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高血脂的飲食療法2-2(1 / 3)

第三章高血脂的飲食療法2-2

高血脂宜食的其他食物

1玉米

玉米,又稱玉高粱、包穀、苞米等,它有黃、紫色之分且煨煮後不僅氣味飄香,而且吃起來甜糯舒潤,故又有“珍珠米”的美稱。中醫認為,玉米性平味甘淡,入脾、胃、腎經,具有健脾調中、益肺寧心、開胃利膽、除濕利尿、去脂降壓、降糖降濁、防癌健腦等功用,適用於氣血不足、營養不良、高血脂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癌症、記憶力減退等。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證明:玉米所含的營養成分豐富,除主含複合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它含維生素(B1、B2、B6、E)和煙酸、泛酸、生物素等;它含有鉀、鈉、鐵、錳、鋅、銅、鉻、硒、磷、鎂等礦物元素;它還含生物堿、槲皮素、異槲皮堿、纖維素、卵磷脂、果膠、穀胱甘肽等。玉米主含複合碳水化合物,每100克玉米幹品,其複合碳水化合物可高達667克左右。近年來,國內外許多膳食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均證明,以玉米等複合碳水化合物為主食的國家和地區,居民平均血膽固醇(TC)含量和冠心病發病率均較低;臨床研究觀察表明,以玉米等複合碳水化合物代替簡單的糖類,可使高血脂症患者的甘油三酯(TG)含量降低。玉米脂肪含量較高,可達38%;玉米胚芽中脂肪含量更高,可達52%,僅次於大豆。由玉米提取的玉米油,是一種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其中亞油酸高達60%),可與花生油、豆油、芝麻油相比擬,是一種良好的膽固醇吸收抑製劑。研究發現,長期食用玉米油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並有軟化血管的作用,可能與玉米油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有關。有人觀察,食用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包括玉米油),並減少動物內髒及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對預防冠心病的初發和複發均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說,玉米和玉米油是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壓病、脂肪肝、肥胖症患者和中老年人的理想食品。

2花生

花生,又稱落花生,有“地果”、“長生果”、“唐人豆”等異名。我國廣有栽培,尤以黃河下遊各地最多。據考證,我國在新石器時期就已有花生,並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亦有傳說花生原產於巴西,後傳入我國,又從我國傳到日本,至今日本人仍稱之為“南京豆”或“唐人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花生的生長過程時指出:“引蔓開花、花落即生,名之日落花生。”

中醫學認為,落花生性味甘、平,入脾、肺經,有補中益氣、潤肺、和胃等功效。現代營養研究證實,花生主含脂肪酸,每100克花生(成熟幹品)含脂肪酸可達443%,且80%以上為不飽和脂肪酸,並含有蛋白質、糖類以及較豐富的膳食纖維。另外,花生還含有胡蘿卜素、多種維生素及無機鹽、三萜類皂甙、豆甾醇、菜油甾醇、膽甾醇以及卵磷脂、生物堿、膽堿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許多醫學;臨床研究顯示,花生所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食用花生油可使肝內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促使其排泄增強。花生油不僅能降膽固醇,還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有人用落花生的外殼煮煎濃縮後食用,其降低膽固醇,防治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和花生種子的效果一樣。有資料報道,用花生外殼中的木質素可製成一種既有甜味又不含糖的新興食品添加劑木糖醇,是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營養調味品之一。

花生是各種年齡的人群都喜歡吃的食品之一,用花生製成的各種食品很多,不論是高脂血症患者還是正常人,經常食用落花生對防治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應注意的是,發黴的花生絕不能食。因其中所含黃曲黴素是很強的致癌物質。

3大豆

大豆,因種皮顏色的不同,有黃大豆(即黃豆)、黑大豆(即黑豆)及青豆之分,大豆的食用保健價值受曆代醫家的重視。中醫認為,大豆性平味甘,入脾、腎、大腸經,具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清熱解毒、活血祛風、去脂降壓等功用,適用於氣血不足、癌症、高血脂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表明:大豆中的營養成分十分豐富,它富含蛋白質、脂肪、糖及膳食纖維,又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B1、B2、B12、C、PP、E)和葉酸、煙酸、生物素、膽堿、砭酸、亞油酸等,它還含有黃酮甙、皂草甙、染料木甙、大豆皂甙及鉀、鈣、磷、鎂、碘、鉬、錳、銅、鋅、硒等礦物元素等。大豆是一種高植物蛋白性食品,其蛋白質含量高達37%~40%,而且所含蛋白質中還包括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故營養價值極高,適合於高血脂症者服用,以克服食用一些動物性高蛋白質食物帶來脂肪增加的弊病。大豆含大量豆固醇,幾乎不含膽固醇(TC),可以起到抑製機體吸收運動食品中所含膽固醇的作用,並還能協助不飽和脂肪酸與體內膽固醇結合而轉化為液態,從而隨尿排出體外,降低了體內膽固醇水平。大豆所含的脂肪酸,為不飽和雙烯脂肪酸(即亞油酸),占所含脂肪的55%以上,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大豆富含膳食纖維,每100克大豆含155克,可阻止膽固醇在腸道吸收,並隨大便排出體外,故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澳大利亞科學家們研究指出,大豆還含有皂草甙,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大豆含鉀量特高,每100克大豆可食部分含鉀1503毫克,而含鈉僅22毫克,其K因子(鉀/鈉比值)為683,為很少的優質高鉀降壓食品。國內外動物試驗和臨床觀察均證明,用大豆蛋白代替動物蛋白,可顯著降低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清膽固醇水平,其降低幅度可達19%~20%。

