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世界舞蹈曆史1-4
其他東南亞國家舞蹈
一、柬埔寨舞蹈
柬埔寨舞蹈,柬埔寨最早稱之“扶南”,在我國唐代宮廷燕樂中就有“扶南樂”,說明柬埔寨與我國交往的悠久曆史。“扶南樂”是柬埔寨帶有印度佛教色彩的宗教樂舞。扶南,在古代曆史上,曾經是一個強國,它的疆土比東南亞其他地區要大,經濟貿易、文化藝術都比較發達。它首先接受了中國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印度和中國樂舞,經過消化整理,根據本民族特點又創作出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如“木杵舞”表現柬埔寨人民的勞動生活;“昌揚舞”,對人物和動物的模擬舞蹈,還有節日裏表演的舞蹈,這些舞蹈為柬埔寨宮廷樂舞提供了表現素材。
柬埔寨舞蹈分兩大類:一是接受印度影響的宮廷古典舞蹈,一是民間舞。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是木杵舞,表演者用木杵敲擊石臼發出有節奏聲響的歌舞。
柬埔寨的基本舞蹈姿態是:重心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半腳掌著地在一旁,手臂富有棱角、曲線,舞蹈充滿婉約、細膩、柔韌、纖巧的韻味。
柬埔寨的舞蹈特征是:含蓄、高貴、娟雅、穩重。舞蹈風格形成於公元9世紀吳哥王朝。吳哥王朝是由扶南北部高棉人在吳哥地區建立的國家。當時的吳哥王朝是一個政權穩固,貿易繁榮的經濟大國。在雄厚的經濟基礎之上,高棉人建立了自己的文化,12—13世紀是古柬埔寨國家的輝煌時期,也是其文化的極盛時期,吳哥王朝在吳哥地區建立了大量的婆羅門教與佛教混合的廟宇和寶塔,每個塔尖上均刻有凝視四方、微笑的巨人臉,巨人頭頂一朵蓮花,它充分反映了古柬埔寨的時代精神,柬埔寨的傳統舞蹈體現了這種精神,這種精神一直保存並且延續至今。
二、泰國舞蹈
泰國舞蹈是接受柬埔寨宮廷舞蹈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雖然它接受了柬埔寨吳哥王朝時期的宮廷舞蹈的影響,但由於本民族的審美思維定勢的決定,泰國舞蹈呈現出與柬埔寨舞蹈風格的很大區別。泰國宮廷舞蹈顯得活潑、輕盈、流暢,舞姿婀娜,風格自由開放。
泰國舞有宮廷舞劇與民族舞劇和民間舞蹈之分。“孔”是泰國舞劇的表現形式,“孔”也即啞劇之意,是一個戴麵具表演的舞劇。它受古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藝術影響,演員表演富於程式化的手勢和豐富的麵部表情。程式化的舞姿有68式,伴奏樂器主要有木琴、套鑼、木豎笛、鼓和撞鈴等。
泰國的民族舞劇大多表現傳統民間神話故事,泰國民族舞劇分兩類:一類是宮廷的、由宮廷女子表演的“洛坤·奈”,是藝術舞蹈為主的表演形式;另一類是民間的,舞蹈帶有喜劇色彩。
泰國的民間舞蹈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有笙舞、南旺舞、諾拉舞。“笙舞”是泰國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表演形式為男女對舞,主要表現農村勞動生活和民俗風情。其中包括“捕魚舞”“飯籃舞”。舞蹈表演有說有唱又有跳,風趣活潑。“南旺舞”又稱圈舞,有19種基本舞步,男女對舞。表演時,女子麵頰、上身及手臂朝向男子,男子以雙臂拱護女子,環繞而舞。“諾拉舞”起源於泰國南部,舞姿婀娜,手臂動作比較多,富有韻律感。
泰國的基本舞姿是:下體保持半蹲,身體及手臂每個關節都彎曲,形成“三道彎”造型,動作時,腿在半蹲狀態上做重拍向下動作,節奏均勻地上下屈伸,身體上下顫動為其動律的主要特點。
