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洗手後,用清潔的毛巾和紙巾擦幹,不要共用毛巾。
(2)注意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穩定情緒和避免吸煙,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3)保持辦公室和居所的空氣暢通,經常打開窗戶,使空氣流通。勤打掃環境衛生,勤曬衣服和被褥等。保持空調設備的良好性能,並經常清洗隔塵網。
(4)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增強體質。
(5)結合自身情況,可適當服用一些抗病毒和預防流行性感冒類藥物。
(6)盡量不到醫院探視高燒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一定要探視時必須戴醫用口罩,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
(7)避免前往空氣流通不暢、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由於呼吸道疾病都可以通過空氣傳播,咳嗽、隨地吐痰都能傳染病菌,因此人群密集的地方往往是致病的“高危地帶”。
除此之外,兒童和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下,更應注意飲食起居,適時增減衣被,防止過度疲勞,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到“疫區”活動。
已感染非典型肺炎的患者應及時戴上口罩,預防傳染給其他人;探視和照顧病人的人應戴上口罩,減少受感染的機會;同時生活在該病流行區,應留意自己身體狀況,如有病症請盡早求醫。
出現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家庭,應及時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對居室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
3直接接觸病人者預防非典型肺炎
如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直接接觸病人,必須在隔離情況下進行,應穿防護服、防護鞋套,戴防護帽、防護口罩(12層以上的棉紗口罩)、防護手套,並應經常更換(一般為4小時)防護口罩。
具體防護措施有:
提高機體免疫力
人體免疫係統是一個比電腦網絡還要複雜的係統,它是一個多層次的生物防衛係統,其主要目的就是保護身體免受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毒素、癌細胞和其他致病物質的侵襲。我們的身體被一層層免疫防衛係統保護著,才使我們健康地生活著。免疫係統一旦遭到破壞,或是內部發生紊亂時,結果就可能會使你得一場嚴重的疾病。生活中有許多東西能夠造成免疫係統的損害,比如基因缺陷、藥物和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免疫力也會下降。加強營養,適當服用或注射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可以使人們增強防病和抗病的能力。
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運動被譽為最經濟、有效的健康促進方式,既健身,又健心。它不是依靠外界的補充和輸人,而是通過鍛煉促進人體內環境的良性運動,在消耗能量的同時增大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心血管功能,防止動脈硬化,促進新陳代謝,加快營養吸收,加強骨骼肌肉的脂肪代謝,並通過神經係統作用的增強,提高免疫功能。實踐證明,運動能有效地預防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經常從事運動,由於快速活動的方式、較大能量的釋放和在掌握各種活動技能中對準確、協調完成各種動作的要求,能夠改善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和靈活性,有益於提高人體的均衡性。還能改善大腦的機能,促使達到深睡眠,提高學習、工作的用腦效率,縮短反應的潛伏期,促進思維敏捷,增強人體對快節奏生活的應變能力和耐受能力。
運動不僅對人體的呼吸、循環、消化、神經、運動以及生殖、免疫各係統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的鍛煉價值,對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健康也能產生積極的作用。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舒緩緊張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狀況,有助於人際交流和溝通。
就一般強度的運動而言,如快步走、爬樓梯等,每日至少進行30分鍾;婦女和老年人及殘疾人也要有適合自己的運動;所有人都應把運動鍛煉作為每日必須進行的一項活動,天天運動鍛煉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
補充營養素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能夠維持生命並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和健康的化學物質。人體在生命過程中,營養素的供給和消耗應達到動態平衡,以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和良好的健康狀態。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與微量元素、維生素及水。它們的具體作用如下:
構成機體組織
蛋白質是構成、更新、修複人體組織的主要營養元素。無機鹽構成牙齒、骨骼,無機鹽和一些酶、水分構成機體的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脂肪構成細胞和外周神經組織。其中水分占人體重量的60%至65%,蛋白質占18%,脂肪占13%,無機鹽占4%。
為機體提供熱量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在體內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熱量,維持機體的活動。
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
蛋白質主要根據遺傳信息調節激素和酶的作用,並與水、無機鹽共同作用,調節機體體液的酸堿平衡。無機鹽主要調節機體的酸堿平衡並有促進肌肉興奮性的作用。
中醫預防
中醫對非典型肺炎的防治非常重視,並提出以下預防建議:
(1)要注意空氣流通,依據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飲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及肥甘厚膩之品,不要盲目服用清熱解毒之類的中成藥,以免苦寒損傷脾胃。不要亂吃偏方。
(2)在潮濕地區點燃蒼術、黃柏的熏香可芳香化濁、淨化空氣,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3)也可用中藥預防此病。
(4)老年人可每天煎服西洋參或用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也可預防此病。
4學校和幼兒園預防非典型肺炎
(1)加強教室和活動場所等室內的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盡量不使用空調,確要使用空調設備的場所,必須要定期通風換氣。
(2)認真做好學校室內外的環境衛生。
(3)建立晨檢製度,每天進行晨檢,及時掌握學生健康狀況,一旦發現學生、教職員工有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要及時送到醫院檢查治療。
(4)經醫院診斷為疑似或確診非典型肺炎的學生、教職員工,要按有關規定,進行隔離治療,治愈出院後要留在家中休息1周,病情確無反複方可回校。
(5)對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同班、同室)要加強觀察,凡有可疑病症(發熱、頭痛、咳嗽)者,要及時送到醫院檢查治療。有寄宿的學校,對病人的同宿舍人員要隔離,觀察2周。觀察期間不要參與集體活動,隔離場所要選定在相對獨立、通風良好的房間或區域。
(6)家庭成員中有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學生、教職員工,建議學校動員其留家觀察10天,無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後再回校上課(班)。
(7)對缺勤的學生、教職員工要進行調查,如果醫院診斷為疑似或確診非典型肺炎的,要及時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和有關部門。
(8)對出現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學校,該患者所活動過的室內場所要在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衛生防疫站)指導下進行消毒。
(9)加強宣傳教育。可利用牆報、校內廣播、上衛生課等多種形式進行呼吸道傳染病預防知識的宣傳教育,讓學生了解、掌握春季多發疾病的預防知識,明白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治,消除不必要的緊張和恐懼心理,要注意勤洗手,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營養和適當的休息,防止過度的緊張和疲勞,並注意防寒保暖。
5公共場所預防非典型肺炎
自然通風
首選自然通風保證室內空氣衛生質量。
盡可能打開門窗,保持室內良好通風狀態。
機械通風
所有通風設備保持正常運轉,新風口設置清潔區,新風房、過濾網和送風排風管道保持清潔。
在不需要調節空氣溫度、濕度的情況下,全麵使用新風輸人,關閉回風通道。
在需要調節空氣溫度、濕度的情況下,保證充足的新風輸入量。
調節好各局部場所的新風分配量,保證各局部場所均有新風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