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是蜀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侄兒。小時候就聰明伶俐。其父諸葛瑾,字子瑜,是諸葛亮的長兄,在東吳孫權手下任大將軍,為人老實忠厚。
一天,吳國君主孫權大擺宴席,宴請東吳文武百官。宴會笑聲不斷,氣氛十分融洽、熱烈。忽然,孫權發現官員都在對諸葛瑾開玩笑,一個勁兒地向他勸酒。諸葛瑾不勝酒量,麵紅耳赤。此時,跟隨父親赴宴的諸葛恪,毫不怯場。他雖僅年有七歲,便表現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禮地代父親擎起酒杯向官員們回敬。
孫權見狀,興致勃發,突然冒出開玩笑的主意。他當即對左右附耳小聲吩咐一番。不一會兒,下人從禦花園牽進一頭毛驢。那驢臉上掛著個長長的標簽,上麵寫著“諸葛子瑜”四字。百官看了無不鼓掌,一時哄堂大笑。有些人還朝諸葛瑾的臉上指指戳戳,比比劃劃。原來諸葛瑾的麵相略長,酷似驢臉。諸葛瑾尷尬非常。
諸葛恪見了十分生氣,可表麵上卻裝出一副高興的樣子,跪在孫權麵前請求道:“大王,請允許我添上兩個字,助助雅興,好嗎?”
孫權大喜,當即命令左右捧出文房四寶。諸葛恪握著毛筆,在標簽上加上了“之驢”兩字,這下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大家一看先是一驚,馬上釋然,盡皆讚歎。
孫權欣喜地拍拍諸葛恪的頭,將這頭驢獎給了諸葛父子。
簡評:
這是一篇文言文曆史故事,說的是諸葛恪如何用他的聰明才智把窘迫變成了一場鬧劇、轉危為安的。一方麵從側麵烘托出諸葛恪的聰明;另一方麵,“之驢”二字言簡意賅,順勢改變句意,從中可見這個孩子對於文辭是有一定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