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瘧疾(1 / 2)

第二十四章瘧疾

一、發病機理與傳染途徑

1病原是瘧原蟲引起

瘧原蟲是瘧疾的病原,屬瘧原蟲科,瘧原蟲屬。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有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四種。國內以間日瘧和惡性瘧多見,三日瘧少見,卵形瘧罕見。

已發現的四種瘧原蟲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在人體內進行無性生殖,行裂體增殖,包括紅細胞外期、紅細胞內期和配子體的形成。在蚊體內進行有性生殖,行孢子增殖,故人是中間宿主,而蚊是終末宿主。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4~26℃,溫度過低或過高均不利於發育。

2傳染源是病人和瘧原蟲攜帶者

瘧疾的傳染源是病人和瘧原蟲的攜帶者。因為沒有症狀的帶蟲者不易被發現而得不到隔離和治療,所以,這些人的傳染性更大。雌性按蚊是瘧疾傳播的媒介,這類按蚊有60多種,其中有20多種分布在我國,如: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這類蚊子叮咬了瘧疾病人或攜帶瘧原蟲的人後,就將瘧原蟲吸吮至自己的體內發育,如果健康人被這類蚊子叮咬後,就會使人感染。另外,帶瘧原蟲者如果作為獻血員,也會將瘧原蟲傳染給他人。再就是與帶蟲者共用注射器也易被感染。

人類對瘧疾普遍易感,尤其是初生的嬰兒。反複多次感染的人可以產生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在瘧疾的高發區的居民隨著免疫力的提高,易感率呈下降趨勢。如果由於戰爭、墾荒、施工等原因,大批易感人群由瘧疾低發區進入瘧疾高發區,就容易引起瘧疾的暴發流行。相反,如果在瘧疾的低發區進入相當數量的傳染源,同樣也可導致瘧疾的暴發流行。

該病全年均可發病,但夏秋兩季出現高峰,農村的發病率高於城市。二、流行特征與疾病症狀

1流行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本病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分布極廣。在我國地理分布也較廣泛,間日瘧遍布全國,惡性瘧主要在雲南、貴州、廣西及海南地區,三日瘧散在分布於南方山區,卵形瘧偶見於個別地區。瘧疾有地方性流行或暴發性流行的特征,發病高峰與媒介按蚊的季節消長等有明顯關係,城市的發病率低於農村。

2前驅期症狀

病人有疲乏不適、頭痛、畏寒和低熱等症狀。病人多為急性發病,特別是惡性瘧和三日瘧。

3發冷期症狀

病人出現寒戰,此時臉色蒼白,口唇、指甲發紫,四肢冷,雞皮樣皮膚,症狀可持續10分鍾至2小時。

4發熱期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