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采用“呼告”的方式,一唱三歎,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力量。
祭蘇子美文
【作者簡介】
作者歐陽修(略)
【原文】
維年月日,具官歐陽修謹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亡友湖州長史蘇君子美之靈曰:
哀哀子美,命止斯邪;小人之幸,君子之嗟!
子之心胸,蟠屈龍蛇,風雲變化,雨雹交加;忽然揮斧,霹靂轟車。人有遭之,心驚膽落,震仆如麻。須臾霽止,而四顧百裏,山川草木,開發萌芽。子於文章,雄豪放肆,有如此哉,籲可怪邪!
嗟乎世人,知此而已,貪悅其外,不窺其內。欲知子心,窮達之際。金石雖堅,尚可破壞;子於窮達,始終仁義。惟人不知,乃窮至此。蘊而不見,遂以沒地。獨留文章,照耀後世。
嗟世之愚,掩抑毀傷。譬如磨鑒,不滅愈光。一世之短,萬世之長,其間得失,不待較量。哀哀子美,來舉予觴。尚饗。
【譯文】
某年某月某日,具官歐陽修謹以清酒美味的祭品,致祭於亡友湖州長史蘇子美的靈前:
悲哀呀子美,命止在此呀;這是小人所慶幸的,而卻是君子所嗟歎的!
他的胸中猶如蟠踞著龍蛇,可以有風雲變化和雷雹交加的才情爆發;可以忽然揮舞斧鉞,發作雷聲,轟碎雷神的車子。有的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心驚膽落,震驚得仆倒如麻。一會兒天晴雨止,四望百裏,隻見山川草木都開始發出新的萌芽。你的文章有如此雄豪放肆的氣勢,不能不令人驚訝可怪呀!
嗟歎世人,知道蘇子美不過如此而已,隻是貪看欣悅於你的外表,不能窺見你內在的美質。想要知道你的心誌,是在困窮與得誌之間。金石雖然堅硬,還可以破壞;蘇子美處於困窮與得誌之間,始終堅持仁義如一。隻有人不知道你的品格,才窮困到被除名的地步。蘊藏而不外露,才埋沒在地下。惟獨留下的文章,可以照耀後世。
嗟歎世上愚蠢的人,對他進行掩蓋、抑製、詆毀、傷害。但是,這就像時時打磨的銅鏡,不會毀滅反而愈加光亮照人。像蘇子美這樣,人生一世之短,能有萬世之長,這中間的得與失,就不需要比較了。悲哀呀子美,來舉起我祭奠你的酒杯,飲用吧!
【賞析】
歐陽修與蘇舜欽有很深的感情與友誼,主要的原因是他與蘇舜欽在政治主張上特別是在古文運動中曾經誌同道合。歐陽修另有《蘇氏文集序》、《湖州長史蘇君墓誌銘》等數篇文章高度評價了蘇舜欽的才華與貢獻,說他“狀貌奇偉,慷慨有大誌”,“少好古,工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名重天下。被誣枉,被貶,“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日益讀書”,“發其憤懣於歌詩”。其“短章醉墨,落筆皆為人所傳”。歐陽修對蘇舜欽竟然是“善百譽而不進兮,一毀終世以濟顛”的遭遇懷著滿腔的同情和悲憤之情。
這些在這篇祭文中也同樣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篇祭文著眼於蘇舜欽文章的威力與人格力量,說他是“子之心胸,蟠屈龍蛇,風雲變化,雨雹交加;忽然揮斧,霹靂轟車”,是“子於文章,雄豪放肆”,讚揚了蘇舜欽的文章“不滅愈光”,必將流傳照耀後世。
祭歐陽文忠公文
【作者簡介】
作者蘇軾(略)
【原文】
嗚呼哀哉!公之生於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譬如大川喬嶽,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於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
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斯文化為異端,而學者至於用夷;君子以為無為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為得時。譬如深山大澤,龍亡而虎逝,則變怪雜出,舞鰍鱔而號狐狸。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為病;而其既用也,則又以為遲。及其釋位而去也,莫不冀其複用。至其請老而歸也,莫不惆悵失望,而猶庶幾於萬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謂公無複有意於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豈厭世溷濁,潔身而逝乎?將民之無祿,而天莫之遺?
