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世界舞蹈曆史2-3(2 / 3)

範妮·愛爾絲萊(1810—1884)出生於奧地利,從小學習舞蹈。其舞蹈風格與塔裏奧尼不同,塔裏奧尼屬於抒情派,而她則屬於技術派,舞蹈充滿熱情、奔放、朝氣蓬勃的氣質。她以精湛、高超的充滿激情的舞蹈表演技巧創造了不同民族地區如匈牙利、波蘭、西班牙等舞蹈形象。

奧古斯特·布農維爾(1805—1879)是19世紀中葉的丹麥學派代表人。他從小隨父親學習芭蕾,8歲加入丹麥皇家舞蹈團,15歲時登台演出,曾做過瑪麗·塔裏奧尼的舞伴。他音樂感極強,並且還掌握著大量的不同種類的舞蹈語彙。1848年起,他從事舞蹈編導活動,一生編創過50多部作品。其中有改編的《仙女》,創作了《漁夫與新娘》《花節》等作品。他創作的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注重男子技巧,有一套教學教材,這套教材至今還在沿用。

4.浪漫向現代過渡時期的芭蕾藝術

這一時期芭蕾主要指俄羅斯芭蕾。

19世紀後半葉,意大利、法國、英國開始對芭蕾藝術不感興趣,芭蕾舞表演形式逐漸僵化,內容重複、乏味、毫無生氣,舞蹈成為炫耀技巧,顯示美貌的表演,觀眾對此越來越不感興趣。票價賣不出,許多舞蹈團體無法養活自己而破產,致使眾多芭蕾藝術家遠走他鄉。

起源於意大利、發展於法國的芭蕾舞藝術,在這兩個地區奄奄一息,而卻在俄國得到了得天獨厚的全麵發展。

俄國芭蕾舞藝術的發展來自兩方麵的原因,首先,是它的民主革命運動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勝利,以及哲學家、思想家、美學家為俄國文學藝術奠定的文藝美學思想基礎。如俄國平民知識分子的先驅別林斯基,他的文藝思想建立在喚醒人類尊嚴的基礎之上。別林斯基反對浪漫主義藝術,他認為:“浪漫主義藝術是把塵世搬到天上,它的追求永遠是在天上,在現實生活之外。”“凡是不精確的,不明確的,混亂不清的,外表的意思像很豐富而實在的意思卻很貧乏的作品都應該叫做浪漫主義。”在俄國,像別林斯基這樣帶頭反對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思想也直接影響了芭蕾舞藝術作品,他還講:“如果一件藝術作品隻是為描寫生活而描寫生活,沒有任何植根於占優勢的時代精神中的強烈的主觀動機,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哀號或高度熱情的頌讚,如果它不是問題或問題的答案,它對於我們時代就是死的。”他對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的抨擊更加明確。藝術作品要反映時代精神,應是活生生的情感表達,要解決問題,學會用美的形象表現當代社會意識,否則,就不成其為藝術。他也提倡浪漫主義,但是,他認為應當是充滿著強烈的愛和恨的積極浪漫主義,他反對使人思想意識墮落的消極浪漫主義。他認為:“在真正的藝術作品裏,一切形象都是新鮮的,具有獨創性的,其中沒有哪一個形象重複著另一形象,每一個形象都憑著它所特有的生命而活著。”別林斯基的有關藝術的美學思想,影響了當時在俄國的稍滯後於文學的芭蕾舞藝術。

俄國另一位現實主義美學大師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當代美學批判》一文中講:“在整個感性世界裏,人是最高級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至於世界上其他各級存在物隻有按照它們暗示到或令人想到人的程度,才或多或少地獲得美的價值。”車爾尼雪夫斯的這一美學思想在芭蕾舞作品中得到反映,如《天鵝湖》舞劇把白天鵝作為清純靚麗的青年女子的象征來表演,白天鵝身上透射出人的性格,這部舞劇表現了世界之最崇高美——人之美,歌頌了人的真、善、美,鞭笞了假、惡、醜等現象。後來這部作品成為久演不衰的經典作品。

芭蕾在俄國盛行的第二個原因是,俄國沙皇的大力提倡。芭蕾藝術是俄國使臣在西歐見到芭蕾舞藝術之後於17世紀下半葉引入俄國的。1742年彼得羅夫娜女皇命令在彼得堡成立芭蕾舞團,1773年,成立了莫斯科舞蹈專科,以後擴展為莫斯科舞蹈學校。由於當時芭蕾藝術是音樂、舞蹈、啞劇的綜合藝術,頗受人們喜愛,很快就普及開了。當時俄國的彼得大帝還積極舉辦各種舞會,倡導社交活動,聘請了國外許多舞蹈教師,舞蹈教育得到很快普及,這為俄國芭蕾舞藝術發展奏響了前奏曲,近現代俄國芭蕾舞藝術的崛起與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編舞家伊凡諾夫,舞蹈家巴甫洛娃、烏蘭諾娃、福金等人分不開。他們將芭蕾舞推向頂峰。聞名於世的代表劇作有《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

