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世界舞蹈曆史2-1
二、歐洲中世紀及近代舞蹈藝術
歐洲中世紀早期舞蹈文化
歐洲中世紀早期舞蹈文化的支撐根基是基督教。它是接受了基督教、日耳曼民族文化以及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文化影響。
基督教的創始人為耶穌,他於公元前4世紀出生在巴勒斯坦朱迪亞的一個小鎮上,當時羅馬帝國統治著朱迪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飽受羅馬殘酷統治的壓迫。耶穌自從宣布為救世主之後,便開始從事布道活動。他斥責羅馬貴族荒淫無恥的生活,教誨人們,演講“仁愛”說,給人治病,同時,他自己過著謙卑、自我克製的生活。他的教誨吸引著眾多猶太人,人們紛紛趕來聆聽他的教誨,由於他反對羅馬統治的言論與行為觸及了大祭司和猶太教士的利益,激起了教士、祭司的仇恨,不久,羅馬軍事統治者將他逮捕,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後,紀念耶穌之死的日子就成了受難節。傳說,在那個星期日(複活節),耶穌的遺體突然從墓穴中消失,後來又複現在他的信徒麵前,他的信徒相信他複活了。這一傳說使基督教充滿神秘色彩。
耶穌是在死後被授予死而複生的神性之後才出名的。這個深受廣大窮苦人歡迎的宗教,從秘密流傳一直到公元2世紀紮根於民眾時已有了很大發展。這個宗教開始受到羅馬政權殘酷迫害,從公元 3世紀起,羅馬政權將鎮壓的基督教變為可利用的基督教,其手段改變的目的是要維持羅馬政權。到公元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官方宗教。在公元4世紀的壁畫上有麵容枯槁,披頭散發,深凹眼窩,胡須滿腮的基督形象。把一具形容難看的死屍作為頂禮膜拜的對象,是世界宗教的惟一現象。
基督教是有係統教義經典的宗教,它以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上帝麵前人人平等”為口號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此外,還在基督教教堂裏布置了許多人物畫像,使不識字的信徒能從圖譜中接受到基督教的教育。基督教堂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徒一生共有七次聖禮都要在教堂中進行,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離不開教堂。教堂成為交際所、商業中心,也是人民大會堂和避難所。人們在教堂的燭光裏,聆聽著管風琴的樂聲和唱經的歌聲,來接受基督教的熏陶。
一、基督教舞蹈
在中世紀歐洲早期封建社會裏,舞蹈以兩條不同線索發展著,一條是宗教性的舞蹈,一條是民間的舞蹈,歐洲中世紀早期宗教舞蹈有“天主教”舞蹈和“死亡之舞”。
格裏哥利聖詠是最有名的宗教音樂,它以羅馬教皇格裏哥利一世命名。傳說這位教皇花了十年多時間,從許多歌調中選出“教堂歌調”,為適應各種教儀的演唱,他還專門編輯了“唱經本”。“格裏哥利聖詠是單聲部的。它是吸收了古代東方、古代希臘的音調和當時民間旋律的特點而形成的。它的唱詞都是拉丁文,內容選自聖經。由於旋律和演唱的特點不同,格裏哥利聖詠又分為宣敘性和旋律性的兩種。格裏哥利聖詠是按自然音階進行的,後來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調式。”
圍繞著基督教堂音樂的開展,早期基督教舞蹈也被作為傳播基督教教義的手段。在教堂歌調中有“有誰不跳舞誰就不懂生活的歌詞”和“天空中的星星為了拯救宇宙而在天堂裏舞蹈”的祈禱詞。基督教主認為舞蹈對傳教有利,於是把舞蹈融入祈禱中,使舞蹈成為教堂祈禱儀式中的重要一部分,不過,隻是些擺設性的動作。