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於門下者,十有六年於茲。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緘詞千裏,以寓一哀而已矣。蓋上以為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嗚呼哀哉!
【譯文】
哀而痛啊!歐公活在世上,六十有六年。老百姓有了這樣好的父母官,國家有了這樣善於決策的大臣,禮樂製度得以傳承,學者有了師法的典範。因為有了歐公,有道德的人才有所依靠而不驚慌,小人有所畏懼而不敢亂動。這就譬如大川高山,不見它們的運動,而它們的功利給予萬物的,大概是不可以用數字計算而能夠全部知道的。
現在你去世了,赤誠的人沒有可以庇護的了,而朝廷缺乏考核疑惑的能員;禮樂製度已被化為異端邪說,而學者們紛紛去宣揚邪說;君子以為善無所依靠,而小人洋洋得意自以為遇到了有利時機。這就譬如深山大澤裏的龍死了,虎消失了,各種怪物便會改變著麵貌紛紛出來,揮舞泥鰍、黃鱔而號稱捉住了狐狸。
過去你沒有被重用時,天下人都認為是個缺憾;而一旦重用了,又認為用遲了。等到你辭去職位而離開了,沒有人不希望重新起用你的。等到你年老請求辭去職位時,無不惆悵失望,而仍然還期望於萬一的;是慶幸你還未衰弱。有誰能說你不再有意於這個人世呢?可忽然去世而天下的人都不可追尋。難道是你厭惡人世的渾濁,潔身自好而逝去嗎?抑或是老百姓沒有福分,而老天爺不將你給予他們?
從前我父親懷揣才誌而隱逸,不是歐公的眼光,父親是不可能為世所重的。我雖不才,但由於因緣出入受教於你的門下,至今已經十六年了。聽說公已去世,我理應匍匐著前去吊祭,而我終於因惦念著官府爵位沒能去,愧對死去的你而羞慚。千裏之外送去書函,以寄托我的哀思罷了。這是我對上是為天下失去了你而痛哭,對下是以此表示我對你的私人感情的深厚,嗚呼哀哉!
【賞析】
這是學生對師長懷著敬仰與沉痛的心情寫出的一篇祭文。
歐陽修於熙寧五年(1072年)死於潁州(今安徽阜陽市)。時蘇軾任杭州通判,千裏之外,為官身所限,難以親自前往吊祭,隻得用祭文來表達對歐陽修去世的悲哀之情。
蘇軾這篇祭文的精彩之處在於從大處落墨,著眼於歐陽修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寫得氣勢磅礴。祭文說歐陽修活著的時候,君子有所依靠而不恐慌,小人有所畏懼而不敢胡作非為。而歐陽修死了之後呢?則君子“無為為善”,即無所依靠,而小人則得意揚揚。這就突出了歐陽修作為國家棟梁、社會楷模的重要作用。
祭文指出,過去曾經不重用歐陽修的時候,天下人都認為是個缺憾。一旦重用了,又以為用遲了。即使是他請求辭去職位,也希望他不會有什麼事情,慶幸他不會從此衰弱下去。這樣,祭文就從表麵現象深入到了本質,對歐陽修的社會地位和對於國家社稷的重要作用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祭文最後指出,歐陽修的“其未用也,天下以為病;而其既用也,則又以為遲”的影響與作用,也與歐陽修高尚的人品、文品分不開。祭文以自己父親“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為例,來說明歐陽修能夠慧眼識英才的闊大的胸懷和品格,也恰如其分。所以祭文說,歐陽修是不以自己的私心為天下,特別是具有公正地主持文運的高尚節操,從而感動著天下人。蘇軾說,而我這痛哭的情感也不僅是私人的,也包括了天下人為失去你而痛哭的情感。
這篇祭文氣盛言宜,高屋建瓴,情感充沛。讀了這篇祭文,可以讓讀者窺見歐陽修作為一代文宗的精神風貌。
祭歐陽文忠公文
【作者簡介】
作者王安石(略)
【原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猶不可期,況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聞於當時,死有傳於後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見於議淪,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淒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嗚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複,感世路之崎嶇,雖屯邅困躓,竄斥流離,而終不可掩者,以其公議之是非。既壓複起,遂顯於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臨朝之末年,顧念後事,謂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乃夫發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謂千載而一時。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與潁水之湄。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遊從,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嗚呼!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複見,而其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