俄國芭蕾舞最早建立於1672年,當時舞蹈主要穿插在戲劇中。 1673年開始上演俄國第一部舞劇,名為《奧菲士在歐裏狄克》,是為沙皇阿曆克塞·米哈伊洛維奇歌功頌德的舞蹈,該舞編導是一位流亡法國的蘇格蘭軍官尼科拉·利瑪。

1731年,俄國在彼得堡開辦了貴族學校——陸軍武備學堂,先是培養了解西歐文化政治和軍事的人才。不久,這所學校成為俄國芭蕾的基地,它使外交人才、軍事人才都具備了良好的舞蹈素質。

1737年法國舞蹈家讓·巴蒂斯特·蘭代來到俄國,他上書沙皇申請成立舞蹈班,得到沙皇批準,致力培養教育學生。1738年俄國建立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以後又相繼建立許多學校,從此,俄國開始培養本國的舞蹈人才。

19世紀拿破侖統領的法國開始與俄國關係緊張起來,俄法戰爭激起俄國人民的奮起反抗。應時也湧現出反映時代的舞劇編導,如伊凡·伊凡諾維奇·瓦爾貝赫(1766—1819),他是俄國第一位民族舞劇編導,一生共創作了37部作品,作品主要表現俄羅斯民族題材。他在創作中始終貫徹諾維爾的講求“情節”的理論思想,反映了愛國主義的精神。代表作有:《奧菲士與歐裏狄克》《藍胡子拉烏爾》《桑德裏昂》等舞蹈。

瓦爾貝赫的弟子阿達姆·巴甫洛維奇·格魯什科夫斯基(1793— 1870),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舞劇編導。他創作了許多擁有俄羅斯民間素材的舞蹈節目,還排演了狄德羅的14部舞劇。格魯什科夫斯基的最主要成績是他將俄羅斯文學名著改編成芭蕾舞劇。如普希金的《魯斯朗與柳德米拉》,這部作品成為俄羅斯第一部大型舞劇,共有五幕組成。除此之外,還有根據普希金原著改編的舞劇《黑紗巾》,根據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茹科夫斯基的詩歌《三條腰巾》改編的舞劇等等,他通過舞劇表演使演員成為不光注意腿腳功夫,還應注重表演,學會表演人物性格、情感的表演藝術家。

在俄國芭蕾發展的早期階段除了上述這些本民族芭蕾舞大師之外,還有不少法國著名舞蹈編導,他們都為俄羅斯芭蕾藝術發展出了力。如法國編導沙爾·路易·狄德洛、聖列翁、勃拉齊斯、佩羅、彼季帕等。

沙爾·路易·狄德洛(1767—1837)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從小學習芭蕾,他父親也曾是皇家劇院的舞蹈家。參加過諾維爾和多貝瓦爾的舞劇演出。1801年狄德洛來到俄國,在俄國十年逗留期間他給俄國觀眾帶來了法國舞蹈。1816年,狄德洛再次來俄國,他又長期逗留在俄國,這十年與前十年不同,他從曆史、文學、喜劇中尋找舞蹈題材,深入挖掘俄國演員的才能,創造了“有舞蹈裝飾的啞劇”。他的作品曾受到普希金的高度讚揚,認為“狄德洛的舞劇充滿想像的活力和不平凡的美。”狄德洛喜歡俄國,他不僅長住俄國,而且,在從事舞蹈創作時,總是從俄國民眾的生活習俗和俄國文學名著當中尋找素材,如他根據普希金的長詩《高加索俘虜》編創的舞劇。他在舞劇中發展了立腳尖的各種動作和姿態,還用別出心裁的舞台裝置來吸引觀眾。

聖列翁是法國另一位舞蹈大師,其優點是想像力豐富,舞蹈基礎知識紮實廣博,但他缺乏政治思想,隻取媚於上層少數人,沒有按照俄羅斯民族的審美思維與傳統習慣編創舞劇,因而遭到失敗。他將普希金的《金魚和漁夫的故事》改編成舞劇《小金魚》,由於沒有準確表現出俄羅斯的民族風情,而受到觀眾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