泰國的舞蹈風格近似於印度舞蹈,舞姿富有雕塑性,情感內含,動作輕盈樸實。
三、緬甸舞蹈
緬甸位於古柬埔寨、古泰國之間,這兩個國家均為曆史上的強國,兩國的文化藝術均對緬甸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緬甸舞蹈帶有柬埔寨和泰國的舞蹈韻味。
緬甸舞蹈分古代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兩大類。古代戲劇舞蹈由兩方麵因素構成,一是來源於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劇,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暹羅的宮廷劇。
暹羅曾是古代泰國的一個地區,自古接受柬埔寨的影響。由於統治者的重視與支持,暹羅地區的舞蹈從動作到風格、韻律都遠遠超出古柬埔寨舞蹈。16世紀,緬甸收複暹羅,暹羅的宮廷舞蹈傳入緬甸。
緬甸的古代戲劇舞蹈主要來自印度和中國的傀儡戲,緬甸人按照提線傀儡的動作,創作出舞蹈的基本動作,其中有深蹲、塌腰、挺胸、昂頭、關節彎曲、四肢成方形,造型對稱,動作有棱角,具有抑揚頓挫、連綿不斷的韻律。緬甸人在這些基本動作基礎之上,又創作了“三十七神舞”,後又演化為“宮女舞十二段”,成為緬甸古典舞蹈代表。
緬甸民間舞蹈也豐富多彩,有長、短鼓舞和象腳鼓舞、背鼓等民間舞。民間舞蹈表演時,常把說、唱、舞結合在一起,有時加進一些雜技表演。民間舞蹈形式活潑,情緒熱烈。
四、菲律賓舞蹈
菲律賓舞蹈的特殊地理環境使它的樂舞文化保持了原有的風貌。
菲律賓舞蹈大致分四類:鄉村舞蹈、北部山區舞蹈、南部棉蘭穆斯林舞蹈和西班牙風格的舞蹈。
鄉村舞蹈是土著人表演的舞蹈,未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類舞蹈模仿性強,節奏單一,動作簡單,舞蹈隻有一些情緒變化,或激烈,或輕鬆。舞蹈以腳部的地麵動作為主。舞蹈內容是驅鬼逐疫的巫術舞、求愛舞、戰爭舞、模仿動物舞等。伴奏樂器有竹器、木器、豎琴、響板和各種銅鑼、銅鼓,大鼓。
北部山區舞蹈也較好地保持了原始風貌,一般在種植、豐收、婚喪嫁娶、驅病逐災等儀式上表演。男子舞蹈粗獷威嚴,女子舞蹈含蓄端莊,男女表演差別明顯。
南部棉蘭穆斯林舞蹈是菲律賓的文明程度較高的舞蹈藝術。伊斯蘭教徒經常朝拜聖地麥加,始終保持阿拉伯人的生活習慣,穆斯林舞蹈因之得到很好保存。菲律賓穆斯林舞蹈有“辛基爾”傳統舞蹈,舞蹈表現王子尋妃的感人故事。“辛基爾”舞蹈由一位女舞者在“井”字形交叉的四根竹子中間,跳進跳出地表演,舞者雙手還持扇子。舞蹈沒有音樂伴奏,隻有竹竿子敲打出來的音響節奏,舞者通過在竹竿子敲打中的動作表現傳說故事。
西班牙風格舞蹈是16世紀西班牙人占領了這片國土之後,伴隨著傳教活動而出現的新舞蹈。這類舞蹈帶有基督教色彩,是一種完全不同於菲律賓傳統舞蹈的西方舞蹈。舞蹈表演者幾乎是修道士,他們采用當地的傳統表演形式,在修道院內或廣場上表演西班牙舞和歐洲的各種舞蹈。菲律賓有部分人受其影響,漸漸放棄了舞蹈傳統,模仿表演西班牙舞蹈,從而使本土舞蹈失去了原始純樸的野性,而帶有西班牙舞蹈特色。
菲律賓四大類舞蹈各有其特色,鄉村舞蹈、山區舞蹈,其舞蹈動作簡單、樸素無華,模仿性的動作比較多,舞蹈造型多以“三道彎”為主,舞蹈多以柔韌、扭擺、跳躍為主,舞蹈形式自由鬆散。穆斯林舞蹈風格充滿了神秘色彩,以舒緩的手臂、彎曲的肘部和各種手指動作為主。穆斯林舞蹈的手指動作不同於印度的手勢動作,它時而伸直並攏,時而裏外彎曲;雙腿膝部外開,做半蹲狀,身體重心不斷向兩旁移動。此外,舞者還戴腳鐲、腳鈴、假指甲,以突出舞蹈的效果。西班牙舞蹈服飾、道具多帶有西方色彩,舞者經常手持一把精致的小扇舞蹈,動作圓潤、優雅。
