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世界舞蹈曆史1-5(1 / 2)

第二世界舞蹈曆史1-5

朝鮮半島舞蹈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的東北部,它與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銜接,瀕臨渤海、黃海。這裏的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水資源充沛,宜於人類居住。

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文化圈內,便利的陸路交通要道使它早早與日本及中國大陸文明接觸。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有史以後,與朝鮮半島中國大陸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

到了中國商、周時代,有史記載漢人箕子曾率眾東遷朝鮮半島,帶去了中國的詩書禮樂、醫藥卜鑒等文化。中國的秦末漢初時,燕國人衛滿也率眾漢人逃亡朝鮮半島,在那裏逐漸強大,滅了箕子朝鮮,建立了衛氏朝鮮。中國漢代漢武帝設置了臨屯、樂浪、玄菟、真番四郡之後,中原與半島之間的經濟交往、文化交往便大規模地展開了。中國漢代的“百戲、俗樂”也傳入朝鮮,至今在韓國國立樂院博物館裏還陳列有漢代流行樂器,如建鼓、祝、梧(一種木製空心敲擊物)等打擊樂器。

可以說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中國大陸的文化影響。

朝鮮半島經曆了血緣氏族社會、三國分立、高麗王朝、朝鮮王朝時期。

朝鮮半島在三國分立之前,樂舞保持本土民族特色,自從分裂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之後,朝鮮半島的民族藝術開始發生裂變,北方高句麗帶有爽朗的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南方的百濟國可能接受了較多的中國南方的文化影響,帶有陰柔嬌媚的特點,而新羅則更多地固守著本土原汁原味的樂舞傳統。三國分立之後的朝鮮半島更多地接受了中國漢魏時代的文化影響,公元918年,朝鮮鬆嶽一帶的豪族王建收複新羅、消滅百濟,統一了半島,建立了高麗王朝。這一時期接受了中國宋元文化和宋代的宮廷隊舞的影響,經常上演獻仙桃、五羊仙、壽延長等舞蹈。朝鮮王朝是繼高麗王朝之後新的統治政權,它是民族意識覺醒時期,這一時期的舞蹈有覲天庭、受明命、荷皇恩、聖澤、六花隊、曲破、蓮花台等舞蹈,這些舞蹈帶有濃厚的儒家禮教色彩。

朝鮮半島的舞蹈曆史上有兩大類舞蹈:一是宮廷舞蹈,一是民俗舞蹈。宮廷舞蹈又分兩條線:一是唐樂呈才,一是鄉樂呈才。唐樂即指從大陸傳去的樂舞,鄉樂指的是朝鮮半島本土樂舞。在朝鮮王朝末期,朝鮮的鄉樂又有了很大發展,湧現出許多新的舞蹈,如廣袖舞、初舞、劍器舞、公莫舞、尖袖舞、春鶯囀、萬春樂、響鈴舞等。朝鮮王朝時期還產生了一種新的舞蹈品種,即“妓房舞蹈”。這是一種由女子表演的樂舞藝術,它發展了朝鮮半島的佛教舞蹈,如僧舞、蝴蝶舞、鈸鑼舞、法鼓舞等。

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朝鮮民族形成了獨特的舞蹈特色,即仙鶴式的舞步、楊柳式的身姿,動作瀟灑、含蓄。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有:農樂舞、假麵舞、羌羌水越來、長鼓舞、扇子舞。

農樂舞是反映以稻田種植勞動生活為主的農耕舞蹈,有學者認為它起源於三韓時代,有說與原始先民的狩獵生活有關,還有說是跟祭祀活動有關。從這幾種不同的說法中我們得知,農樂舞是在農忙季節裏,群眾飲酒、歌舞的娛樂活動,舞蹈中有擊鼓舞蹈,還有各種戴動物假麵具的舞蹈形象和獵手形象,一般在祭祀活動上表演。隨著曆史的發展,該舞蹈在宗教祭祀、軍事訓練、民間自娛活動時表演,舞蹈內容越來越豐富,舞蹈形式也增加了長鼓舞、小金舞、象帽舞,伴奏樂器有胡笛、大金、小金、長鼓等,舞蹈氣氛熱烈,情緒激昂,充滿活力,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