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血脂的早期預防1(2 / 3)

2按病因分型

根據高脂血症的發生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高脂血症可能是由於遺傳缺陷或後天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自然環境等因素所致無其他病因的高脂血症。例如由於脂肪酶缺乏引起的家族性高膽固醇(TC)血症,由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缺乏引起的家族性高三酰甘油(TG)血症、普通(多基因)高膽固醇(TC)血症、載脂蛋白異常症、單純性肥胖症等,上述這些內容皆屬於原發性高脂血症。而繼發性高脂血症則是由明確的基礎疾病引起,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淋巴瘤、腎病綜合征、糖尿病、酒精中毒等疾病並發的高脂血症。

3專題組分型法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委會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專題組,將高脂血症分為4型:

高膽固醇血症:血清膽固醇水平有所增高。

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都出現增高。

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呈現增高。

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症: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

高血脂的形成原因

血漿中的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有兩個來源:外源性者來自食物,經消化後由小腸吸收;內源性者由體內合成。三酰甘油在肝內合成,膽固醇則主要在肝和小腸黏膜合成。機體存在反饋機製調節膽固醇的吸收、合成、分解及排泄,從而確保其血中濃度的動態平衡。

血清膽固醇主要來自體內合成,腸道的吸收量受到機體的嚴格調控,與進食的膽固醇量並不成正比。如每人每天膽固醇攝入量增加100毫克,血清膽固醇隻上升3~5毫克/分升。體內每天合成的膽固醇量約有15克,這個量比外源性膽固醇要高。膽固醇的合成場所與分解處理膽固醇的地方都是肝髒。當進食過多動物脂肪(可成為肝、小腸合成膽固醇的原料)或有腎病綜合征、先天性脂代謝障礙、肝髒代謝出現障礙時,均可造成高脂血症。比如精神刺激、緊張、吸煙、季節氣溫變化、月經、妊娠等等因素,都可引起血清膽固醇水平的明顯波動。

年齡對血脂和脂蛋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這是因為老年人血脂和脂蛋白的代謝全麵降低。一般來說,男性到50歲,女性到65歲左右,膽固醇和三酰甘油量就達到頂峰。上海市438名老年人的血脂及脂蛋白調查顯示:市區老年組的血清脂質顯著高於青年組。老年人的血脂濃度隨體重增加、活動減少、伴有高血壓及冠心病也有所增高。

高血脂的發病機理

高脂血症通常是指每100毫升血液中,膽固醇含量超過220毫克,或三酰甘油超過150毫克,低密度脂蛋白超過135毫克,高密度脂蛋白低於35毫克。健康身體的各種成分數值都不會超過上述數值,假如檢測各個數值與上述值差距越大,病情也就越嚴重。

高脂血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脂蛋白代謝過程中,因為某環節存在先天性缺陷,或者是由於某種環境因素引起的脂蛋白代謝紊亂,故稱為原發性高脂血症。有遺傳因素存在,可查者稱為遺傳性或家族性高脂血症。飲食習慣、營養因素、生活習慣和很多其他尚不清楚的因素都屬於不良因素。

繼發性高脂血症,主要繼發於糖尿病、慢性肝病、腎病綜合症、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肥胖症等某種疾病或者某些藥物的影響和免疫係統疾病等。

引起血脂增高的原因並不單一,飲食因素是原因之一。此外,還與遺傳病(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腎病綜合症、肥胖症、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疾病有關。所有這些可引起血脂增高的多種疾病,均有可能對膽固醇在體內的正常代謝造成影響,導致在血液中過分積聚。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是血脂過高的最大危害。

高血脂的症狀

一般來說,高脂血症的各種症狀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時,因為體內膽固醇含量過高,會有關節疼痛的表現。

這是因為過多的膽固醇形成一種叫做“黃色瘤”的腫塊,出現在關節裏而引起關節疼痛,但隻有在血中膽固醇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有這種情況。

高脂血症平時沒有什麼症狀,但是若發展為動脈硬化,進而動脈阻塞、破裂,導致出現心腦血管意外時才有明顯症狀,這時,大部分病人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所以,一旦診斷為高脂血症就應該充分重視,如果因為沒有症狀而忽視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2)飯後2小時左右出現的背部疼痛。高脂血症通常沒有什麼自覺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三酰甘油值超過226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時,可能會於飯後2小時左右出現背部疼痛,這時病情有轉化為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

這也說明了血中中性脂肪含量在不斷地升高,這跟飲酒和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很大的關係。胰腺在胃的後方,飯後2小時食物到達十二指腸時,胰腺的分泌功能最旺盛,這時若發生胰腺炎則表現為背部疼痛。因此,如果飯後2小時左右疼痛,應該懷疑為胰腺炎,及時去做血脂方麵的檢查。

