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說話要恰到好處(3)(1 / 3)

錢鍾書先生在小說《圍城》中對那位老奸巨滑,精於世故人情的三閭大學校長高鬆年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高鬆年身為校長,對學校裏三院十係,樣樣都通。這個“通”就像“火車暢通”、“腸胃通順”的“通”,幾句門麵話從耳朵裏進去直接從嘴裏出來,一點不在腦子裏停留。今天政治學會開成立會,恭請演講,他會暢論國際關係,把法西斯主義跟共產主義比較,舊根結底是中國現行的政製最好。明天文學研究會舉行聯歡會,他訓話時除了說詩歌是“民族的靈魂”,文學是“心理建設的工具”以外,還要勉勵在座諸位做“印度的泰戈爾,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嘔……法國的……羅素,德國的歌德,美國的……美國的文學家太多了”。後天物理學會迎新會上,他那時候沒有原子彈可講,隻可以呼喚幾聲相對論,害得隔了大海洋的愛因斯坦右耳朵發燒,連打噴嚏。”這位高校長的狡猾與老練且不說,不過他左右逢源的談話方法不妨學學。

具備能夠準確分辨別人的意圖、動機、心情、感受和思想的能力,對一個人說出的話更打動人有很在幫助。也就是說,一個語言能力強的人,必定是會盤算的人,他們會考慮到自己行為的後果,會盤算別人的可能反映,是否會受到對方的認可。因此,隻有認知能力較高、善於察言觀色的人,才能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說出適合話來。這種智慧每個人都具有,關鍵是怎樣使之不斷增強,怎樣把它們在生活中發揮出來。

聽眾都喜歡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說話,像纏腳布般又臭又長的談話是最令人不可忍受的。

妙用語調,表達錯落有致,做到情發於聲,以情動人。我們通過把握情感表達的閥門,控製好情感表達的節奏。通過語調的停連、輕重、升降、快慢技巧,語氣的控製和非言語表達的眼神、表情、動作的變化去塑造不同的感情色彩。

談話中形式要求新,是人們普遍的心理要求。一般聽眾都希望聽到新穎獨到的事例與哲理,因此盡量組織少見的材料,新奇獨到的見解,借助於自然質樸的表達技巧,以吸引聽眾。

集中精力和充滿熱情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集中精力與人交往能夠表明你的真誠,當你全神貫注地對人們講話時,表明你相信自己所說的話。一個運用自己全部力量來與人交往的人宛如一個巨大的磁場,會將他人牢牢吸引住。人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卻無法懷疑人的信念和真誠。

具體的形象具有直接性和易於“印證”的品格,更易於引起聽眾的注意,喚起聽眾的想像。因此,表達者要把抽象思維和形象有機地統一起來,讓事實托出道理,讓形象思維補充抽象思維,給聽眾以生動形象感。

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總是喜歡舉一些從從皆知的名個趣事、軼事。似乎隻有名人的言行才有震撼力。不可否認,名人事跡有一定的力度,可收到“權威效用”,但如果千篇一律,聽起來難免令人索然無味、麵目可憎了。這些“陽春白雪”,倒不如“下裏巴人”,一些發生在身邊的可親可信的故事,更易走進“尋常百姓家”。

人性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學生千千萬萬,他的學生有總統、伯爵、牧師、郵差、教師、工人等。他教給學生的主要是如何戰勝自己、消除煩惱的方法。每次新開課,他總要把一些以前的學生的經曆講給新生,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普通的人。因為他覺得這樣更能使學生相信,這些人都生活在他們之間,更真實。

談話中的提問技巧

在交談中,提問很多好處:可以收集信息,掌握信息,捕捉對方情緒,了解其心情;更好地理解對方,全麵地引出對方的本意,以便說服人,評價人。

人們在交談中,如何機智地問話,有一定的技巧。問話同樣需要口才。問話問得巧,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占盡說話優勢。有一天,一位教士正在做禮拜的時候,突然煙癮發作,便問他的上司:“我祈禱時可以抽煙嗎?”結果遭到了上司的拒絕和喝斥。後來,另一位教士在祈禱時也來了煙癮,他卻用另一種方式問他的上司:“我吸煙時可以祈禱嗎?”上司竟笑了笑,答應了他的要求。可見,問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式,方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提問要簡明扼要,一針見血擊中要害。既然是提問,到底想問什麼,必須能簡潔地表達出來。想提問的主題。對此不明確,提問內容的整體就模糊不清。對別人提問題,若說話不得要領,不僅失去提問的機會,而且給別人的印象也不好。

提問時,心理上要有一種準備,要能揣摸到對方表達的思路這,通過提問創設一種和睦的氣氛。樣問答才能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