總之,東南亞舞蹈起步較晚,同它的文化一樣,在印度和中國文明已發展了兩千年曆史之後,它才起步,時間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它的舞蹈文化雖然在人類走廊上接受了不同的影響,但最能給東南亞舞蹈造成不可磨滅印跡的是印度和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東南亞舞蹈除了本土特征外,總是能依稀見到印度舞蹈、中國舞蹈、阿拉伯舞蹈、甚至西班牙、荷蘭舞蹈的影子,這是長期文化交流的產物。人類的文化就是在交流中前進。印尼以及東南亞一帶國家的舞蹈文化就是在不斷交流、融合中向前發展的,它們的舞蹈既帶有共同性,又帶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在東方人眼裏它們之間有些差異,而在西方人眼裏,它們就可統稱之為“東方舞蹈”。
日本舞蹈
日本是位於亞洲最東部的一個島國,它四麵環海,孤懸於太平洋之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以及衝繩島、小笠原群島等大小3900個島嶼組成。日本海岸線長,有許多天然良港,境內山多水急,可耕麵積不多。受海洋及黑潮的影響,日本具有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特征。它境內多山路,平原少,沒有巍峨險峻的高山,沒有磅礴浩蕩的江河,沒有嚴冬酷暑的氣候,溫潤的氣候、年輕的山脈、短淺的河川、充沛的雨量、蔥翠的樹木,養育了生存在這裏的日本人民,也逐漸形成了溫文儒雅的日本民族性格與纖巧和諧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武士道精神。
日本國是一個由家族製度發展起來的國家,日本皇家製度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在這樣一個基點上發展的。在日本曆史上還有長達八九百年的島國閉關的獨特時期。日本曆史前後經曆了公元前的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古墳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鐮倉時代、織豐時代、江戶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和平成時代。
日本天皇被認為是國家的最高統帥。天皇製的延續構成了日本國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特色。
日本列島呈南北狹長狀,它西北與西伯利亞接近,早早就通過北部阿伊奴人接受了古埃及、土耳其、葉尼塞河地區文化綜合為一體的西伯利亞文化的影響,自日本的彌生時代起一直延續至日本明治維新之前。中國文化對日本產生了久遠的影響,日本基本上是依賴中國漢、唐文明發達起來的海島。
中國的樂舞藝術也隨著各種文化傳播傳至日本,影響推動了日本樂舞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如日本的“舞樂”它最早在中國的宮廷裏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它是在日本上層貴族階級社會裏形成的藝術,“舞樂”自日本奈良平安時代形成後,曆經幕府時代、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而保存至今。它仍屬宮廷王公貴族藝術,它隻在天皇家族的節日、皇室的各種祭日裏演出。