(3)有時出現黃色瘤症狀的表現。黃色瘤中最常見的是眼瞼內側略呈黃色的小顆粒,稱為“眼瞼黃色瘤”。在老年人群中發現黃色瘤並不一定是高脂血症,但如果40歲以下的年輕人出現黃色瘤,就可能患有高脂血症,應該立刻做詳細檢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表現為:皮膚或肌腱處出現黃色瘤;皮膚黃色瘤常出現在肘部、膝蓋等關節部位;肌腱黃色瘤一般看不見,隻有診時才能感覺到肌腱變厚;手掌黃色瘤是高脂血症的一種特異性症狀,平時很少見,嚴重時手握東西都很困難;當三酰甘油的濃度達到每升數十克時,臀部、腹部會出現斑疹性黃色瘤,表現為直徑2~3毫米的黃色隆起。

由於高脂血症的發病是一個慢性過程,患病程度較輕時一般沒有症狀,較重的會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胸悶、氣短、胸痛、心悸、乏力、不能說話、口角歪斜、肢體麻木等症狀,最終會導致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疾病,有時還會直接威脅到生命。

高血脂症的易患人群

1老年人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脂症,且與其他老年性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密切相關。美國的研究成果表明,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國內文獻報道,人到老年期(>60歲)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酰甘油和載脂蛋白B都比中青年時期高,而在80歲以後開始下降,90歲後才下降到中青年水平。而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A,從青年到老年僅略有增加甚至會有降低,80歲以後才下降。這表明:人體內的血脂成分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也顯現出老年人抗動脈粥樣硬化能力明顯沒有青年人強。另外,血脂隨年齡的變化尚存在性別的差異,人體內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水平,男性50歲以前高於女性,50歲以後低於女性,這可能與女性絕經前後體內雌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

血脂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的原因主要有:

(1)老年人對膽固醇的合成、降解和轉運能力都下降了。55歲以前,血中膽固醇因年齡的增加而增高,而在60~70歲時則逐漸降低。

(2)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糖耐量減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病增加,體內的糖代謝紊亂使老年人三酰甘油及極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

2有高血脂家族史的人

遺傳可通過多種機製引起高血脂症,一方麵發生在細胞水平上,主要表現為細胞表麵脂蛋白受體缺陷以及細胞內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酶的缺陷或缺乏);另一方麵發生在脂蛋白或載脂蛋白的分子上,這是因為基因有缺陷。據報道:國內臨床上最常見的是Ⅱ型高血脂蛋白血症,僅上海地區已發現了幾十位此型病人,他們來自十多個不同的家庭。

3肥胖的人

肥胖除生理或病理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機體內攝取脂肪過多,運動消耗太少,導致的脂肪組織蓄積過多。一般認為超過標準體重的10%為超重,超過20%為肥胖,超過30%為中度肥胖,超過50%為重度肥胖。一般情況下肥胖者的並發症,除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外,還有高血脂症。

肥胖的原因體內脂肪組織的過度增加所致,脂肪組織雖然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其中含有8%的三酰甘油。雖然肥胖者有時血脂分析暫時並無異常改變,但時間久了常常會導致脂質代謝紊亂。

據臨床觀察研究發現,肥胖症最常繼發引起血液中甘油三酯(TG)增高,部分患者血液中膽固醇(TC)含量也可增高,主要可表現為Ⅳ型高血脂蛋白症,其次為Ⅱb型高血脂蛋白症。

4吸煙的人

吸煙對血脂的影響有以下幾方麵:

(1)升高血清總膽固醇水平: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的血清總膽固醇水平高,吸煙者血中一氧化碳血紅蛋白濃度高達10%~20%,這可能與血中一氧化碳濃度有關。

(2)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許多研究認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呈負與吸煙有關。無論男、女吸煙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比不吸煙者低013~023毫摩爾/升。國外有人對191例20~40歲的絕經期前婦女的調查發現,吸煙者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較不吸煙者低018毫摩爾/升,兩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05),每日吸煙超過25支者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又較每日吸煙1~14支者低。但吸煙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水平呈負相關。但甘油三酯升高改變解釋不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低,其實際的原因尚不清楚,認為可能與一氧化碳抑製肝細胞線粒體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關。

(3)升高血清甘油三酯:香煙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刺激交感神經而釋放兒茶酚胺,兒茶酚胺不但使血清遊離脂肪酸增加,導致遊離脂肪酸最終被脂肪組織攝取而形成甘油三酯,還能促進脂質從脂肪組織中釋放,從而升高甘油三酯水平。

(4)促進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飾:暴露於煙霧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易被氧化修飾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這可能是因為一氧化碳使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飾的敏感性增強了。氧化修飾形成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直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