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有些事是人力能夠辦到的,也還是有人力不一定能夠成功的。何況天道溟漠不可揣度,又怎麼可以推斷得知結果?隻有歐公在世時聲名就聞於當時,去世後其事跡仍然流傳於後世,如果能夠這樣也就足夠了,而這又有什麼值得悲傷遺憾的呢?
像歐公的才能、度量和品質這樣深厚,智識高遠,又輔助於學術的精粹深微,所以表現在文章裏,見於議論,就會是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表現在文章之中,浩大如江河的彙聚;其表現在文章之外的,就如同燦爛光明的日月發出的光輝。其文章清幽的音韻,淒切猶如狂風暴雨的驟然而至;其雄辭偉辯,迅疾快發如輕車駿馬的奔馳。世上的學者,不必問認識歐公的還是不認識歐公的,讀到他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嗚呼!自公做官四十年來,升官與貶官,上上下下,往複不已,深深地感受到世道的艱難,但即使是顛沛困頓,放逐貶斥,到處流離,然而終於不可掩其光輝,就是因為誰是誰非自有公論。既然遭受壓製,複又受到起用,於是逐漸顯達於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到了晚年也不衰減。
當仁宗皇帝治理朝政的末年,顧慮死後的事,說像歐陽修這樣的大臣,可以把關係國家安危的事托付給他。等到發起計謀、決定謀略的時候,歐公等從容而迅速地決定了立英宗為皇帝的大計,這可謂是千載難逢的事情。功名成就,歐陽修不自居有功而請求解職而去,這又大概可以說是英魄靈氣不隨草木之類腐敗散去,而是如同長久地留存於箕山之側與潁水之濱一樣的高風亮節吧。然而天下無論賢人和不賢的人,尚且還為歐陽公的去世而涕泣欷歔;何況與他同朝的士大夫、往日交遊往來的人,又怎能不與我的心所仰慕而瞻仰依從是一樣的呢?嗚呼!盛衰興廢的道理,自古都是一樣的。我迎風想望,不能忘情,惦念著歐公的不可以再見到,還有誰與我是一道的呢?
【賞析】
這是一篇情感深厚的祭文。
王安石對歐陽修是有知遇之恩的。王安石於慶曆二年(1042年)中進士,被派到地方上任通判官。慶曆四年(1044年),曾鞏曾上書歐陽修,說王安石不願“求知於人”,“以為非歐公無足以知我”,間接表述了王安石對歐陽修的仰慕與崇敬。但直到至和二年(1055年),歐陽修始見王安石。從此以後,兩人書牘往來和見於章奏者,相互愛歎稱譽有加,無與倫比。到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當了宰相,歐陽修有《賀王相公拜相啟》,其中說到王安石是“高步儒林,著一朝甚重之望”。對此,王安石是感激的。因此,歐陽修去世,王安石能夠以無比悲痛的心情寫出了這樣一篇《祭歐陽文忠公文》,給予歐陽修以極高的評價。
這篇祭文言辭懇切,情感自然流露,節奏自然流轉,是被古文家稱為祭歐公文中“當數第一”的優秀作品。
文章開頭寫天道不可知,人事成敗難以預料,但沒有人能像歐公這樣生前死後都是為人景仰與紀念的。他的去世是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文章接著盛讚歐陽修的為人為文,說歐陽修為人是器質深厚、智識高遠、學術精微,因此為文便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在其丈章中內含著浩大淵深的內容,而發於文章之外便是如日月的光輝燦爛。又由於歐陽修在寫作中注意藝術的錘煉,因此,清音幽韻,淒如飄風疾雨;雄辭閑辯,快如輕車駿馬。王安石的這種觀察,是深入到認識歐陽修為人為文的深處,正確地指出了有其人必有其文的真理,從而告訴我們,必須有正直的人格和博學的才能,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和藝術修養,才能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章來。
文章第三段對歐陽修在四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上下往複,屯邅困躓,竄斥流離,但都不改“果敢之氣,剛正之節”的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讚佩之情。