死神之舞早期基督教舞蹈與前代的傳統舞蹈緊密相連,那一時代的舞蹈有農作舞、婚禮舞、喪葬舞、火舞、假麵舞。在基督教堂裏,每次舉行儀式或禱告時都有舞蹈出現。早期基督教徒在傳統宗教舞蹈中發現上帝的神靈,因此,傳統宗教舞蹈成為早期基督教徒用來崇拜上帝,向上帝表白忠誠的表現手段。早期基督教舞蹈大約有四種:一是節日的祭祀舞蹈;二是祭祀聖·約翰舞蹈;三是禱告上帝的聖歌隊舞;四是洗禮之舞。早期基督教不排斥舞蹈,教徒認為隻有跳舞才能更加靠近上帝。
“死神之舞”是中世紀歐洲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是在被壓迫的奴隸深受痛苦、中上層社會的人士感覺不安和失望的基礎上產生的,也是人們躲避災難和疾病痛苦的宗教祈禱式的舞蹈。舞蹈時,人們排成一列,前麵有幾個人抬著十字架,十字架後麵擺著殉教者的遺物,有節奏的舞步緩慢地走向各自不同的位置,然後跳聖舞。
宗教舞蹈是單一的、有規範的、專為宗教儀式服務的舞蹈,因而帶有僵化的傾向。而民間舞蹈則不同,它以不可遏製的力量頑強地存活在黑暗的中世紀社會裏。
民間舞蹈是有廣大群眾基礎的舞蹈,在中世紀,宗教勢力排斥民間舞蹈,認為民間舞蹈是動搖信仰的妖術,是撒旦的迷惑,於是嚴厲禁止一切群眾歌舞娛樂活動。然而,群眾的充滿生命力的民間藝術活動是不可遏製的。民間習俗節日有謝肉節、春節、五月節,在這些節日裏人們仍然以極大的熱情,充滿激情地跳著自己喜愛的純樸、歡快的舞蹈。五月節時,人們在綠茵茵的草地上,揮舞著鮮花,圍著紮滿彩帶的、長滿綠葉的小樹舞蹈。節日裏,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們爭相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戲,並有各種舞蹈技巧的表演,有新製樂器的展示,還有一些類似於雜技的球舞和環舞的表演。
二、民間舞蹈——布朗裏
在眾多的民間舞蹈中,最有名的舞蹈是布朗裏。
布朗裏是法國民間舞蹈,意思是動、微動、擺動之意。布朗裏舞蹈一般在節日集會、秋收、摘葡萄季節時跳,通常是人們手拉手圍著一個大圓圈舞蹈,有時變成直行或之字形的隊伍,舞者邊歌邊舞。歌曲的旋律和歌詞決定舞蹈的風格,伴奏樂器為風笛。
布朗裏的舞蹈有簡單式、複式、快樂式和模擬式等幾種形式,其中最流行的是簡單式、複式和快樂式的布朗裏。舞蹈動作是對生活動作的直接模仿,如洗衣女的布朗裏動作就采用了用手拍打的洗衣動作。有些布朗裏是模仿獸類和鳥類的動作。一般來講年輕人喜歡跳快樂的布朗裏,如“馬”的布朗裏舞,表演者一邊用力踏地,一邊原地旋轉,踏地的節奏複雜多變,有一些舞蹈花樣,有時在跳轉中在空中抬腿。青年人跳的布朗裏富有朝氣、活潑、靈敏。快樂布朗裏舞蹈中還穿插了一些歌曲和玩笑話語以及無拘無束的轉身、伸腿動作,是一種詼諧式的娛樂舞蹈。布朗裏舞蹈傳入宮廷後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為禮儀動作繁多,矯揉造作、傲慢、裝腔作勢的舞蹈,舞蹈中不見了快活的充滿旺盛生命力的跳躍動作,而多是以滑行步法代替,再加上宮廷式的華麗笨重的服飾,隻有一些僵硬的程式化動作。
1.簡單布朗裏
簡單布朗裏是布朗裏舞蹈的基本形式,許多舞蹈都從它產生變體。舞蹈簡單,共有40節,由歌唱、長笛或手鼓來伴奏。舞蹈時舞者並排站好,相隔半步遠,站成大八字。舞蹈開始時,男舞者稍向左低頭表示致禮,然後男女舞者手拉手,女舞者右手提裙,男舞者左手插腰舞蹈。
2.複式布朗裏
複式布朗裏是布朗裏各種舞蹈動作的組合。舞蹈結束前,動力腿抬起跳躍,然後繃腳落下,腳尖著地。
3.快樂布朗裏
快樂布朗裏是高抬腿的跳躍性舞蹈,舞蹈時,舞伴手拉著手,向右、向左轉,或者原地轉身跳躍,或向前、向後輪換做動作。
4.耗子布朗裏
