊雁蕩山的感想,來闡發守身涉世之學和成己成物之道。從寫作技巧上看,本文雖然不富於格物致知的理趣,卻也具有明顯的特色。文章開頭說明雁蕩的“山容壁色”,前所未見,卻沒有對山容壁色塗一番具體描繪,而是將筆鋒一轉,用“茲山不可記也”一句引發出一番議論。以他處名山橫遭“瘡瘠”,顯示雁蕩山的內在神韻與太古容色,令人“萬感絕”而“百慮冥”,不露痕跡地宣揚了“萬物皆備於我”、“無人欲即是天理”的理學觀點。最後水到渠成,歸納遊雁蕩而得出的結論,點明文章主旨。
全文結構簡潔,言之有序;說理清楚,比喻貼切;語言樸素,筆法老練,較好地體現了桐城派的文章風格和作者重視“義法”的文學主張。
遊三遊洞記
【作者簡介】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清代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縣)人。清代散文家,與方苞、姚鼎合稱“桐城三祖”。青年時能文,但在科舉仕途上很不得意,多次參加考試隻得了一個副貢生。六十歲以後才得了個黟縣(今屬安徽省)教諭之職,不久就退職,晚年住在桐城縣的樅陽鎮(今樅陽縣),生活清苦。他提倡古文,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他重視文章的藝術風格,提出“神氣”說的論文標準,講究音節、字句。其山水小品風格清新俊秀。有《海峰詩文集》。
【原文】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裏,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①登舟。舟行裏許,聞水聲湯湯②,出於兩崖之間。複舍舟登陸,循仄③徑曲折以上。窮山之顛,則又自上縋④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⑤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⑥,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⑦之室焉。中室如堂⑧,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⑩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鍾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於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其遊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後歐陽永叔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而至於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於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大邑,則好遊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釋】
①輿:車或橋。
②湯湯:水流的聲音。
③仄:狹窄。
④縋:用繩索將人或物由上往下送。
⑤傴:彎腰。俯:低頭。
⑥穹起:高起成拱形。穹,隆起的樣子。
⑦楹:這裏指房屋一間。
⑧堂:正屋。
⑨別館:客館。
⑩扣:敲打。
逄逢:象聲詞。
泠然:指水聲之清。
薪采者:打柴的人。
陟登,上。
親炙:親自領略。
【賞析】
三遊洞坐落在湖北的宜昌。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著名詩人白居易和元稹以及白居易之弟白行簡三人會於夷陵,同遊此洞,三遊洞因此而得名。文章由去三遊洞時路中的經曆寫起,記敘了遊三遊洞的所見所聞,突出了三遊洞的幽靜,追憶當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簡以及歐陽修、黃庭堅來此的情況,並對三遊洞由位置之偏僻而不為世人所領略其優美風光而大發感慨,從中表現出作者“試輒不遇”的苦悶心境。本文雖是一篇遊記,但手法卻與通常以寫景為主的遊記不同,它既生動地記敘了遊曆三遊洞的經過,又在此基礎上用相當的篇幅抒寫了因遊曆而引起的感慨。全文融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情景交融,議論精警;描寫生動細致,寫景狀物亦能抓住景物的特點;托物言誌,以景抒情,這是本文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
遊桂林諸山記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年間進士,曾任溧陽、江寧(皆屬今江蘇省)等地知縣。年四十即辭官,築園林於江寧小倉山,號隨園,以詩自娛。論詩主張抒寫個人性情,倡“性靈說”,對儒家“詩教”表示不滿,影響頗大。詩作善白描,清新靈巧,明白曉暢,晚年喜遊山水,為文清新暢達,所作書信頗具特色。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