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aediers投出的11*26=286張推薦票……
然後開始正文。
寫到這裏,忽然發現,好像這本書已經寫不下去了。
並不是沒有思路了,隻是,程誌的身份直接導致後麵的故事難以繼續。
按照設定,程誌約等於是孤兒,然而程誌並不承認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正如程誌相信的那樣,程誌的父母隻是“迷路了”。
這個詞隻在文章之中出現過十一次
(第二次和第三次)
“如果‘王’真的跟‘神’一樣——”栗子搖頭,像是忽然想起了什麼:“王一定不會迷路吧。”
“迷路嗎?”聽到這個詞,程誌很罕見地,沒有追問,沒有吐槽,而是,沉默了下來,心情也低沉了些許。
(第六次到第八次)
·“好的費科,感謝你的消息——據航空公司提供的信息,機上一百三十三名乘客之中,有二十三名華人,九十一名中國遊客和十三名參加國際會議的學者,其餘六人均為外籍人士。在這裏,我們祝願能早日尋找到a330客機,也祝願a330客機上的乘客安全平安——希望a330客機隻是迷路了。而迷路的客機,希望你,已經有平安降落,或者正在找到能平安降落的位置。”
】
腦海之中回響著那不知偏離原版新聞有多遠的話語,而程誌的眼睛,卻不由自主地酸了一下。
【明明我也“迷路”了,可是爸爸媽媽,為什麼,我仍然見不到你們呢?】
為什麼一條主線,隻出現了寥寥數次呢,原因很簡單,程誌的身份導致了,許多事情,並不能由程誌來完成。
如果程誌會武術,或許一路上完全可以連續不斷地打怪升級——但中子精巧的設定恰好製止了這一件事。無論如何,這個世界的程誌,因為“需要保持純潔”的原因,不能學習道法。
“需要保持純潔”這種設定,在更往後的劇情之中很有用,於是在這裏,隻能讓程誌,一路上,都變成看客。
本來,中子的筆力,代入感就不怎麼強,然而中子又讓程誌做了看客,代入感更差一分。
或許,如果把主角換成受德,一路,從成長,到興盛(東戰人方,西囚文王),最後惜敗,整個故事會很完整。
如果把主角換成薑家子,一路,先從軍,而後被人評價一句“不堪重用”,來一個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莫欺少年窮,整個故事會很勵誌。
若是把主角換成小大王姬發,一路,從出生,到跟老爹告別,再到平衡各方勢力,終於登上王位,之後忍痛割地,借酒消愁,鬱鬱而終,留下一個繈褓之中的孩子,和一段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故事,這樣會很新奇。
若是把主角換成膠鬲……黑暗地準備顛覆國家,終究發現,被顛覆的,也包括了他們自己。這樣,或許可以寫出一些哲理。
……
中子的選擇,恰恰是最難的。用一個局外人,來觀測整個世界。
當初,中子的想法是,用一整個世界,讓程誌學會成長……
然而終究,程誌實在跳不出那個“平凡人”的窠臼,成長了的,終究是中子自己。
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下一本書的主人公還是程誌(然而記憶是被清空過的)
其實準確地說,下一本書是這本書的第三卷或者更往後的部分。
前文說過,42代表一個終極的選擇。
當初的計劃就是,在程誌初步探尋到42代表的一切的時候,程誌表示……這種選擇他做不來,因為他過得太沉重,心中或許會存著一些毀滅世界的念頭,於是程誌想的是,能否暫時屏蔽掉自己的記憶,按照“正常的軌跡”生活一次,之後,兩者結合,看看會不會得到一個真正沒有偏倚的結論。
於是栗子就費盡心機,選擇了一個合適的世界,又構造了好幾段不錯的劇情。
中間的間隔,或許至少用一卷才能說清楚,第二卷的原定計劃其實是,程誌跟栗子一起看電視劇
——然而,不管電視劇如何,這種隔著三層的代入感(讀者<->程誌<->電視劇<->劇中故事),中子已經可以看到結局了。
於是,這本書大約也就可以結束掉了。
關於42的一切,中子會在下本書接著講。
最後,再次感謝aediers投出的11*26=286張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