耗子布朗裏舞蹈用合唱和小提琴伴奏,是一種遊戲舞蹈。舞蹈分為兩組,每組由兩對組成,站成四方形,舞蹈在合唱聲中開始。舞蹈者腳穿木鞋,在原地做踏腳動作,節拍前,左腳原地小跳,右腿屈膝離地;然後,右腳向旁邁步到二位,全腳落地,左腳緊跟向右腳靠攏;然後,再做左腳向旁邁步二位,全腳落地,左腳向右腳靠攏,右腳立即原地小跳動作。此動作反複進行。
5.莫爾萬布朗裏
這是根據莫爾萬地區命名的舞蹈,此舞蹈在莫爾萬地區極為流行。舞蹈用手指彈奏弦樂器來伴奏,舞蹈動作有前進、後退的舞步,還有原地轉圈的動作。舞蹈開始時,男女舞者麵對麵站立,手拉著手舞蹈,舞蹈中無論怎樣變化隊形和腳下動作,手的姿勢仍保持不變。
6.“鍾聲”布朗舞
這是法國最古老的布朗舞,舞蹈人數不限,參加者拉手站成大圓圈,舞蹈隨著鍾聲的節奏做拍手、跺腳等動作,再加上一些小跳動作。跳完一遍之後,男女換舞伴再跳下一輪舞蹈。
7.“瑪列舞”
瑪列舞也是布朗舞的一個種類,它流行於法國旺代平原。舞蹈有時可由一對舞伴跳,有時可由幾對跳。舞蹈隊形有時一排,有時兩排,女站右邊,男站左邊,舞蹈行進時,男女舞伴時而靠近,時而拉開距離,有時站成一個大圓圈舞蹈。
8.“方陣”布朗裏
“方陣”布朗裏由四人一組來跳,舞伴相隔三米遠麵對麵站好,舞蹈時,男舞者雙手叉腰,女舞者的雙手提裙,舞蹈動作是主力腿小跳、動力腿抬腿,然後,換腳做。舞蹈開始時,男舞伴先圍女舞伴繞兩圈,女舞伴做原地右腿踏步動作,然後,男舞伴做“8”字花樣回到自己的舞伴身邊。接著兩對舞伴交換位置,然後,女子圍男舞伴轉一圈,做“8”字花樣交換位置,每個女伴圍著她對麵的男舞伴轉一圈,男舞伴原地做腳踩節奏的動作。最後,女舞伴做“8”字形舞步回到原來位置。每段舞蹈結束前,舞者就要用腳跟踏一下地。
9.“女麵包師”布朗裏
這是盛行於農村和普通人家的舞蹈,也是載歌載舞的圓圈舞蹈。舞蹈時,舞者先站好一個圓圈,一男一女隔開站,然後,沿圓圈向左行舞蹈,做有跳躍動作的普通步,直到做完一整圈;然後,換動作,男女舞伴拉手做小跳轉一圈,女伴留在圓圈中心,男伴做小跳舞步走到第二對女舞伴旁邊,用左手拉著她的左手做原地轉一圈動作;然後,男伴回到自己原來女伴旁,互相拉手在原地轉一圈,每一個男舞伴要跟在場所有女舞伴跳完一遍之後,再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與自己女伴站在一起。在場所有舞伴輪流跳完之後,舞蹈才結束。這個舞蹈是大家邊唱邊跳進行的,歌調幽默風趣,是很典型的民間歌舞藝術。
10.農民布朗裏
這是保存法國民間舞蹈特有的動作和姿態的舞蹈。舞蹈中有一些托舉動作。舞蹈由八對舞者組成,站成一個圓圈,開始時向左轉,女舞伴左手提右邊的裙子,右手在頭頂上方的胳膊肘稍向下彎屈,重心在左腿,右腳在前站四位,頭轉向男舞伴。男舞伴手背身後,左手做三位,手背向左,身體重心在右腿,左腳向前離開右腳一尺距離站立。
三、其他民間舞蹈
歐洲民間舞蹈除了各種變體的布朗舞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民間舞蹈,如:“法蘭多拉”舞、“大的舞蹈”;“沙紮卡特”、“圖爾尼傑爾”;“布瑞”;“利高頓”和“巴斯當斯”等舞蹈。
1.“法蘭多拉”舞,是來自法國下普羅旺斯省,有人認為它來自希臘,因舞蹈像古希臘米諾妥迷宮的過道,還有人認為法蘭多拉舞是卡羅裏舞。所謂卡羅裏,即打開的圓圈,舞者邊唱歌邊拉手舞蹈,站在舞蹈隊形前麵是領唱者又是領舞者,他唱一句,大家隨聲附和一句。舞蹈節奏時而緩慢、時而快速,舞蹈動作隨節奏變化而變化。基本舞步是普通步和跑步,舞蹈隊形是鏈子形,男女舞者之間或拉手或拉手帕而舞,舞蹈隊形有小蛇、螺旋、拱門、蝸牛、橋、迷宮等形式。舞蹈動作基本是即興動作,但也穿插一些花樣,花樣動作均由領舞者決定。這是節日婚禮上的壓軸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