有人觀察,用大豆蛋白代替動物蛋白,每周應用3餐,可使血膽固醇含量穩定在正常水平達2年以上。以上資料充分說明,經常食用大豆及其大豆製品,對防治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非常有效。

我國人民食用大豆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吃法很多,上了菜譜的風味豆腐名撰就不下一二百種。現在我國及一些其他國家用大豆蛋白製造各種“人造肉”以代替動物蛋白,深受人們的歡迎。對中老年人來說,防治高脂血症食用豆漿、豆奶、豆腐、豆腐腦等可能更為爽口舒心。如果將大豆煮著吃,每次25克~30克,每日2次,其效果是同樣的。如果能終生服食大豆食品,對防治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更不可估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製作豆漿時千萬不要將豆渣隨意丟棄,因為豆渣中不僅含有豐富的容易被人吸收的鈣,而且熱量低,含維生素多,對防治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骨質疏鬆等症更有好處。

4綠豆

綠豆,又稱青小豆,其營養豐富,不僅可代替糧食和飲食充饑,而且在夏秋季煮成綠豆湯和綠豆粥等服用,又可起到消暑止渴,使人神清氣爽的作用,故備受人們的青睞和喜愛,也受曆代醫家的重視。中醫認為,綠豆性涼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益氣除煩、養心去風、去脂降壓等功用,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瀉痢、癰腫丹毒、食物中毒、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壓、肥胖等。現代醫學營養學研究證明:綠豆營養素多而豐富,它含蛋白質、糖、脂肪和纖維素,含維生素(B1、B2、E)、尼克酸、胡蘿卜素,含無機元素鉀、鈉、鈣、磷、鐵、錳、銅、硒等,含球蛋白、多糖和豆固醇等。綠豆中的植物蛋白質含量高、每100克綠豆含蛋白質21.6克,是大米含量的292倍;綠豆含糖量高,每100克綠豆可達556克,是黃豆含量的299倍,且主要以碳水化合物的澱粉形式存在;綠豆含纖維素較多而含脂肪很少,每100克僅為08克脂肪。所以,綠豆為高植物蛋白、高複合碳水化合物、纖維素較高而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對高血脂症、冠心病、肥胖、高血壓病防治有利。綠豆中的維生素E含量極高,每100克綠豆含量可達1095毫克,再加上所含的胡蘿卜素(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對血管的功能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綠豆含鉀量也極高,每100克綠豆含量可達787毫克,而僅含鈉32毫克,其K因子(鉀/鈉比值)為2459,大大超過了降壓價定值10,故稱綠豆為“清暑降壓上品”;綠豆中還有些無機元素含量相當高的成分,如鐵、錳、鋅、銅、硒等,不僅可增加血細胞的活力,而且還可改善血液黏帶變,使血液循環的阻力減少,從而起到了降低血壓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綠豆中的球蛋白和多糖成分,可促進動物體內膽固醇(TC)在肝髒分解成膽酸,從而加速膽汁中膽鹽的排出和降低小腸對膽固醇的吸收;再有,綠豆中的多糖成分,還有增強血清脂蛋白酶活性的作用,使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水解,從而達到降低血脂的目的。研究還指出,綠豆的降脂作用,還與綠豆所含的植物豆固醇競爭性地抑製外源性食物膽固醇的吸收有關。綜上所述,綠豆及其製品,確實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從國內外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中也得到了證實。應注意,不論煮食還是綠豆粉,應同綠豆外皮一起服用,因綠豆外皮的降脂成分(纖維素)比綠豆肉更豐富。綠豆性涼,對於脾胃虛寒、滑瀉者,應暫時停用。

5麥麩

現代營養學研究證明,麥麩的營養素成分很豐富。有人分析了甘肅臨夏所產麩皮,每100克就含有313克膳食纖維,這在所有糧食中是最高的,並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120微克,尼克酸125毫克,維生素E447毫克。另外,還含有大量的鉀、鈣、鎂、鐵、錳、鋅、銅、磷、硒、鉻等無機元素。其中鉀的含量很高,每100克麩皮中就含鉀862毫克,而鈉的含量卻很低,是優質的高鉀食物。再就是含鉻元素也很豐富,是補充鉀元素和鉻元素缺乏的極好食品。科學研究證實,人體缺少鉀和鉻容易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和高脂血症,如果能堅持在飲食中多食用些麩皮類食品,可有效地遏製以上病症的發生和發展。