中國西周時期的民間“散樂”傳至漢代,接受了西域樂舞影響之後,形成俗樂百戲,公元8世紀由遣唐使帶到日本。傳入日本後,對日本的傀儡戲產生影響,後又與淨琉璃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品種“人形淨琉璃”。曆史上,日本對中國樂舞文化差不多是全盤端去,從邪馬台女王卑彌呼統治時期開始(相當於中國後漢時代),在飛鳥、奈良時代(相當中國宋代開始)是日本文化完成的時期,日本的和歌,小說《源氏物語》,文字平假名、片假名都在這一時期完成,日本民族的藝術也從此形成。日本舞樂、猿樂、能樂、能狂言,以及歌舞伎的雛形,可以說,都始於平安時代。平安時代以後,是日本民族藝術的日臻完善、發展的時代。因此說,日本的樂舞藝術是在外來文化基礎之上建構起來的,在日本樂舞藝術的框架中,包含著日本民族的群體審美意識、道德觀念和哲學思想。
日本舞蹈大體上分為古代舞蹈、中世紀舞蹈、民間舞蹈和近世舞蹈。古代舞蹈包括宗教舞蹈、外來舞蹈和外來舞蹈與本土舞蹈相融會的舞蹈。中世紀舞蹈有寺院舞蹈和武家舞蹈。民間舞蹈有風流和念佛舞。近世舞蹈有能樂和歌舞伎。
一、日本本土舞蹈
日本本土舞蹈包括:古代舞蹈、中世紀舞蹈、近世舞蹈。
1.古代舞蹈
銅鐸古代舞蹈主要有原始祭神舞。原始祭神舞又包括喪葬習俗舞、祭神祈豐收舞。喪葬習俗始自日本原始時代的習俗,日本曆史書籍《古事記》載“天上的年輕人亡、八晝八夜作歌舞”,反映了日本原始先民就屍歌舞的情況。人死後,不急於埋葬,先由數名婦女在屍前做載歌載舞擊杵舂米動作,然後再葬。有人考證,這種習俗與中國雲南少數民族的習俗非常相似,如明代錢古訓撰《百夷傳校注》中所說。這種屍前擊杵歌舞的形象資料可從日本傳香川縣出土的一銅鐸上得知,銅鐸是一種原始打擊樂器,它主要用於日本原始祭神等活動中,銅鐸上繪有兩人一起一落擊杵姿態。日本的喪葬習俗舞可能與祭祀豐收聯係在一起。
祭神樂舞在日本原始社會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原始神有兩個:一是天神,一是海神。祭神樂舞基本圍繞這兩個神展開。日本古代傳說中的伊耶那歧與伊耶那美的兄妹神話被認為是創造日本國土與人類的天神。除他倆之外,還有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的傳說、天宇受賣命女神的傳說,以及海神海幸彥的傳說等。日本先民認為這些神都是他們的祖先,這些神都會舞蹈,也就是說,日本先民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在天神、海神的歌舞中誕生的。日本古籍記載了天神的歌舞活動,如《古事記》載,天宇受賣命女神戴上用花做的假蔓,手持天香山翠綠竹葉,敞胸露懷,有節奏地踩踏倒扣在地的木桶載歌載舞。日本神話中的天神、海神多與國家的誕生相聯係,祭神成為日本原始農耕民的最大心願,祭天神以祈禱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祭海神以保證不受台風海嘯的侵擾,確保航海捕撈豐收和漁民性命安全。日本原始祭神舞蹈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現方式,舞者喜在木桶上咚咚踩踏,上肢隨著踩踏出的節奏而舞,踩踏出來的聲音便是天籟之音。
日本最初經曆了三個文化階段,即繩文、彌生、古墳文化階段。從彌生文化時代起,日本原始民族接受了中國大陸的文化,但這種文化往來主要集中在物質方麵,精神文化交流尚未開始。日本歌舞藝術還未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
日本接受外來樂舞是在大和政權建立後不久,也即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與日本頗繁交往,中國南方吳國的伎樂傳去日本。日本真正大規模地學習中國、韓國樂舞文化則是從日本的飛鳥、奈良朝時期開始,這一時期相當於我國隋唐時代,代表這一時期的樂舞有伎樂、雅樂和散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