文章第四段寫歐陽修有功於朝,特別是擁立英宗為帝的決斷,但又“功名成就,不居而去”。這種“出處進退”的高風亮節,可以比之於古之賢人,而且受到公卿士大夫的一致向慕與瞻仰。對歐陽修作這樣極高的評價也是符合實際的。
文章最後寫出臨風想望,不勝悲悼的情感,也在至情至理之中。
將王安石的這篇祭文與他的《祭範潁州文》相比,可以看到,這篇祭文的文字更加老辣純熟。寫作這篇祭文時,由於王安石已經對歐陽修有了相當深刻的了解,然而對範仲淹卻隻有間接的認識,所以在文字的表現上也可看出兩篇祭文格調的不同。
祭周瑜文
【作者簡介】
羅貫中,生平不見史傳。據一些筆記記載,羅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約公元1300—1400年間在世。一生所作小說甚多,除小說之外,據傳還有《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三遂平妖傳》,詞曲《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三種。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羅貫中所作《三國演義》是“欲顯劉備之長厚近似偽,欲狀諸葛亮之智近似妖”。其在曆史現象的敘述上則基本上采取史實,因而有“七實三虛”之說。
【原文】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觴;君其有靈,享我熏嚐!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吊君弱冠,萬裏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誌。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
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譯文】
嗚呼公瑾,不幸短命而死!無論長或是短都已是過去的事了,豈不令人傷感?我心實在悲痛,用酒來祭奠你;如果你有靈,就來享用品嚐我的祭品!悼念君幼時,以交孫策;仗義疏財,轉讓房舍給人住。悼念君在年少時,如大鵬展翅扶搖直上萬裏,奮發有為;定建江南霸業,割據江南。悼念君以少壯之力,遠鎮巴丘;劉景升深懷憂慮,因而討伐劉景升的叛亂可保無憂。悼念君的風度,有小喬作為佳美的配偶;漢家臣子之婿,不愧可以稱美當朝。悼念君的氣概,規勸阻擋,采納樸質;開始時不垂掛翅膀,終於能夠奮翼而飛。悼念君在鄱陽時,蔣幹來做說客;揮灑自如地應付他,足稱雅量高致。悼念君的弘才,文籌武略;火攻破敵,挽住強敵當做弱旅。回想君的當年,雄姿英發;哭悼君的早逝,俯地流血。你的忠義之心、英靈之氣永存;命終三十多歲,卻名垂百世。哀悼君去世的情感更悲切,以致愁腸千結;隻有我的忠心敬佩,悲傷不會斷絕。東吳天昏地暗,三軍為之悲傷;吳主為之哀泣,朋友為之淚流不斷。
我以不才的身份,獻出拙劣的計策與謀略;幫助吳國抗拒曹魏,輔佐漢室以安劉氏;作分兵牽製或夾擊之援,首尾互相呼應。是存是亡還有什麼思慮和憂愁的呢?嗚呼公瑾!我與你已生死永別!我將誠摯地堅守你的貞潔品德,無論它是多麼幽遠或是消失。你的英魂如有靈驗,可以鑒定我的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悲痛啊!俯伏在地請你來享用祭品。
【賞析】
這是《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為劉備奪取荊州“三氣周瑜”,致使用瑜夭亡以後,諸葛亮親自過江祭奠周瑜的一篇祭文。據考證,曆史上諸葛亮並無此舉,這篇祭文實是羅貫中所撰,也十分精彩,所以本書將此收入,以饗讀者。
這篇祭文在史實上是“虛”的,但祭文中所采用的周瑜的生平事跡卻是“實’’的,其中除“蔣幹盜書”為“虛”的以外,其他均符合史書《三國誌》記載的周瑜的情況。
因此,這篇祭文是羅貫中借諸葛亮之口寫出了對於周瑜這樣一位“雅量高致”、“雄姿英發”的英雄人物的敬愛之心、崇敬之心。
祭文從周瑜的“幼學”、“弱冠”、“壯力”、“豐度”、“氣概”、“弘才”等幾個方麵,勾畫出了周瑜雄才大略的生平事跡,以無限哀傷悲痛之情,惋惜周瑜的英年早逝。
祭文最後一段寫“從此天下,更無知音”,更是情真意切。
所以,《三國演義》中,在諸葛亮讀了祭文以後,借魯肅之口評論說“孔明自是多情”。這也是羅貫中,“狀諸葛亮之多智”的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